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碾庄自戕后,蒋氏发放十万抚恤金,部下讥讽:真是一个笑话

分享至

碾庄战役中,黄百韬以及其军团之所以最终会走向覆灭,除了有我军周密部署以及英勇善战的因素外,在某种程度上,与国军一票将领的“谜之操作”有着不小的关系。

换而言之,导致黄百韬自戕于战场,其中有一部分,是自己人的原因。

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有根据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初国军的一票将领,是怎么把黄百韬一步步送“上路”的。



一、

众所周知,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我军的高层(包括毛主席以及粟裕),最开始的想法,是准备打一场“小淮海”战役。

所谓小淮海战役,即“寻求时机,歼灭徐州剿总国军主力一部”,具体来说,就是歼灭距离徐州不远的黄百韬的第7军团。

这就是淮海战役的最初构想,也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之后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小淮海”最终演变成了“大淮海”,而促成这种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黄百韬军团成功被我军歼灭。

那么,黄百韬军团是如何被我军吃掉的呢?这个过程,是一个诸多看似意外,实则必然的事件纠集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果。

首先,第一个送黄百韬“上路”的事件,是出自红色特工郭汝瑰之手。

当时,黄百韬军团的驻扎地,是在新安镇一带,而在1948年的9月底至10月初,因粟裕在山东开了十几个大功率电台迷惑国军,导致国军误以为我军主力还在山东一带。

这么一来,国军赶紧进行部署调整,当时国军国防军就下达了关于“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的要求,要求徐州周边部队开始往徐州附近收缩。

所以,黄百韬的军团在当时,按照计划和指令,是需要收缩至徐州附近的。

假如黄百韬军团收缩至徐州附近,那么势必会让我军将其歼灭的计划增加难度甚至落空,毕竟当时徐州一带的国军总兵力不容小觑(4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25个军)。

因此,如果想歼灭黄百韬,那么就不能让他退回徐州附近,起码得让他在新安镇多呆上几天才行。

但怎么才能让黄百韬留在新安镇几天呢?郭汝瑰设了一个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