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钱学森夫人蒋英,握着李旭阁的手说:钱老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分享至

前言

谈及“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员李旭阁将军曾深情地说:“从听钱老课的那一天,我的命运便与中国战略导弹事业连在了一起。”

钱学森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写下三个字“火箭军”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夫人蒋英以及子女,乘坐“克里兰夫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国的行程。

彼时的钱学森,不仅是代表着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回归母亲的怀抱,更重要的是,他还承担着一项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为祖国母亲种一株“苹果树”



1956年1月元旦刚过,落了一场小雪,这天上午,在中南海居仁堂办公室的总参作战部参谋李旭阁就被处长杨昆叫到了办公室:

“下午三点,总政排练场有个秘密报告,规格很高,你去听一听。”

中南海居仁堂距离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并不遥远,但等他蹬着自行车匆匆赶到北京积水潭总政文工团排演场的时候,整个会场已经是座无虚席。

这时距离五五年授衔刚过,李旭阁穿的也是一身少校军装,等他走进会场时,四下里张望,却发现在座的大部分都是将军,大部分是三总部与驻京军兵种的领导,唯独自己最年轻,军衔也最低。李旭阁硬着头皮坐下来以后,发现最前面主席台上,赫然印着这样一行字:

“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大将”

还没等李旭阁有所反应,电铃声就响了起来,陈赓将军从后面走了上来,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身穿中山装的学者,陈赓对在场所有人介绍道:

“这位就是刚刚归国的钱学森教授,世界上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家,今天由他给大家讲世界上最先进的尖端武器——导弹。”

全场顿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钱学森站起来,向在场所有人鞠了一躬,然后拿起粉笔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关于导弹武器知识的概述”

“导弹”

这个名词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稀罕的产物。

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导弹”这样一种跨越时代的武器,最早起源于德国,1933年,德国德国火箭专家瓦尔特·罗伯特·多恩伯格和韦纳·冯·布劳恩就领导了两种火箭的研制,一种是外形酷似飞机的飞航式导弹(巡航导弹),另外一种是轨迹为抛物线形的弹道式导弹。

两种导弹在最初研发过程中,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V-1巡航导弹以及V-2弹道导弹于1942年年底研制成功,1944年6月13日,德国向英国本土首次发射了V-1巡航导弹。
V-2弹道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款可控制的弹道导弹,也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第一款弹道导弹的样弹,对二战结束以后,弹道导弹的研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战结束以后,各国都加快研发导弹,技术上也大大增强。

只是对于初生的中国来说,导弹距离还是太过遥远。

就在钱学森1955年年底考察哈军工时,哈军工的三名教员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三人联名给陈赓写了一份报告,请陈赓转交军委,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议是,我国应当重视发展火箭技术以及火箭武器,尽管这三人在当时默默无闻,但他们三人后来都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

巧的是,1955年钱学森赴哈军工考察期间,陈赓不远万里从北京跑到东北,为的只是问钱学森一句话:“我们能否发展导弹?”

钱学森十分自信地说:“为什么不能发展,外国人可以做到,我们中国人同样也可以。”



1956年1月,钱学森回到了北京,在陈赓将军的安排下, 负责给在京的军事干部,普及了有关导弹的知识。其中包括贺龙、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帅,都兴致勃勃地出席了讲座

“吱-吱-嘎-嘎”

随着粉笔在黑板上不断地跳动,钱学森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字“火箭军”

“这“火箭军”,也就是导弹部队,是一支不同于现有的陆、海、空三军的新型部队,是一支能够远距离、高准确度命中目标的部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其重要的后起之秀。”

李旭阁在台下,拿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一笔一笔地将钱学森所说的都记录下来,什么导弹的结构与作用,美苏两国导弹发展现状等等,就连他自己此时也想不到,未来自己会同这支部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钱学森提出“火箭军”概念时,全国人心目中还没有建立起来对导弹的概念,但钱学森却跨时代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设想,为我国第四军种的建立了一个概念,是十分难得的。

“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箭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李旭阁将“火箭军”这三个字,深深地印刻在了脑海里。

1960年3月22日、33日,钱学森又在高等军事学院,讲述了火箭和原子能的运用,李旭阁再次前往听课,钱学森讲课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风格,也让李旭阁印象深刻。

李旭阁不知道的是,钱学森在美国授课时,脾气和态度可没在国内的时候那么好,听钱学森授课犹如听“天书”,可到了国内以后,钱学森却一改之前的习惯,他也谈及了自己在国内外参加讲座时候的一些体会。

“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知道他们那里没有这个本事不行。美国的科研人员要争取基金会的经费支持,就要参加董事会的会议,向董事们做10到15分钟的讲解,在限定的时间内把他要报告的事情讲清楚……“
”我回国后发现中国的科技人员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往往是讲了十几分钟还没到正题,扯得老远,有些简直就让人听不懂,不会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好专业科学知识……要求科技工作者对不在行、不懂行的人介绍自己的工作,我觉得是很需要的。”

也基于这个原因,钱学森一改在美国时期的习惯,将导弹、火箭相关的基础知识,在很短的时间里普及给大众。

李旭阁将军,也是因此而受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