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那名靠输液存活,却执意产女的无肠女孩,后来咋样了?

分享至

1986年已有身孕的周琦思被查出患病,手术切除了全部小肠和一半结肠才堪堪得以活命。可是小肠是人身体中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没有了小肠身体如何摄取营养?

在医生的指导下,周绮思过上了只能靠输液摄入营养的生活。周绮思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例靠静脉营养存活的人。



可是在身体如此特殊的情况下,周绮思却再一次怀孕了。她的第一个孩子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胎停,生下来也是个死胎,所以周绮思是很想要一个孩子的。为了留下这个孩子,她忍受着各种痛苦,在怀孕期间也在不停地做手术。

只是孩子真的能生下来吗?就算生下来了,孩子是否会有先天性疾病?她的身体会不会因此而有不好的反应?



蔡汉跃和周绮思

噩梦的开始

故事要从周绮思大学毕业开始讲起。

大学毕业后,周绮思顺利的进入设计院当了一个技术人员,很快的也找了自己的意中人——蔡汉跃。周绮思和蔡汉跃其实本来就是大学同学,只不过在上学期间一直没有什么交集,两人是在毕业之后的同学聚会中慢慢认识到对方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恋人的关系。

周绮思和蔡汉跃的感情很好,1985年二人成婚。婚后的生活也一直十分的幸福,不久后周绮思就怀孕了,对于即将出世的孩子,周绮思和蔡汉跃都表示特别的期待。



周绮思孕照

可就在这样美好的生活中,灾难却降临了。

1986年正月初五,已有七个月身孕的周绮思突然觉得腹痛难忍,家里人都被吓坏了,赶紧把她送到附近的医院里,当时的医院给出的诊断是早产。于是一家人又马不停蹄地把周绮思转到产院。

八十年代的产院跟现在不一样,孕妇一旦进了产房就几乎与外界隔绝了,并且不允许家属待在产妇身边,家属就算再着急也只能在产房外面等着。而进了产院的周绮思由于是第一胎,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也天真地以为肚子疼就是要生了。

初为人母的她,虽然还没见过孩子,但是为了孩子可以忍受一切疼痛。直到有一天,周绮思直接痛到休克,并且被诊断出胎儿已经没有胎心了,医院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又紧急把周绮思转到了上海中山医院。



蔡汉跃照顾周绮思

在进手术室之前,蔡汉跃紧紧地抓住周绮思的手,这时候他们已经知道周绮思不是简简单单的早产了,未知的恐惧深深的笼罩着每一个人。蔡汉跃迟迟不愿松手,怕一松手就是天人永隔。

手术结束,医生端着一大盆发臭的肠子走了出来,沉重地说:“是‘肠扭转’导致了小肠全部坏死,大肠二分之一坏死,已经全部切除了。”

此时的蔡汉跃还不知道切除小肠意味着什么,他只想知道妻子到底怎么样了,能不能活过来。医生继续说:“手术是做好了,但病人的生命还面临着三道关:手术关、分娩关、营养关,而营养关是无法逾越的。”

一旦出现了失误,周绮思就会有生命危险。得知这一信息,蔡汉跃的天都要塌了。周绮思才27岁啊,而他们结婚也才一年多!

深爱着周绮思的蔡汉跃暗暗下了决心,绝不允许失误,他要妻子活着!



攻克艰难的三关,创造奇迹

第一关是手术关,是指周绮思在经历过休克以及“切除小肠”这种大型手术之后,人是否能挺过来。

手术结束后,周绮思就已经转入ICU了。手术后的周绮思羸弱无比,但好在情况还可以控制,医生初步判断情况还算稳定。这第一关就算勉强度过了。

就在大家还没稍微喘口气时,第二关就来了。第二关是分娩关。在挺过了手术之后,接下来就要处理周绮思肚子里的死胎的问题了,这无疑又是一个危及生命的巨大隐患。手术结束的第二天夜里,周绮思出现了宫缩。

医生们一刻都不敢怠慢,立马开始检查诊断,发现是死胎要分娩了!

周绮思本身身体就十分的虚弱,根本无力分娩,死胎牵引,胎盘人工剥离,巨大的痛苦环绕在周绮思的周围,但是想想爱她的家人们,她还是顽强地挺了过来。

手术室外的蔡汉跃也痛苦无比。他去看了妻子拼死生下来的死胎,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七个月大的孩子已经成型了,是个女孩儿,才三斤多点。蔡汉跃悲痛无比,可是此刻的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还要去照顾妻子。

手术结束后,周绮思不停地发高烧、心律紊乱、肺部发生感染......一个不小心就会要命。在此期间,蔡汉跃一直不嫌苦不喊累亲自照顾周绮思。两人彼此鼓舞着。

在照顾周绮思的22天里,蔡汉跃就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度过了22天。也许是两人间真挚的情感感动了上天,周绮思的情况终于稳定了下来。



可是到了第三关,却让所有人都犯了难。第三关是营养关。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切除了小肠,身体就无法吸收营养,需要人工注入营养液,这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就在这个时候,吴肇光教授的一句“天无绝人之路”给周绮思以及她的家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吴肇光教授说,国外有人靠静脉输入营养液生活了十几年。只不过,这项技术一直在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具体实施过。

庆幸的是,当时中国和瑞典合资的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在无锡筹建。而华瑞制药在得知周绮思的状况之后,当即就决定为周绮思提供长期支持。

很快,第一批全套的静脉营养药物就从瑞典空运到了中山医院。而周绮思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例靠静脉营养存活的人。

虽然解决了营养供给的问题,但是周绮思在术后十二指肠造瘘,在中腹部引流,下端横结肠封闭,每天下部拖着三个引流瓶,上部挂着输液,身上被多根管道牵绊着,完全无法行动。

于是吴肇光教授决定给周绮思进行第二次手术,将十二指肠和横结肠吻合。万幸,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周绮思终于摆脱了那些瓶瓶罐罐的牵绊,甚至可以下床站立。

医生们在国内首创了“导管皮下隧道固定法”:在周绮思的胸前开了一个口子,用一根导管连接体内的静脉。每天可以通过这个 “生命线”输注营养液。周绮思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存模式:白天能自由行动,晚上进行 8~10小时的“充电”———静脉输液。

至此,周绮思的情况才算真真正正地稳定住了。从此以后,她的生命就由一根细细的输液管道维系着。

三关正式闯过,在1986年的六月份,周绮思就出院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周绮思,蔡汉跃自制配药工作台,每天学习怎么配制营养液,学习如何晚上给周绮思接管输液,早上封管。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小心翼翼,他太害怕失去周绮思了,所以他要竭尽所能地照料好周绮思。

就这样,这项工作蔡汉跃反反复复做了几十年,叫他一声“家庭静脉营养的专家”都不为过。而这种居家的治疗方法在之前也是绝无仅有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