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何时认识到自己军事才能不如毛泽东的?从这三场战役开始

分享至

作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标志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以如椽之笔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他们之间的“天作之合”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震撼力,而且也具有令人神往的美学境界。在中外政治史上,虽不乏两人并称的例子,但与“毛、周”相比,其逊色之处便不难立见。

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一直是高于毛泽东的。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则成为毛泽东的主要政治助手。

在残酷的革命战争时期,领导者的军事才能决定革命队伍的生死,在遵义会议之前一段时间,周恩来是中央苏区主要负责者,同时也是最高军事指挥者,几年时间他也指挥了几次战役,有胜利也有失败,不过,总体来说,是失败居多。在与毛泽东并肩作战过程中,他一步一步认识到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意识自己在军事上不如毛泽东。

那他是什么时候意识到军事才不比不上毛泽东的呢?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

周恩来与毛泽东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合作关系,此后,两人若干共同的经历对党的历史发展也有不少共同的影响。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时,两人都在广州,商讨对策时都主张进行反击。大革命失败后,两人都举起枪杆子,领导武装暴动。先是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40天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在1927年1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人都受到了“左”倾盲动主义领导给予的错误处分。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两人天各一方,一个隐蔽活动在敌人心脏的上海,一个转战于偏远的湘赣闽粤深山。

在党的六大上,周恩来作了军事报告,随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负责主持中央日常事务,包括军事工作,联系和指导“朱毛红军”。

毛泽东、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是党领导的一支最大的、也最有影响的革命武装,周恩来更是关注。但遗憾的是,他对红四军的最初指示,即1929年中央“二月来信”,由于对形势的估计比较悲观,对红四军状况缺乏具体了解,提出让朱、毛二人离开队伍、部队分散活动的建议,受到毛泽东的批评。

对于此事,两人后来很少提及,但无疑使彼此间多了一些了解。

周恩来没有对毛泽东表示不满,而且承认“二月来信”所谈分散问题确有毛病。

为解决红四军的前委和军委关系的争论,周恩来提出让红四军派得力干部到中央汇报。这才有了陈毅到上海向中央的全面报告,并带回主要根据周恩来多次谈话精神起草和经他审定的中央“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对毛泽东给予充分支持和维护,以此为基础召开的古田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红四军的领导。

在1930年10月罗坊会议之后到1931年10月赣南会议之前的一年间。尽管项英代理过近9个月的苏区中央局书记,但他不大懂得军事,缺乏对敌作战经验,因此,那时的军事决策基本上还是由毛泽东决断的。

那段时间与他在井冈山时起主导作用的情况大体相似,因而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的伟大胜利。他的两首词作《渔家傲》所填的“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既讴歌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痛快淋漓消灭敌人的胜利场景,也反映了他运筹帷幄、导演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的欢愉心态。

而此时在上海的周恩来情况有些不妙。1931年底,由于党内大叛徒顾顺章的叛变,党中央在上海遭到了近乎毁灭性打击,当时负责中央工作的周恩来也成了敌人抓捕的重要对象,在此情况下,周恩来不得不来到江西中央苏区。

来苏区后,周恩来从毛泽东手中接过苏区中央局一把手的职务,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主要负责军事领导,也就是说,此时的他,是毛泽东的上级,负责指导毛泽东打仗。

接下来发生的一场战役,是周恩来来中央苏区后领导的第一场战役,但正是这场战役,因为他没有听从毛泽东的劝阻,导致惨败,让红军遭受巨大损失。

这是哪场战役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