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古龙谁影响力更大?无可争议,古龙的影响力确实比不上金庸

分享至



1938年,正值敌军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之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面对敌军的进攻,浙江的嘉兴中学举校南迁,迤逦仓皇的队伍中,有个名叫查良镛的14岁少年。就在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踩在去西南大后方的路上时,香港一处潮湿逼仄的公寓里,男孩熊耀华呱呱坠地。

更为巧合的是,17年后,查良镛和熊耀华同时启用了笔名,那是两个风行文坛半个多世纪的名字——金庸和古龙。

多年后,两人的作品风靡整个中国,大批书粉在两种风格迥异的写作风格中生出了瑜亮之感,金庸和古龙谁的影响力更大成了一个热议话题,时不时的就会被拿出来讨论,然而无可争议的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古龙的影响力确实比不上金庸。究其原因,更是要追溯到古龙生平。



一、态度儿戏,作品质量波动大

古龙生逢乱世,14岁时为避战乱从香港移居台湾,少年漂泊加之才华横溢,让他很早就和父亲合著小说。然而才过了不到四年安稳生活,他就遭遇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打击,父亲与情人私奔,抛弃了他们一家五口。

此时的古龙深受打击,学业难以为继,他选择离家出走,加入黑社会。

后来为了补贴家用,他开始在期刊杂志投稿赚取稿费。1958年,武侠小说风行一时,各大期刊纷纷上马武侠小说的长篇连载,为了销量,报社都开出了高价征稿。

而此时的古龙,正在和一个风月场所的烟花女同居厮混,心头所好无非是舞厅里美女的朱唇、玉手和杯中的烈酒,每日每夜沉迷酒色,将写武侠作为"挣快钱"的方式,卖文沽酒,声色犬马。



因为目的是赚钱,他常常干出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方面是利用稿费规则投机取巧卖高价,比如将努力的拆分断句,一句一段,短短的一段文字要拆成几十行,只因为稿费按行收取;又或是只写个开头,拿到稿费后就去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不再续稿,遭遇催稿就挟文加价,让报社又爱又恨

有时他拖稿太过或者要价过高,报社只能另寻他人代笔续写。他的早期作品三三两两或多或少都有代笔的痕迹,尤其是1960年之前的《剑毒梅香》、《游侠录》、《剑客行》和《护花铃》,代笔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不同作者、不同风格拼接而成的作品,逻辑、情绪、文笔均是良莠不齐,小说质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他回忆起自己这段经历时说:

"为了要吃饭、喝酒、坐车、交女友、看电影、住房子,只要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就马不停蹄地拿去换钱。



这种写作态度当然不值得炫耀也不值得敬畏的,但是我一定要提起,因为那是"真的"

另一方面,因为古龙没有认真的写作态度,即使独立创作完成的小说,质量也十分堪忧,就拿他1958年的武侠处女作《苍穹神剑》为例,用词生涩、结构零散,章节排序上甚至直接跳过了第三回,用古龙自己的话说:

"那是本破书,内容支离破碎,写得残缺不全,因为那时候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当做一件正事……"游戏人间的态度让古龙这一时期只凭天资而没有磨练技巧,而等到他真的认真对待自己的作品,写出了《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时,作品又带上了前辈金庸的影子,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可

反观金庸,对待自己的作品态度认真严谨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曹雪芹著书红楼时,曾经"披沥十载、增删五次",金庸则是将自己生平仅有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作品反反复复修改了不知道多少次,一直到晚年还在反复锤炼,甚至到了书粉完不成读书作业的程度,认真程度和作品质量都能甩开古龙几条街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