80年,水静去上海看望贺子珍,闲谈时问她:你还有什么心愿吗?

分享至

前言:

1980年,水静去上海前,心里对贺子珍的状况抱有好的幻想。上一次见面是庐山会议之后,虽然已有近20年,但在水静心里,贺大姐向来是坚强的,变化应该不大。

当水静走进贺子珍的病房后,却兀自流出泪来。是的,她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精干阳光的贺大姐了,而是一个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水静暗暗一算,贺大姐已有71了,心中突然一阵心疼。

图 | 晚年贺子珍



第一个愿望,想去北京

水静比贺子珍小20岁,和贺子珍的相识,缘于爱人杨尚奎。1954年6月,杨尚奎去上海治疗鼻炎,水静陪同一起去。贺子珍听说杨尚奎病了,便去医院看望他,正巧遇到了水静。

那段时间,贺子珍正没什么事情,李敏一直在中南海居住,南下的时间很少,贺子珍一个人也自由,便在南昌,福州,上海三个地方来回跑,要么去看看家人,要么去看看战友。杨尚奎就是贺子珍的战友。

1927年秋收起义后,杨尚奎加入了当地游击队,发誓要跟着红军队伍,并在老百姓中积极宣传红军的精神,1928年,杨尚奎参与了攻占兴国县城的战斗,加强了自己的信心,直到1929年4月,毛泽东带领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兴国县城,杨尚奎和毛泽东相识。



在战友林云山、张声的介绍下,杨尚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长期参加宣传工作,后来被调到赤卫大队时担任政委。贺子珍当时是毛泽东的秘书,和杨尚奎在一起常常讨论宣传工作。

杨尚奎给妻子水静介绍说,这位就是贺子珍同志。当时的水静,听到贺子珍便突然就想起来了,早就听杨尚奎说过,她曾是毛主席的夫人,1937年去了苏联。水静赶紧握住贺子珍的手,亲切地叫了一声姐。

水静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贺子珍:她身体苗条,皮肤白净,清秀的瓜子眼上,生着两条细而浓的眉毛,嵌着一对大而黑的眼睛。在齐肩黑发上,扎了一条黑色绸带,发梢内卷,优雅自然,把她的肤色衬托得更加白皙细腻。她穿着朴实,却又非常得体。

从水静的描述看来,当时贺子珍的状态还是不错的,因为那段时间她和毛主席的书信来往最密切。对于这个比自己小的小妹妹,贺子珍可以说是关照有加,水静提什么问题,贺子珍也一一作答。对于贺子珍来说,她也好久没有这样和人谈心了。

图 | 水静



水静是1929年生人,她出生的时候,贺子珍和毛泽东刚刚结婚不久,按理说,这样一个跨年龄的姑娘,对贺子珍的故事应该是避而不谈的,但水静是个十分聪明的姑娘,她把贺子珍是当做自己的姐姐,特别喜欢听贺子珍讲故事,也就是在这时,贺子珍给她说了她第一个心愿,她想去北京。

贺子珍是打心里想去北京的,即便不在毛主席身边,在北京生活也是可以的,毕竟,那是她为之浴血奋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贺子珍在天津时,曾对毛主席的警卫员阎长林说过,当初她去苏联是抱着学习的想法去的,打算学习两年就返回祖国,可她到了苏联不久后就得知毛主席再婚的消息。贺子珍告诉水静,去了苏联后,曾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是她和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但是不久后便夭折了,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大,当时娇娇还没有去苏联,这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可想而知。

贺子珍在苏联经历的一切,毛主席当时并没有了解多少,即便是李敏讲给父亲,也只是一知半解。隔着笼笼的夜色,贺子珍对水静讲述了几十年前的故事。

图 | 贺子珍(后排左3)在苏联



1937年贺子珍到达苏联后,被安置在一个不知名的酒店,位于繁华的莫斯科街头。张梅是林彪的前妻,在莫斯科很长的时间都是张梅和贺子珍在一起的。她曾回忆说,贺子珍是孤独的,尤其是被编入国际儿童院后。

在苏联学习两年后,很多和贺子珍一起来的学员都已经陆续回国,但贺子珍被组织安排留在了苏联。在现在的国际儿童院贺子珍的档案中,就有一张1939年8月21日共产国际签发的贺子珍在苏联长期居住的证明。

和贺子珍同去苏联的刘英回国后,和毛主席讲述了贺子珍的情况,考虑到贺子珍一个人的孤寂,毛主席决定把娇娇送去苏联,当时娇娇还不到5岁,也就是后来的李敏。

本想着这一切应该是幸福的,不料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入侵苏联,战争蔓延到莫斯科,贺子珍和孩子们一起是被转移到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在这里,贺子珍和张梅一起学习缝纫、帮厨,为低年级学生补衣服、教中文。

图 | 贺子珍和李敏



当时贺子珍身体内的弹片还没有取出来,身体的煎熬和工作的煎熬,让贺子珍缓不过气来。当时贺子珍曾给组织写过一封信:

“我不懂俄文,工作困难,加之身体不好,时常多病,尤其我身上还有四个弹片不能取出……影响到神经不好,时常头痛、背痛腰痛,睡眠很不好……”

由此可见,贺子珍确实非常难受。此外,她还要照顾孩子。1942年冬,娇娇患了重病,甚至到了奄奄一息的状态,由于病情危急,贺子珍亲自把孩子带回家治疗。贺子珍性格倔强,如果不是真的很难,她不会求助的。当时,她又给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写了 一封信:

“几乎小小的生命没有了。因为这里去年冬天完全没有生火,女孩子身体很弱,受不起这样剧烈的寒冷……这样完全不省人事经过九天,完全自己不会吃饭,眼前最困难的就是没有炉子,也没有电炉,房子冷得不行,小孩要烧点茶、温点水都没有……”

“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可以夜以继日地织毛衣,织袜子,但不能失去女儿。”

娇娇,成了贺子珍的全部。李敏曾回忆,那时候妈妈被认定有精神病,被送走那天,拉着我嚎啕大哭。从疯人院出来,贺子珍便常常闷闷不乐,眼里没有精神。1947年初,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罗荣桓先后到苏联养病,他们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了贺子珍的下落。

图 | 贺子珍(前排右二)在苏联



朱仲丽曾回忆说:我还记得我去开门,一眼就见到贺子珍大姐,娇娇在后头,我赶快拉着她进到屋里坐下。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子珍同志不太爱讲话,颜面表情呆板一些,不很活泼。

经历了这么多,贺子珍想家了。那是1947年的春天,那年她38岁。

回国后,贺子珍一直生活在哈尔滨,在静静等待着消息。然而从妹妹贺怡那里得到消息,组织让他南下。总之,不可进京。其中的个中缘由不得而知,当初贺子珍的离开已成为了历史,沧海桑田后,贺子珍接受了现实。

好在,女儿李敏一直作为两个人沟通的桥梁,毛主席也时不时给贺子珍送点东西,有时候还给她送点香烟。看得出来,尽管现实如此,毛主席对贺子珍还是十分关心,他曾告诉过陈毅,说贺子珍的开支可以从自己的稿费中扣除。

图 | 贺子珍(左五)和朋友在上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