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攻沪下一道令遭部队怒责,连指导员巧解矛盾,后成军委副主席

分享至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百万雄师挟三大战役胜利之威,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发起了灭亡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渡江战役。

仅一个多小时,解放军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渡江成功;不到两天,蒋介石苦心经营了三个多月的长江防线,全线土崩瓦解。国民党反动派乱作一团,仓促实行总退却,代总统李宗仁率领幕僚班子仓皇逃出南京。

指挥渡江战役的解放军总前委原来估计这是一场艰苦残酷的战斗,没想到敌军如此不堪一击。4月23日,渡江部队中路军解放南京,推翻蒋家王朝的喜讯传到北京,毛泽东兴奋异常,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七律,与当时渡江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追击、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的状况十分相符。过江后我军没有停留,就立即转入追歼敌军的行军作战中,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江南。



尤其是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没有呆板地遵从总前委既定的“稳扎稳打”策略,而是根据战局实际变化,果断地插向敌之纵深,日夜兼程,穷追猛打,4月25日攻占吴兴,将汤恩伯主力一部8万余众合围在郎溪、广德之间的山区。第二天上午,全歼该敌。一周后,三野乘胜攻占杭州,先头部队到达时,守敌连钱塘江大桥都未来得及炸毁和破坏。

陈毅后来回忆渡江战役的推进速度,说道:“当天晚上渡过长江,三天解放南京,不到两个星期,占领了整个苏南、皖南(上海除外)和浙江大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进军。”“这是历史上一个空前伟大创造,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时任三野参谋长、后来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在回顾这段经历时,特别推崇粟裕机断行事的指挥风格。他说:“他总是坚定不移地在中央军委战略意图下,积极地机断行事,十分果敢地定下大兵团作战的战役决心。当敌情有了较大变化,原定方案难以保证上级意图得到更好实现的时候,他总是勇于负责,果断地改变原定决心,在情况紧急时,一边报告、一边直接指挥部队行动。”“渡江战役突破敌江防后能迅速转入追击,达成对南逃之敌六个军的战役合围,也是与粟裕同志机断行事的优秀指挥素质分不开的。”

粟裕的这一特点在他戎马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助力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手下的将士们都愿意跟着“粟总”打仗,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战神”。

然后,就是这位“战神”,在接下来的解放上海作战中,下了一道命令,却导致手下将士群情激愤,被指责为“混账命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野打下杭州后,长江下游一带,国民党军只剩下汤恩伯集团余部20多万人困守在上海。上海战役顺理成章地就此展开。5月23日,粟裕指挥三野10个军及炮兵纵队近40万大军总攻上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