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李善长的并非朱元璋,而是司马懿和南极仙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力嘉奖功臣,其中李善长当之无愧,被封为韩国公,荣膺太师之衔,并赐予特进光禄大夫的尊衔,又被授予左柱国之位,兼任中书左丞相。

这样的殊荣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可谓独一无二。

李善长才华横溢,所以在洪武四年便毅然辞官,回到故乡濠州——其实当时他只有57岁,正处于壮年。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知人善任可谓厚礼相待,仅是给予他1500家佃户,除此之外还赐予各种礼仪、府邸、器具等,几乎每月都有特别奖励,甚至还迁移了14万江南富户到濠州,以防他在故乡孤寂。

李善长的儿子被任命为驸马,而他的弟弟、侄子等则在朝堂上担任要职。

即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发生了胡惟庸案,牵连了许多人,但作为胡惟庸的提携者,李善长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依然安然无恙。

这一切都是因为: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14岁。

然而,转折发生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当年,李善长已经年逾77,却身强体壮,精神矍铄,甚至还计划扩建自己的府邸。

而就在这一年年初,朱元璋突然患了重病,于是他开始仔细端详着李善长——这位曾经的战友,越看越觉得眼熟……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早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就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信任。他的才华出众,屡次展现出非凡的智谋。举例来说,曹操实行的军事屯田制度,便是司马懿所倡导的。

在军事领域上,司马懿展现了非凡的才能,他破上庸、平辽东、以及牵制诸葛亮北伐,无不显示出他卓越的智略。

曹操最初也对司马懿有所警惕,认为他具有“狼顾之相”。然而,曹操十分珍视人才,尽管有所顾虑,却仍未下定决心除去这个潜在的威胁。

曹丕登基后,司马懿在争夺继承人之位时坚定支持曹丕,因而曹丕对他更加依赖和信任,晋升他为侍中、尚书右仆射,并封他为向乡侯。甚至在曹丕亲征东吴时,直接委任司马懿为许昌留守。

司马懿也给予了充分的回报,勤勉尽责。

在曹丕晚年神经错乱时,几乎将太子曹叡一剑砍死,幸而司马懿奋不顾身,及时将曹叡救了下来。

在曹丕驾崩之前,他遗诏司马懿、曹真等人为辅政之臣。



曹叡继位后,对司马懿更加信任和重用,授予他大将军之职,并加以重重封赏,封邑增至两县。到了青龙三年(235年),更将司马懿晋升为“三公”之一——太尉,并增封两个县。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叡病情加重,亲自下诏书急召在外的司马懿回京:“即刻入阁见我。”

司马懿急速回京后,曹叡拉着他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我的病情越来越重,将来国事就全靠你了,你要辅助曹爽照顾我的儿子。能见到你,我已经无怨无悔了。”

话音刚落,曹叡就离世了……

这样的场面,几乎可以与白帝城的托孤仪式相提并论。

司马懿有幸被两位帝王信任和托付国家大权,享受了无比尊荣。

曹芳即位后,对司马懿也十分器重。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的封地增至四县之地,他的子弟11人也全部封为列侯。

接下来的情节就十分熟悉了:司马懿与另一位辅政大臣曹爽争权。



司马懿先以退为进,不再参与政务,假装病重,躺在家里不动,以至于家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的表演技巧,到了横店都能一天多赚20元子。

当他成功地蒙混过众人之后,便趁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前往城外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司马懿趁机夺取了洛阳的武库,并动用了门客私兵,出其不意地发动了这次行动。

此外,他还秘密培养了三千名死士,这种行动不是一时之举,很可能在曹叡托孤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可谓是谨慎周密。

在这个过程中,大将军曹爽也有机会挣脱困境。但司马懿在洛水边发誓保证,只要曹爽放弃抵抗,他将免去其大将军职务,并保障其人身和财产安全。

曹爽对此表示信任,因为洛水之誓不是轻易发下的。

就像当年光武帝刘秀刚称帝不久,亲自率领20万大军攻打洛阳一样。



在洛阳,绿林起义军领袖之一的朱鲔控制着形势。他与刘秀有着深仇大恨——刘秀的大哥刘縯被更始帝刘玄所杀,而此事与朱鲔与李轶的勾结密不可分。

洛阳地势险要,而且朱鲔手下有10万大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刘秀在洛水边发誓:“只要朱鲔放弃抵抗,我保证其人身安全,并封他为侯,授予平狄将军之职。我言出必行!”朱鲔信以为真,主动投降,刘秀果然兑现诺言,封其为侯,并任命为平狄将军,保障了他一生的富贵。

曹爽被这个例子所感动,放弃了抵抗。

然而,司马懿却在曹爽放弃抵抗后对他的三族进行了夷灭。

此后,“洛水之誓”不再有人敢轻易发下,其他人的誓言也失去了信任。

权力斗争始终残酷无情。即使没有“洛水之誓”,司马懿杀曹爽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毫不稀奇。

但随后司马懿的行径更是不择手段:一方面推辞加九锡、拜相国,另一方面却彻底控制了皇帝曹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