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臣:他是“小号”的戚继光,堪称明朝为数不多的文武通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从古至今,能够自己写出著作的人少之又少,属于凤毛麟角。这其中还以兵书类最难。

因为写书的人文化水平有要求,但当时武将阵前杀敌可以,提着笔杆子写书可就有些困难了。但写出的兵书又需要得到武将们的认可,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既能够干好武将这个职业,又能够写出兵书的人是真正的“文武双全”。用当时的话讲:是文武通才。

别的朝代不说,明朝最著名的“文武通才”便是戚继光。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这位大英雄,而是另有其人。

一、“小号”戚继光

今天文中的主角叫何良臣,主要活动时间在正德和嘉靖年间,比戚继光要早上很多。既然是前辈,为何要冠以“小号戚继光”呢?

这是因为何良臣的知名度实在是太低了,低到连生卒年月都没有记录。而且他俩的人生履历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军事生涯的崛起点都是抗击倭寇(何良臣当的是水兵),都在蓟州当过军官。



只不过戚继光当的是总兵官,后来进封为右都督。何良臣是游击将军。按照当时的品级来说,何良臣穷尽一生,仕途最高级别还没有戚继光继承的官位级别高。

单论何良臣的人生履历,相对比较简单。他是浙江人,年少时便文采飞扬,诗文闻名乡里。感叹于国家海患严重,他毅然投笔从戎,抗击倭寇。

又因为他有文才,很快被高官看中,成为了某位不知名官员的幕僚。后随其迁至西安,因在当地立有战功,升为偏裨将,最终在蓟镇成为游击将军。

笔者特意查了一下史料,在正德至嘉靖早期,西安地区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事,即使北方游牧民族扣边,也多发生于大同地区。

那么何良臣的战功因何而来呢?如果硬卡时间段的话,也只有玄狐教起义了。

以陕西乾州为中心,玄狐教起义持续时间多达数年,泾、渭二河夹角地带四处开花,波及到了咸阳和西安地区。

只不过起义领导者的军事能力和心理素质过分低下,本来打算里应外合攻占乾州城,没想到消息提前泄露,明军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此时打与不打就十分关键了,因为教众已经聚集。领导者选择退却,避免因攻打坚城产生伤亡。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他们除了制定攻占乾州的计划后,没有多余备案。

一众教徒在乾州以南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时间一长造成队伍溃散,从而被官军各个击破。

二、军事著作

何良臣的人生履历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不过他在闲暇的时候写了几本兵书,其中《阵纪》却因为“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成为明代的军事著作。

清代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对《阵纪》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作者长期在军事一线工作,与那些在屋里坐而论道的作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明代这些兵家中,只有他的作品最贴合于当时明军的实际。

何良臣在编写《阵纪》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用兵的得失,并结合明军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但这部书又不同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它强调的是军队的选拔兵源和编练作战。

何良臣认为,决定一支军队是否精锐,最关键的便是战士的能力。这一点戚继光最有发言权,能够在义乌独立成军,就是看中了当地人的素质。



与动辄几十万大军的名场面不同,《阵纪》的理论是兵在少而不是在多。再有能力的人,数量庞大起来,整体能力也会下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