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手下的功臣为何被称云台二十八将?他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分享至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追随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政权中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位大将,由于他们的画像被刻画在了洛阳南宫的云台阁,所以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这种纪念模式以及命名方式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匈奴投降后,汉宣帝为了追忆那些辅佐功臣,在麒麟阁刻画十一功臣画像,这就是最早的“麒麟阁十一功臣榜”。

同样,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刻画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于凌烟阁,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

不过,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那些功臣们,只有位列第十五位的马武知道这份榜单的存在,其余的二十七人都已经去世了,甚至连刘秀本人都不知道有“云台二十八将”。



原来,“云台二十八将”的设立者并非光武帝刘秀,而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这跟麒麟阁功臣榜、凌烟阁功臣榜完全不同。

那么,这二十八将的构成都有哪些特点呢?

01.二十八将以豪门士族集团为核心

我们都知道,东汉帝国是一个以豪族士族集团为核心的政权,它的成形就与“云台二十八将”有关。



当初,追随、投降光武帝刘秀的人很多,但刘秀选人的标准始终不变,那就是“出身”必须是士族集团,尤其是豪门士族集团。

事实上,刘秀之所以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登基为帝,就是因为获得了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豪门集团属于“带资入股”,尤其是河北集团,他们都拥有私人武装,是刘秀起家的基石。

比如耿弇、耿纯、刘植、邳彤、任光、景丹、寇询等,出身最低的是臧宫和吴汉,二人都是低阶官吏,属于小士族阶级。



02.二十八将分属河南、河北两大集团

历朝历代的功臣集团都存在内部争斗,比如西汉的“丰沛集团”与“楚人集团”、明朝的“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等。

东汉开国也存在两大集团,他们分别是河南集团和河北集团,前者包括南阳和颍川,后者包括冀州和幽州。

云台二十八将中,颍川籍7人,南阳籍11人,冀州籍3人,幽州籍6人。不过,南阳籍中的任光、吴汉的起家在河北,因此应该将他们归为河北集团。



从人数上讲,河北集团远不如河南集团,但事实上河北集团的重要性远大于河南集团,这跟刘秀的境遇有关。

刘秀出巡河北的时候还是刘玄的打工仔,不可能有私人武装,他最早的追随者都是南阳、颍川人,他们虽然有实力组织私人武装,但却在河北创业,家族资源用不上。河北集团在本土作战,私家武装正好排上用上,因此他们是真正的“资本家”,是功臣集团的基石。

而刘秀的两任妻子阴丽华和郭圣通,正好分别代表了河南集团和河北集团,这就是东汉开国之初两大集团的矛盾爆点。



03.二十八将都是在刘秀登基前的功臣

东汉的统一战争一直持续到建武十三年,而“云台二十八将”的窗口期却很短,在建武元年刘秀登基前就“关闭”了,所以“云台二十八将”其实是早期的从龙功臣,不包括统一战争中的其它功臣。

最早追随刘秀的人是他的发小,也是大学同学朱祐。朱祐的母亲跟刘秀同族,他小时候经常去舅舅家玩,因此结交了刘秀兄弟。从刘秀兄弟起兵开始,朱祐就一直跟随在侧,他也是刘秀最信任的亲人。



除了朱祐,臧宫、傅俊、王霸都是在昆阳大战之前追随刘秀的,他们构成了刘秀第一阶段的追随者。

出巡河北时,又有祭尊、冯异、铫期、坚镡四人加盟,他们构成了刘秀第二阶段的追随者。

在河北遭遇王郎追杀的逃难途中,邓禹、陈俊、杜茂、耿弇四人先后加盟,他们构成第三阶段的追随者。

打败王郎的赵汉政权战斗中,邳彤、任光、李忠、万修、刘植、耿纯、吴汉、寇恂、景丹、盖延、王梁加盟,构成了刘秀第四阶段的追随者。



扫荡河北武装阶段,岑彭、马成、刘隆、马武加盟,构成了刘秀第五阶段的追随者。

至此云台二十八将全部到位,不久刘秀在这些人的拥戴下登基称帝。

04.二十八将关于座次排位的争议话题

与一般的功臣榜“排名不分先后”不同,一般认为,“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名是按功劳大小排定座次的,这就引发了后人对“公平性”的争议。

争议最大的当属“邓禹排名第一是否名至实归”。



邓禹名气很大,但论战功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单,尤其是西征,他率领2万人马出发,结果只有24人生还,让刘秀攻取关中的战略意图彻底破产。因此,后人都说邓禹排名第一名不副实。

我个人不赞同这种说法,事实上,邓禹失败的主要责任不在邓禹,刘秀的猜忌和胡乱指挥才是失败的主因。邓禹在那种环境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