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药二代仓促接班公司连亏两年;阿尔茨海默新药销售额翻三倍;BMS前任CEO将履新诺华董事会主席|等四条快讯

0
分享至

共计4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

01

药二代仓促接班公司连亏两年

振东制药正经历二代的权力交接。

4月22日,振东制药发布公告称,李安平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等多项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此前振东集团因长期占用振东制药资金,被深交所处罚,李安平对违规行为负主要责任,三年内不合适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李安平今年62岁,从加油站做起一直到成立振东集团。在医药公司老板中,李安平是性格比较开放的,他亲自出镜代言,一句广告词“让世界爱上中医药”曾在央视等多个电视台播放。

然而,在2021年业绩达到历史高峰之后,振东制药连续两年营收下降、经营亏损。即便没有被交易所处罚一事,振东制药也需要改变。

李安平辞职的同时,振东制药董事会审议和表决,选举公司董事李昆担任董事长。李昆是李安平的儿子,这次管理层调整是医药行业典型的“二代交班”,而且正逢振东制药的逆风期,李昆肩上的担子不轻。

90后“药二代”

根据振东制药财报,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36.26亿元,同比减少2.75%;归母净利润亏损4398万元,同比减亏14.24%。

振东制药受医保控费、国家集采等行业政策影响比较大,另外,公司长期赖以生存的营销推广模式还在持续增加力度,但产出不及预期。更为关键的是,曾为振东制药每年贡献20亿元营收的“朗迪”,2021年以58亿元的价格出售之后,振东制药迟迟没有找到下一个黄金单品。

现如今,振东制药保留原有传统中药业务、持续开拓创新药业务之外,已将医美、防脱发领域当做下一个“风口”押注。

这些正好都是李昆一直在负责经营的领域。

李昆已在振东制药工作多年,担任过电商总经理、公司营销总经理、公司副总裁。他曾创建智慧医疗服务管理平台“百世汇方”,2018年时合作500家基层诊所。李昆为振东制药寻找的下一个黄金单品,就是具有防脱发功能的 “达霏欣”。

“达霏欣”由安欣制药研发,2011年振东制药斥资1.12亿元收购了安欣制药,这个品种在振东手里已经13年了。突然拿出来,也算是机缘巧合。“达霏欣”最困难时差点被上市公司剥离。幸运的是又遇上“颜值经济”,才让销售步入正轨。

根据多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目前脱发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男性脱发人数已高达1.63亿。2023 年,“达霏欣”售终端市场份额已达47.57%,跃居市场占有率第一。

这一市场表现可能正是李昆能够接班的根本原因。李昆还有个姐姐叫李静,目前是振东制药的董事。

振东制药曾公开表示,公司正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药产品上市,加速公司创新化发展,有望打造新兴优势大品种。而今后以“达霏欣”为样本的产品,也将重新从电商渠道逐步转向线下零售。

黄金单品不再

外界看到的振东制药,是李安平广告词里说的“为中国人设计,让中国人健康”,但财务报表里的振东制药,却出现大股东长期占款的问题。

2023年年报显示,振东制药资产项目中“其他应收款”为4400多万元。此前深交所曾披露,振东集团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4600余万元。尽管公司称这些占款问题已经解决,但表明振东制药在公司治理层面问题不小。

2024年第一季度,振东制药实现营业收入7.82亿元,同比下降17.79%。销售毛利率为44.39%,同比下降2.59%。深交所在今年4月的处罚中,除李安平之外,财务总监刘长禄、监事会主席李仁虎、副总经理雷振宏等多位高管同样接受处罚并选择离职。

曾经的振东制药靠着抗肿瘤产品复方苦参注射液打造中药品牌。2015年收购“朗迪”钙系列产品,让公司销售业绩直线上涨。2017至2020年,朗迪钙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始终在15%以上,是振东制药的盈利顶梁柱。但目前持有朗迪品牌的朗迪制药已经卖给上海方朗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药品生产的是振东制药,收益自然大不如前。

在新的核心品种还没成形的时候,李昆要做很多事情。在他的计划中,振东将会围绕皮科用药、肿瘤中药、泌尿、中药材全产业链继续深耕,完善全产品链客户系统,预计在五年内启动产品项目200余个,销售破100亿元。

这个五年目标是否能实现,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来源:健识局)

02

阿尔茨海默新药销售额翻三倍

4月24日,渤健(Biogen)披露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收入22.91亿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的 23.1 亿美元,去年同期收入为24.63亿美元,同比减少7%。不过,其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 3.879 亿美元增至 3.934 亿美元,同比增长1.50%。

展望2024年下半年,渤健重申了2024 年的业绩指引目标,预计全年每股收益为 15 美元至16 美元,中间值增长 5%。尽管如此,渤健在第一季度财报中表示,预计2024年全年的收入将面临中等个位数百分比下滑。

三大类产品管线表现平平

多发性硬化症管线方面,Tysabri(那他珠单抗)带来了 4.313 亿美元的收入,是渤健第一季度最为畅销的产品,但较2023年同期仍有小幅下跌。

富马酸二甲酯(TECFIDERA)因专利已经失效,销售额持续下降,第一季度仅卖出2.543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销售额降幅不大;VUMERITY是为了应对TECFIDERA专利悬崖而开发的505b2,该季度销售额为1.275亿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增加17.8%。

β干扰素(AVONEX)是渤健卖了20多年的老产品,该季度营收1.785亿美元,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罕见病管线方面,渤健拥有诺西那生钠(Spinraza)、Qalsody(tofersen)和Skyclarys(omaveloxolone)三款药物,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分别为 3.413 亿美元、0.046亿美元和0.78亿美元。其中,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治疗药物 Spinraza是本季度第二大畅销产品。

生物类似药方面,渤健主要有BENEPALI(依那西普)、IMRALDI(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FLIXABI)和BYOOVIZ(雷珠单抗)四款产品,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分别为 1.187亿美元、0.548亿美元、0.178亿美元、0.056亿美元,生物类似药总销售额几乎与去年同期持平。

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Viehbacher于2022年11月就任渤高层,他在一份声明中将渤健强劲的财政业绩归功于新产品上市的稳健执行,以及显著有效的成本节约和利润率改善计划。

2023 年,渤健实施了一项全面的成本削减计划,其中包括在 4 月和 7 月进行裁员,以期在2025 年之前节省 10 亿美元的运营开支。

渤健财报中还透露,第一季度Leqembi(仑卡奈单抗,Lecanemab)的市场收入环比增长了近3倍,使用阿尔茨海默氏症疗法的新患者逐月大幅增加。

AD神药步入收获期

Leqembi是渤健与卫材合作开发和商业化的一款重磅潜力品种,是一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2023年1月6日,Leqembi获FDA加速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6月10日,FDA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咨询委员会专家以6:0的投票结果支持Leqembi以III期CLARITY AD研究的积极结果获得完全批准。7月6日,FDA批准LEQEMBI (lecanemab-irmb) 100 mg/mL注射液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使其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的治疗方法,证明其可以降低成人AD患者的疾病进展速度,延缓认知和功能衰退。

2023年4-12月其销售额达到14亿日元(约977百万美元),4-9月份该产品销售额只有4亿日元。自7月份获得完全批准后,开始呈现放量趋势,从10月开始更广泛的PET覆盖,

截止2024年1月累计使用患者2000人,周销售量达到150万美元。其主要得益于美元市场的销售覆盖,卫材正在美国建立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诊疗路径,以实现中长期的稳定市场渗透和销售增长。

2024 年第一季度,Leqembi 创造了 1900 万美元的收入,较 2023 年第四季度 700 万美元的收入增长了近三倍。渤健表示,2024 年 3 月,渤健与卫材双方合作记录显示,Leqembi 的新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自 2023 年底以来,目前使用 Leqembi 的患者人数增加了近 2.5 倍。

2024年1月9日,Leqembi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轻度痴呆。

在中国,2023年10月,Leqembi通过海南药监局审核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定价每瓶3328元,规格 200 毫克(2 毫升)每瓶。按此价格,一个60公斤体重的患者月均治疗费用约2.17万元,年治疗费用约26万元。本次仑卡奈单抗获NMPA批准正式进入中国,据北京日报报道,该药上市后预计定价 2508 元,即一个60公斤体重的患者月均治疗费用约1.5万元,年治疗费用约18万,较此前便宜了四分之一。如果未来能进入医保,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小 结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基数庞大且不断增长。根据《2023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2020年美国65岁以上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人数约610万且在不断增长,预计2030年将达到850万人。

面对这一巨大市场份额,强生、默沙东、辉瑞、罗氏等纷纷入局。但受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影响,不少MNC接连折戟。目前,这条赛道只剩下了Leqembi和礼来的Donanemab,后者有望在今年获批。

(来源:药智头条)

03

BMS前任CEO将履新诺华董事会主席

跨国药企(MNC)管理层的任何一次调整和变化,都吸引着全球医药产业目光。

日前,诺华提名竞争对手BMS的前掌门人Giovanni Caforio为其下届董事会主席。这一消息伴随诺华一季度财务报告一同发布,引发市场对诺华未来并购策略的猜想。

相关报道中,诺华称赞Giovanni Caforio将BMS转型为“一个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都拥有强大能力的全球性医药公司”。

事实上,在担任BMS首席执行官期间,Giovanni Caforio以勇于决策的大胆并购行动而声名远扬:领导BMS押注740亿美元收购Celgene、131亿美元收购MyoKardia、20亿美元收购Cardioxyl……在2023年底,更是积极带领BMS展开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并购行动。

在业内看来,首席执行官退休后加入竞争对手药企再度担任董事会主席,这种情况在大型制药公司中并不常见。Giovanni Caforio若顺利履新,诺华在新时期的并购战略是否将有所变化?

全球收入增长11%,中国飙升31%

根据诺华披露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该季度的净销售额达到11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核心营业收入达到45亿美元,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的4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这些数据显示了诺华在经济表现方面的强劲势头。

此外,诺华还上调了2024年全年的业绩展望,这表明公司对未来的业务前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可能是基于公司在创新药物领域的产品组合和市场表现的预期。

推动收入增长的主力军,包括了Entresto(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其销售额增长36%、Kesimpta(奥法妥木单抗)增长66%、Cosentyx(司库奇尤单抗)增长25%、CDK4/6抑制剂Kisqali(瑞波西利)增长54%、放射性配体疗法Pluvicto增长47%,以及长效siRNA降血脂新药Leqvio(英克司兰)增长惊人的139%。

值得一提的是,Pluvicto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高达3.1亿美元,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生产供应状况的持续改善。作为一种放射性治疗药物,Pluvicto目前是年销售额最高的药物之一,并且在上市销售的次年就实现了这一壮举。Pluvicto在2023年销售收入增长了260%,达到9.8亿美元。这使得Pluvicto离成为10亿美元级别的销售收入的“重磅炸弹”级别药物只有一步之遥。这个成就证明了Pluvicto在放射性治疗领域的市场需求和认可度,并显示出诺华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此外,诺华第一季度超预期的表现还归功于两大重磅炸弹的持续发力。

心衰治疗药Entresto(沙库巴曲+缬沙坦)和银屑病治疗药物Cosentyx(司库奇尤单抗)的放量速度十分可观,增速均超20%。2024年第一季度,Entresto继续得益于心衰临床治疗指南的推荐,美国和欧洲地区需求导向型增长使 Entresto 销售额超过了 18 亿美元,同比大增34%。

Cosentyx销售额增长得益于其新剂型于2023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诺华在2023年10月6日宣布,抗炎疾病药物Cosentyx静脉注射剂已经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并成功上市。这款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成人银屑病关节炎(PsA)、强直性脊柱炎(AS)和非放射学中轴型脊柱关节炎(nr-axSpA)。Cosentyx是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IL-17A单抗静脉注射剂,也是PsA、AS和nr-axSpA等疾病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以外的第二个静脉注射选择

在Cosentyx静脉注射剂推出后的首个完整季度,该药在美国、新兴增长市场和欧洲的销售额超过13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区业绩收入达到10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Cosentyx和Entresto的表现。

诺华还计划在中国建设用于生产放射性配体疗法(RLT)Pluvicto(lutetium Lu 177 vipivotide tetraxetan)和Luthathera(lutetium Lu 177 dotatate)的设施。预计心血管药物乐可为(英克司兰)在2025年进入医保之前,仍将在自费市场持续放量。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财报业绩表现强劲,但仍需注意市场竞争和仿制药的潜在影响。诺华畅销药诺欣妥的仿制药预计将于明年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对其销量造成影响。

前BMS高层加入,直指并购战略调整

在公布财报的同时,诺华透露了潜在的新人事任命,直指并购领域的战略调整。

下一任董事会主席人选Giovanni Caforio将接替将于2025年任期届满时卸任的Joerg Reinhardt,诺华股东将在2025年的下一届年度股东大会上对Giovanni Caforio的董事会提名进行投票。

Giovanni Caforio刚退休不久,此前在BMS工作了 20 年,于2015年晋升为BMS首席执行官。8年期间,BMS从一家专注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制药公司,逐步成为一家管线丰富,在免疫学、神经科学、肾脏病等领域均有涉猎的公司。这一切都离不开Giovanni Caforio的决策。在他的领导下,BMS曾出现过许多重磅收购案。

2019年1月3日,BMS以740亿美元收购Celgene(新基),成为制药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案,将肿瘤、免疫和炎症等领域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JCAR017和bb2121收入。

2022年6月2日,以41亿美元价格收购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第四代ALK抑制剂洛普替尼加入BMS产品管线之内。

2023年,BMS以4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KRAS明星公司Mirati,充分填补了BMS在晚期KRAS项目方向的空缺,将Sitravatinib、Krazati、Lumakras囊获其中。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BMS的业绩得到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营收163.85亿美元飞升至2022年的营收461.59亿美元、净利润114亿美元,市值一路暴涨至1048.51亿美元。

反观诺华在过去二十年中,最大规模的交易包括以390亿美元收购爱尔康,之后将其分拆为独立的眼科护理业务;以及以97亿美元收购The Medicines Company,成为近年来药物收购中的一大手笔。

现任CEO Vas Narasimhan曾多次表示,诺华的并购策略倾向于规模约为或低于50亿美元的补充性交易,以强化其四大核心治疗领域。

Giovanni Caforio担任诺华董事会主席的任命确实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业内观点认为,Giovanni Caforio的加入将为诺华带来独特的领导力和行业经验。作为BMS的前首席执行官,他的加入可能为诺华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帮助公司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Giovanni Caforio在诺华董事会主席的角色中可能利用他在BMS期间积累的行业知识和战略洞察力,对BMS进行竞争性的挑战。BMS和诺华在肿瘤学领域、心血管疾病领域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两家公司都在致力于开发和推出用于癌症治疗的创新药物。由于医药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BMS和诺华在其他细分领域和产品线上可能还存在其他形式的竞争。

医药行业的竞争是激烈而复杂的,高层人事变动可能在行业格局中产生重要的影响。无论如何,这一人事任命表明诺华对Giovanni Caforio的经验和领导能力有着高度认可。并购军师的加入,诺华是否会成为全球“大买家”?《医药经济报》将持续关注。

(来源:医药经济报)

04

用好莱坞电影模式造药?恒瑞、上药、康方、亚盛共议寒冬下的“忍术”与“耐力”

寒冬还会延续多久?

至少2024年还会持续。

更有悲观者认为,很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甚至后年。

在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E药经理人、赛默飞世尔科技主办,创百汇承办的“创领共生·聚薪成炬”2024'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创新100高峰对话:合作与融合,2024年医药创新竞合大势”圆桌讨论中,围绕目前中国医药创新所处局势;资本寒冬对创新的影响;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整合现象;Biotech、Biopharma、Bigpharma之间格局的变化等行业热点话题,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与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董事长左敏,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连山,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夏瑜展开了一场高峰对话。

寒冬是创新的“绊脚石”吗?

过去几年来,资本寒冬对没有稳定营收的生物技术公司影响明显,从裁员瘦身到砍管线出售资产、再到破产、退市,持续三年有余的资本寒冬让biotech不得不面对残酷的洗牌。

不过正如猛兽在寒冬中选择冬眠,在行业的下行周期里,也正是企业修炼内功等待复苏的契机,真正做出有临床价值的好药的公司依然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

对此,左敏也深有体会。他表示,寒冬的到来有其规律,与四季更替一样,都是周期性的变化。寒冬期间,初创公司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投资者更加“苛刻”等问题,但寒冬也是生态重建的过程,伪创新会逐渐被淘汰。

张连山同样表示,我们可喜地看到,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有很多生物技术公司在坚持新药研发。伴随着政策环境和药监系统的改革都给创新药研发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是产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夏瑜抛出“仅有2000万元用来成立并运营一家百人规模的biotech公司来说,能做什么”的问题时,有人给出回答:“或许活下去都很困难”。

但“这就是康方成立的前三年。”夏瑜直言,在2012年康方生物成立时,依靠仅有的2000万元起家资本,不仅要搭建技术平台、将研发管线推进到临床前、还要维持日常运营,而这笔钱,足足花了三年。直到2015年时,康方生物才进行了A轮融资。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夏瑜坦率地讲,如今的资本寒冬是相对于2015年后掀起的资本热潮而言的。在2015年以前,产业并不存在寒冬之说,因为那时的产业本就“缺钱”。而在那个年代成立并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公司,是怎么活下来的?或许这是如今产业里更应该思考的。

在经历了曾经如“洪水泛滥”的资本浪潮后,行业正在进行生态重建。左敏直言,与其讨论寒冬什么时候会过去,不如先理解生物医药行业的规律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夏瑜同样表示,当我们讨论春天什么时候会来的时候,更应该思考如何面对和适应资本退潮后的新周期,该如何更加高效地研发,用好有限的资金。

多位与会嘉宾的共识是,未来的资金状况可能会更加紧张。“企业需要坚持做真正有临床价值的项目。好的公司和项目仍然会有春天,会活下来并发展得更好。”左敏表示。的确,“比寒冬何时过去更重要的是沉下心来做好产品。”杨大俊这样说道。

此外,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两年大批海外科研人才选择回国深耕。虽然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现象,但是在多位与会嘉宾看来,如果动辄一个海归回国就是“C”级高管,作为企业管理者是否应该思考,究竟是真的没有钱,还是钱可以花的更有效率?

建立生物医药的好莱坞模式

寒冬之下,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呈现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从2023年末到今年4月初,已有三家中国biotech公司被海外公司整体收购,这其中既有如阿斯利康这样的MNC,也有同为biotech的海外公司,但他们的共性是:交易金额均超过10亿美元。

众所周知,在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中,药企之间收购、兼并的案例十分普遍,但这一现象并非资本推动,更多的是市场需求的体现。当海外公司的目光瞄准大洋彼岸,开始“组团”到中国“扫货”,也引发了产业界新的思考: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都会成为海外市场的“囊中之物”吗?未来在中国会不会出现更多本土药企间的收购和兼并呢?

产业中的bigpharma、biopharma、biotech通过合作借彼此优势实现互相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这是与会嘉宾的共识。正如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模式,每个人专注自己擅长的部分,整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一部优秀的电影。杨大俊举例道,这种模式类比到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如此。

在美国,药企间已经有了明确、专业的分工。比如做孵化的公司会从高校与科研院所和教授、科学家进行做沟通,完成从孵化到临床I期的阶段;当产品进入临床I期后,又会有从事临床试验的公司接手;当临床试验进入II~III期后,生物技术公司会选择着手将产品授权或将公司卖给bigpharma。不过与会嘉宾普遍表示,虽然这种模式在欧美市场已经很成熟了,但目前来看,这种模式在国内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

“做自己擅长的事,是生物医药产业不变的规律。”左敏直言,现如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美国走出了基因泰克、安进这样由biotech转型成为pharma的成功案例,但从整体的行业趋势来看,生物技术公司转型成为大型制药公司并非易事,成功者寥寥,更多的生物技术公司还是倾向于选择专注研发与对外授权,或最终被大药厂收购。

曾经“奔着上市去”的Biotech,正在寒冬中调整自己的定位。与会嘉宾表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比如资金越来越难筹集,可能会迫使大家更多地考虑合作,甚至是整个公司的并购。

事实上,整体出售公司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也不代表着创业的失败,反而是成功的。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不乏连续创业者。科学家创业建立生物技术公司,在取得一定的研发成果后将公司整体出售的方式,可以把未来的研发风险转嫁。对于创业者本身而言,出售公司所获得的资金还可以成为下一次创业的启动资金。

能否真正出现本土大规模并购,还取决于另一方——本土大药企是否会选择开展并购。对本土大药企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自身的资金储备量。曾有数据统计,国内前十大头部公司资金储备大概在200亿美元左右,而全球前二十大药企的现金储备则超过了3000亿美元。

国内的头部药企会将目光聚焦在本土biotech身上吗?对此,张连山表示,国内的头部公司往往自身也处在转型过程中,创新药的占比还在逐步上升过程中,不管是授权合作还是并购,体量大多集中在数亿元量级。出现数十亿或上百亿元规模的并购或许还未到时机。

对于国内的创新药企而言,不论是自力更生还是合作,都必须保持在研发管线布局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从数据来看,过去一年,中国诞生了约70笔License-out交易,金额超3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做出扎实临床数据的Biotech,才能找到“接力棒”。“专注于真正能够解决临床需求的研发才是有价值的,才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推动力。”张连山直言。

在夏瑜看来,虽然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作为行业的一份子,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随着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我们相信这个行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产品出现,以满足临床需求并推动行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与兼并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E药经理人)

—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sina医药
sina医药
为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最新资讯
2397文章数 379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理想汽车"撤回"部分裁员 再下调销量目标

头条要闻

台湾"海巡署"硬刚大陆 放话"该罚就罚、该驱逐就驱逐"

头条要闻

台湾"海巡署"硬刚大陆 放话"该罚就罚、该驱逐就驱逐"

体育要闻

2024年总决赛前瞻:绿凯VS独行侠

娱乐要闻

看这场笑话,经过王一博同意了吗!

科技要闻

对话戴文渊:大模型价格战不解决核心问题

汽车要闻

2025年将推10款新车 长安启源7个月累销破10万

态度原创

旅游
时尚
艺术
数码
军事航空

旅游要闻

墨西哥一游客与蒸汽火车自拍 被火车撞击当场身亡

50+妈妈的穿衣显瘦秘诀,告别“水桶腰”,轻松穿出苗条身材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数码要闻

红魔首款游戏本预热:航空铝合金机身、一体化工艺,本月发布

军事要闻

美国批准8000万美元对台军售计划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