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宿北战役中,粟裕指挥部队全歼敌军整编第六十九师,俘虏了敌军副师长。粟裕特意打电话给进攻敌司令部的山东野战军二纵司令员韦国清,要他查找敌师长戴之奇的下落,并强调“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可是二纵的同志忙活了一天也没发现戴之奇的下落,如此严密的包围圈,难道戴之奇还长了翅膀飞走了不成?当粟裕再一次来电询问戴之奇下落时,韦国清决定亲自出马,提审被俘虏的戴之奇的副官庞白林。
庞白林支支吾吾地讲了戴之奇的一些特征,却说不出他的下落,因为在解放军攻入戴之奇司令部时,他不在戴之奇身边,而是提前逃跑了。正在此时,在前线采访的宣传干部胡奇坤来到韦国清的驻地要采访他。
庞白林看到胡奇坤进来,下意识地打量了他一番,突然眼睛一亮喊道:“这位长官穿着我们师长的鞋子。”这么一说,弄得大家面面相觑。我军的干部怎么会穿上敌军师长的鞋子呢?
粟裕在战场上
国军四路围攻,粟裕盯上了胡琏
1946年底,国军以12个整编师的兵力分四路大军进攻苏北、鲁南解放区,妄图割断我华中和山东地区的联系,进而消灭华中主力。
当时解放军刚刚主动撤出两淮地区,中央命令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合并,以陈毅为司令兼任政委,以粟裕为副司令。并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强调“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
后来粟裕回忆,这一仗他非常紧张。因为他对山东野战军了解得不深,对很多干部都比较陌生,指挥起来心里没底。但这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仗,两军刚刚合并,万一打不好容易引起猜忌影响团结。并且当时国军已经对华中地区形成了半包围圈,如果失利很可能要被迫放弃华中地区。
经过仔细研究,粟裕决定先集中力量歼灭进攻沭阳的一路敌军。该路敌军对华中威胁最大,一旦攻取沭阳便能扼住华中与山东的连接地带,华中主力很难再在宿北地区连续作战。
鉴于当时华中部队兵力比敌军单薄,陈毅亲自率领山东野战军一纵和八纵南下,配合华中主力作战。粟裕要歼灭的这一路敌军指挥官正是胡琏,包含国军整编第十一师和六十九师。
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当时四期毕业生还没人担任兵团司令。老蒋怕胡琏资历太浅难以服众,所以让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吴奇伟担任名义上的指挥,而以胡琏担任前线指挥,实际指挥权在胡琏手上。
胡琏
而在胡琏指挥的两个师中,粟裕认为应该先打整编六十九师,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该师师长戴之奇,是黄埔二期毕业,土地革命时期担任团长,在南丰东华山被红军击溃负伤而逃。抗战期间虽然参加过一些重大战役,但大多是担任中低层军官或者副将,此后又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他只是深受老蒋信任,才被委以重任,军事能力一般。
其二,整编六十九师曾被歼灭两个旅,后由三个不同建制单位的旅拼凑而成的。包含整编五十七师的预备第三旅,整编二十六师的第四十一旅,原属该师的第六十旅也是从九十二旅中抽来一个团组成。这样建制杂乱拼凑而成的部队,必然矛盾很多,难以协调,战斗力弱。
至于是否能找到歼敌的机会?粟裕认为概率非常大。分析一下敌军的部队便知,该路敌军:
整编第十一师前身是陈诚的嫡系十八军,号称国军五大王牌之一,武器装备精良,兵多将骄,必然会冒进。而整编第六十九师曾有两个旅被全歼,戴之奇刚刚上任,心高气傲,为了报仇邀功,其推进的速度可能比整编第十一师更快。
而其他三路,都曾吃过解放军的亏,应当会比较谨慎。只要胡琏这路向前突出,便是解放军歼敌的最好机会。
叶飞丢了两个团,事后才知他们打到敌军司令部去了
按照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的部署,胡琏指挥的战斗兵团分左右两路推进:其中整编第六十九师为左路向北进攻,目标为新安镇;整编第十一师为右路,向东北进攻,目标为沭阳。
1946年12月13日,国军由宿迁出发。胡琏打仗比较滑,推进相对谨慎。而戴之奇刚到任不久,连部队都不太熟悉,对粟裕更是不放在眼里,命令部队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戴之奇率指挥部到达预定位置后,用望远镜向东北看去,发现一个有土围子的村庄,对比了一下地图得知该村叫人和圩。他认为该村外的土围子可以作为防御工事,于是未与部下商量便决定向指挥所迁往该处。
事实上,该师主力在左侧,人和圩位置偏右,既不便于指挥,而且身后还很空虚,一旦遭到攻击便是凶多吉少。该师副师长和参谋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畏于戴之奇个性不敢贸然进言。戴之奇这一举动,给自己埋了一颗地雷。
到15日,两军之间出现20里的空隙,给粟裕分割歼灭创造了机会。其实为了打这一仗,粟裕早已做了充足准备。他将兵力分为突击和监视阻援两个部分:
以24个团组成突击集团,趁整编第六十九师立足未稳之际,实施中央突破,分割歼灭,同时监视整编第十一师。另以28个团监视和组织其他三路敌军增援。从兵力配备上看,我军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