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真实历史上,他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关于刘禅,听过最多的莫过于“刘备怒摔刘阿斗”。印象里或者说是潜意识里,认为刘禅有些无能。甚至在一些历史中,有类似于,诸葛亮为刘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而死的记载。

虽然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确实为刘氏江山,为蜀国鞠躬尽瘁。但刘禅也并不是像历史上记载的那般不堪,毕竟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延续了蜀国二十九年。所以,这一千多年来,他背了这么久的黑锅。这属实是有些冤枉他了,其实他才是三国的明君。



一、尚有才能

在刘备建立政权之初,诸葛亮对蜀国的建立所起的作用可谓是至关重要。不论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为他指明了方向。还是赤壁之战时,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合。无一不体现着诸葛亮对于刘氏的帮助,对他们打江山所做的贡献。

但刘备离世后,蜀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功绩,也并不是诸葛亮一人的贡献。这里便要提到刘备的儿子,刘禅。其实真正的刘禅,并不像历史上说的那样昏庸。



刘禅在治理国家上,也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并不是一味盲目地听从,他会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对于一些好的建议他会采纳,对于他人的进谏,他也会反思。而且在管理国家方面,他还继承了刘备无为而治的思想,蜀国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平时,他也不喜欢奢华。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政治中,能从简的就从简。他也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动辄就修建宫殿、庙宇等。此外,他还非常爱惜百姓,万事都是先将百姓放在第一位。不会有过重的奴役,使得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对于政事,他也很有自己的看法。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时,刘禅认为诸葛亮年事已高。北伐路途又远,怕他吃不消,所以就规劝诸葛亮。但北伐当时已定,刘禅能做的就只有支持。

而之后,对于北伐给国家带来的消极影响。像人力、物力以及财政等方面的消耗,刘禅还提出了一些政策来缓解这些不利的影响。在诸葛亮离世之后,他也是及时停止了北伐,因为确实对国力的损耗过大。



在对待大臣方面,他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诸葛亮在时,曾说魏延有反叛之心,但因为诸葛亮的缘故,魏延一直被压制着。但当诸葛亮离世后,魏延就暴露出来了。

但刘禅并没有直接将他定为逆贼,觉得他之前对蜀国也是有功劳的。所以在他死后,依然好生地安葬了他。所以,对于大臣他也是一分为二地看待,不会一概而论。但对于魏延是否真的是想反叛,这个有待考量。



当面对魏国的进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他做了一个可能会被后世骂,甚至是遗臭万年的一件事,就是向魏国投降。从后世的角度看,大多数人是只看到了他投降的这件事,却很少去注意,为何他会选择投降。

他也是刘氏的后人,知道祖先打江山的不易,但当百姓的性命受到了威胁时,他更多看到的是百姓的性命。刘氏基业固然重要,但可能那时的他,心里更看重的是蜀国的百姓。



而且当时的蜀国,因为多次北伐,国库已经非常空虚。但当时的魏国,正是日益强大之时。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蜀国胜算的可能性都很小,所以与其这样劳财伤民,还不如选择百姓的安康。

二、优中不足

所以刘氏的家业中,也有刘禅的一份力。在他执政期间,为了防止大臣权力过大,会有一些制衡之术。比如,同时任命两个人去管理同一个事务,让两个人可以相互制衡,防止其中一方权力过大。



大臣的权力得到控制,君王的权力就会相对集中,这种情况也是刘禅想要看到的场景。至此,他改变了凡事听命于诸葛亮的局面,自己也有了实权。

而且也比较会用人,也比较大胆。可能正是没有过多顾忌的用人,让被用者感受到了信任感,才更加用心办事。所以,刘禅治理的时候,蜀国的政权还是比较平稳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