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悲壮:数百将士被俘,若投降可免死,斩完竟无一人投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因为《三国演义》这一名著广为流传,三国时代也被更多人所熟知。三国时代既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十分残酷的时代。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的估计,三国时期的人口相比于东汉中期,减少了十分之九。



在三国时期,四处纷争不断,死亡仿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一般。但即便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还是发生过多次重大惨案。其中,在三国后期,就有一桩很大的惨案,数百壮士被俘时,刽子手每砍一人问一句:降不降?然而,这些壮士被一个一个地砍头后,却没有一人投降。

虽说在乱世中,人生命如草芥一般。但用这样的方式,却也引起一时轰动。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为何要有这一段叙述?几百壮士为何不选择投降而全部悲壮死去?

几百壮士为何不选择投降?

诸葛诞与司马昭的大战,可以说是三国后期少有的一次大战了。此次战争,以诸葛诞惨败为告终。诸葛诞失败之后,不仅全家被杀,他的属下数百壮士,也被司马昭所俘虏。司马昭有意招降这些壮士,他利用恐吓的办法,一边砍头,一边问投降与否,数百壮士竟无一人选择投降。

根据《三国演义》记载:“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



三国时期战火不断,动辄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死亡,都不能被称作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中原王朝的文化圈中,如何去死,为什么而死,其实十分重要。有的人被杀,人人称快,有的人被杀,却让众人扼腕痛惜。比如,吕布和关羽都是三国名将,吕布被杀之后,人人称快。而关羽被杀之后,则众人扼腕叹息。

因为吕布是“三姓家奴”,经常反叛,被称作“小人”,他的死被人称作“死有余辜”。而关羽是“义士”,他的死就显得悲壮。同样是被杀,其意义不同,所以影响就不同。吕布被杀,众人称快。而关于羽被杀,众人痛心。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动用全部能调动的军队,最后惨败,导致大好局势被付之一炬。吕布虽然是一个人才,但君主却不敢使用。而关羽一生忠义无双,只追随刘备。曹操几次想招降关羽,都以失败告终,却不后悔。曹操虽然不能让他成为自己的大将,但他一直尊重关羽,其实曹操也是要在内部形成一种忠义的文化,让部下学习关羽的精神,不要想着反叛他。

在三国时期,因为局势混乱,反叛成为家常便饭。但君主想要形成稳定的势力,还是要任用人才,并且要求人才忠诚于自己。在三国时期,要想让属下忠诚,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更大的利益。但司马昭在招降这些人的时候,并没有提出利益,而是采用恐吓的办法。



在战场上历练多年的士兵,其实并不会多么惧怕死亡,所以司马昭的恐吓其实没什么效果。这些壮士也知道自己是俘虏,如果司马昭不给他们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即便是屈辱地活着,也很难活得更好,所以他们还不如不投降,留下好的名望。

在汉朝时期,名望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因为汉朝一直是以“举荐制”作为上升途径,也就是说,一个汉朝人想要获得成功,名望极为重要。贵族可以通过金钱贿赂获得一定的名望,而下层只能通过良好的品德获得举荐。



如果这数百战士选择屈辱地投降,那么他们的名望就会很差。不光自己得不到发展的机会,甚至会影响后代以及家族。而如果他们慷慨赴死,虽然他们死去,但会给家族与后代带来更高的名望,他们的后代或许就会因为他们的事迹,得到其他势力的尊重。

所以,一方面是司马昭招降的方法不对,另一方面,数百壮士为了自己的后代以及家族,也不能投降。从诸葛诞和司马昭的战争状况来看,司马昭在围城的时候,诸葛诞很多部下早都已经反叛,剩下的其实就是诸葛诞的亲军。



诸葛诞在构建自己的势力的时候,给予自己亲军比较高的福利与待遇,也给亲军的家族带来稳定的收益,所以他的亲军才会对他形成稳定的支撑。而当诸葛诞失败之后,诸葛诞的亲军为了使自己与家族摆脱关系,自然也只能一死,让家族势力能顺利转换门庭,继续维持家族势力在本地的发展。

所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数百壮士不能轻易去死,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从牺牲自己成全家族的角度来看,数百壮士死去,家族能够继续发展,数百壮士死的也就有了一定的价值。

惨案形成的具体原因

数百壮士在三国时期,可能不值一提,因为他们的名姓都没有留下。但《三国演义》中却为写出了他们的英勇气节。《三国演义》这部纪传体小说能够被广大的受众认可,而且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其中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处处体现出作者对于忠义的褒奖以及对于反叛的贬斥。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对于关羽的形象,就写得非常正面,突出了关羽忠义无双的特点。而对于诸葛亮形象,一方面突出诸葛亮具有“神通”,另一方面也突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

可以说从《三国演义》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罗贯中,着重突出“忠义”。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背叛成为家常便饭,而忠义往往更显得难能可贵。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往往刻意形成忠义与背叛的反差,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在很多章节中,都会看到这种反差极大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一书接近结尾的章节中,以司马昭和诸葛诞的战争中,就凸显出了反叛和忠义的反差。关于司马昭我们知道一句名言,这句名言记载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和诸葛诞其实都有着很强的家族势力支撑,司马昭的父亲就是三国时期北魏后期权臣司马懿,而诸葛诞的哥哥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司马懿去世之后,把大权交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独揽大权,为之后的司马炎上位做准备。



司马昭虽然一生都没有真正篡位,但他不管是从车驾还是居住档次上,都已经类似于天子。所以人们便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就是司马昭想要篡位,已经是明摆着的事情。

诸葛诞虽然是出生于诸葛家族,但他很小就被家族安排到北魏担任官职。在北魏他受到曹氏家族的信任,逐渐成为曹氏势力重要支撑。我们知道曹魏与蜀汉是死敌,但诸葛亮与弟弟却在不同的阵营,这在今天看来,比较奇怪。但在当时,这是大家族的普遍情况。



其实诸葛亮还有一个兄弟叫诸葛瑾,在东吴阵营中担任高级官僚,也深受东吴君主的信任。在三国时期,各个大家族为了能够在乱世存在下去,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所以就把自己家族的后代们分开,让他们去往各个阵营。这样,不管哪一个后代成功,都会把家族势力维持下去。

所以,在三国时代,各个势力中,很多君主想要获得成功,一定要得到大家族势力的支持,同样,君主在发展自己势力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大家族势力的限制。从诸葛家族势力的发展来看,在蜀汉、曹魏和东吴,诸葛家族都是重要的大家族势力。



诸葛诞在曹魏经营多年,得到曹魏君主的重用,逐渐在淮南一带形成自己的势力,成为一方军阀。如果曹魏势力持续存在,那么诸葛诞通过与曹魏君主持续联盟,获得稳定的地位,诸葛诞的势力可能会一直稳定存在下去。但随着曹魏势力内部司马懿所代表的大家族的崛起,曹魏内部又将面临势力的转换。

司马懿在掌握军权之后,逐渐平息了北方的各大势力。等到司马懿去世之后,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势,其他势力很难与司马家族抗衡。司马昭掌握权力之后,通过任用钟会和邓艾,使得自己的核心形成稳定的控制,司马昭执政时期,其实已经把绝大部分的军权掌握到了自己手中。而诸葛诞在当时是一个不能被司马昭完全掌控的势力,他还掌握着十几万的大部队。



在司马昭掌握大权的时候,诸葛诞可能不敢反叛。但司马昭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彻底改换门庭,就要尽可能在他的时代形成稳定的控制。所以,司马昭先是派人去试探诸葛诞,看诸葛诞是否有反叛他的决心。司马昭派自己的亲信谋士贾充问诸葛诞,如果司马昭要成为皇帝,诸葛诞要如何?诸葛诞当即就怒骂贾充的反叛行为。

诸葛诞如此表现,司马昭也就知道诸葛诞在司马炎上位之后,一定会成为司马炎权力的障碍,所以司马昭就一定要除掉诸葛诞的势力。诸葛诞之所以直接顶撞司马昭,从表面上来看,是突出诸葛诞对曹氏政权的忠义,反衬司马昭的不忠。



但实际上,诸葛诞其实是从自身的利益来考虑整个问题。诸葛诞在当时已经成为一方势力,司马昭又想让诸葛诞臣服,又不想给诸葛诞任何好处,诸葛诞自然不愿意。诸葛诞敢于直接反对司马昭,是因为诸葛诞觉得自己能够联合东吴与司马昭形成抗衡。

但诸葛诞没有想到的是,东吴军队实力衰落,几乎没有什么可战之兵。随着司马昭大军围城,司马昭的内部势力逐渐松动,东吴势力也退去,诸葛诞自然会失败。而被杀掉的几百壮士,都是诸葛诞的亲兵势力,他们与诸葛诞家族关系极深,即便是投降,也不能得到司马昭的信任,所以他们全部不选择投降,最终被全部杀死。

三国时期的忠诚与背叛

数百壮士英勇赴死的场面,确实震撼人心,他们这种忠义的表现,既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更为了家族利益的延续。在整个汉朝时代,忠诚与背叛的界限,其实并不很明显,当时的人到底是选择忠诚还是背叛的,主要还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只不过,相比较于今天,我们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汉朝人更多地会考虑家族的利益。汉朝人之所以会重视家族利益,其实是因为家族是汉朝人存在的根本。如果一个人的家族势力不强,他也可以投靠在其他势力之下,比如吕布,就多方投靠。不过,吕布在投靠之后,不够忠诚,多次反叛,最终导致其他势力不敢任用,只能把他杀掉。

《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曾言:“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

从本质上来看,汉朝其实是一个贵族的时代。汉朝所使用的举荐制,最终造成各个贵族势力的崛起。而随着贵族崛起之后,君主的势力受到贵族的限制,最终导致汉朝贵族分裂,导致汉朝衰落。三国时期,其实最先开始的就是贵族势力之间的博弈。但随着贵族之间相互杀戮,导致贵族之下的地方豪族获得了机会。



袁绍与袁术其实代表着汉朝的贵族势力,而曹操任用的是地方豪族势力和一部分底层势力。随着曹操通过战争,打败袁绍之后,最终使得中原王朝中下层势力崛起。而刘备、孙权跟曹操相同,也是地方豪族势力与底层势力的结合。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代表的是地方豪族势力,而关羽和张飞其实是底层势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