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遭万历清算后人悲催,62年后大明灭亡,张家结局却让人惋惜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582年7月9日,张居正因积劳而疾逝世,神宗皇帝当天为他停朝,并赠上柱国,谥号“文忠”。

但仅过四天,神宗就下令对张居正进行抄家。张居正家属及子女被流放、甚至被饿死;张居正重用的官员和门生,被免职甚至杀害。

明明受了张居正的教诲,神宗皇帝却为何要如此狠毒对待张居正?今天,我们要讲讲张居正与明神宗的故事。



悲摧的神宗少年

明神宗朱翊钧,民间故事里喜欢称他为万历皇帝,说他在位四十八年,不上朝的时间有三十年,是个妥妥的昏君。

一些历史学家同样认为他是一个贪酒贪色贪财贪权的贪腐皇帝。为什么朱翊钧做皇帝会如此“变态”呢?这就要从他不幸的童年说起。

朱翊钧虽出生在王族,但没有幸福快乐的童年。他的母亲李氏原本是个宫女出身卑微,为了能扬眉吐气,从小敦促朱翊钧好好学习。

朱翊钧每天五更就得被母亲叫起读书,几乎全年无休。读书稍有懈怠,就会被母亲罚跪。



最奇怪的是朱翊钧一直没有自己的正式名字。直到他6岁时被册封为皇太子时,穆宗才赐名为钧,要他以后能和圣王一样制驭天下。

穆宗又为朱翊钧找了一批大臣,给他上课讲学。虽然朱翊钧学习很刻苦,但少年时代的朱翊钧内心深处或埋下做“圣王”的逆反心理。

朱翊钧十岁继位后,既有母亲李太后训政,又要聆听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三位辅政大臣的教诲。

结果高拱要求这位小皇帝必须“御门听政,亲答奏请”,对所有上报的奏章都要一一览后,草拟好自己的批语然后交内阁大臣审查批得对不对,并且当天作业必须当天完成。



朱翊钧不仅要天天完成批奏章的作业,还要每天在宫中要读经史、听讲课,还要隔三差五举办御前讲席。

如果奏章批得不得体,还得挨李太后责备和辅政大臣的“规劝”。大家想想,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天天996式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毫无乐趣,心理还能不变态么?

“元辅”专权的阴影

朱翊钧的内心有三大阴影,第一个是他的母亲,第二个是大太监冯保,第三个就是“元辅”大人张居正。

对自己的母亲,朱翊钧恨不起来,因为他清楚母亲的严厉要求,是为了自己好,但对大太监冯保却是怀恨在心。



冯保本是穆宗身边的太监。因为他擅长琴棋书画而深受穆宗的喜欢。穆宗死前让冯保担任掌印太监,在宫内辅助好朱翊钧。

由于辅政大臣高拱多次反对冯保主掌监礼司,冯保就抓住高拱“十岁孩子如何懂管理国家”的言论大做文章。

在张居正暗中支持下,李太后将高拱赶出京城。另一位辅政大臣高仪受了惊吓一病不起。

明朝廷权力架构形成了李太后监政、张居正执政和冯保掌管宫内三驾马车的局面。朱翊钧虽然名为皇帝,言行举止却要被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所约束。



冯保作为李太后的亲信耳目,每天盯着小皇帝读书听课或做批奏章的作业。小皇帝稍有偷懒,冯保就要出言规劝,甚至向李太后报告。然后李太后又要罚小皇帝长跪。所以,小皇帝对冯保既恨又害怕,这种阴影一直延续到自己亲政之后。

作为辅政大臣的张居正对小皇帝充满关爱,亲自给小皇帝制作如何学习做“圣王”的课程表,向小皇帝仔细讲解朝政规章和批阅拟卷要点;还特意亲作《恭述祖德》诗,让小皇帝了解朱家创业奋斗史,要小皇帝奋发有为,莫负先祖先宗。

张居正对少年天子不当言行常有教诲。比如朱翊钧要想搞元宵灯棚,被张居正否决了,要朱翊钧要学做“圣王”行节俭之风。



朱翊钧在表面上对张居正十分恭敬,言必称“先生”,下诏书在张居正名前必冠以“元辅”。

清算张居正,并非泄私愤

张居正有功于大明社稷,对神宗也有教诲之恩,为什么死后会遭到神宗疯狂报复呢?

这里自然有神宗朱翊钧十多年来积蓄的怨恨,需要情绪发泄,但也是神宗一种渴望收回皇权的表达

张居正死后第四天,就有官员开始罗织张居正罪行,神宗皇帝下令抄家。

结果导致张居正府中上下饿死十余口,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自缢身亡等等。

对种种惨状,神宗皇帝故作不知,直到两年后才作批示“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



神宗皇帝为什么要对张居正做这么大的动作,除了泄愤外,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一是消除张居正对朝政的影响,树立自己亲政的权威;二也是向母亲李太后申张自己的皇权。

李太后对神宗皇帝的做法,虽然反对的,最终还是默认了现实,从此再也不干政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