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乡村振兴进行时 | 余海燕:雏燕终成“领头雁”

0
分享至


漫山遍野的茶树,吸收着山林间的雨露精华,披着苍翠的绿,阳光下熠熠靓眼。

这是闵东古田山区。绿油油的茶山便是余海燕农业梦起飞的地方。


余海燕在种植基地

望着一丘接一丘、一山接一山、一岭接一岭的茶园,这位“全国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浮想联翩,心潮难以平静。茶园层次分明,一直延伸到天边,渐渐模糊起来,最后消失在苍穹的尽头。余海燕的思绪也延伸到很远很远……

是呀,当年她就是想不通,整日守着一大片沃土,捧着品质优良的茶青,怎么还一直过穷日子呢?吃过不少苦,不服输、不认命的她,拧着一股劲勇闯逆境,终于发挥本地资源独特优势而闯出一片天地,当地茶叶种植户也跟着大幅增收。

在大学讲台上、农技座谈会上,当年的“辍学山里娃”多次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分享自己的经验,交流心得与感悟,就如何发挥所长、如何创业创新、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提出中肯建议。

捧一杯清茶,看茶叶在杯中浮沉,余海燕总感觉有一种情愫在升腾,香甜之中不乏一丝特别的涩味。这或许就是人生的味道。

羽翼未丰的雏燕渐见曙光

1983年5月,余海燕出生在闽东三县交界的古田县鹤塘镇程际村的一个茶农家庭。那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山村,离鹤塘镇就有10多公里山路,班车少得可怜。因为家贫,父亲生病,弟弟妹妹尚小,余海燕初中没读完便含泪辍学。耕地种菜、采茶制茶,寒来暑往,日晒雨淋,她都无怨无悔地坚持着。繁重的劳作、艰困的境况,磨练了她特别能吃苦和坚韧不拔的品格。

村干部看余海燕勤快麻利、善良实心,是棵好苗子,于是帮助她、培养她。余海燕先后任程际村计生小组长、妇女主任。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在不一样的经历中行走,会不知不觉地积累生命的厚度。2003年7月,余海燕参加村委会竞选,当选为村委。后来,又成为当选为镇团委委员,宁德市第三、四届青联委员,福建省第十二届青联委员。

2004年9月,21岁的余海燕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面对党旗,余海燕坚定地说:“我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作为一名党员,我将永远心存党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认真贯彻好、执行好、宣传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在致富路上趟出一条路。”不久,她当选为村支委。村级工作历练,拓宽了她的视野,也锻炼了她的组织才干,更增强了她日后回馈乡亲的意愿。

2006年,辍学多年的余海燕发现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不甘平凡的她当年考上福建省党校函授班自费学习,3年后获得大专学历。“如果不学习,那我的眼光就局限在村子里。”上了大专,圆的是儿时的梦想,现实却是最终知识改变了命运。

在村委工作期间,余海燕与父亲一起承包了村里几乎废弃的老茶园,创办家庭作坊式茶叶初制厂,凭着辛苦劳作和诚实经营,略有盈余。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好奇,余海燕也不例外。她曾尝试过外出创业致富,2005年带着村里新鲜的香菇去深圳销售创业,结果一个月亏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以及东拼西凑的8万元。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和权衡,她再也不幻想外出创业,安心在家。她认识到,踏踏实实把村里的产业做起来,才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办法。

方向有了,办法在哪里呢?她知道,农村人均生产资源不足,想提高收益的办法就只有华山一条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产能,刷新土地的产出量。茶叶是程际村的支柱产业,村落远离工业污染,青山绿水、气候适宜、土质优良,出产的茶叶品质无可挑剔,问题在于,村民们的茶厂由于工艺水平、操作技能的落后,加上销售渠道欠缺,在市场竞争中纷纷倒闭。余海燕父亲的茶叶加工厂也面临倒闭的风险,一家入不敷出。

父亲有祖辈传下来的制茶手艺,平日爱摸索的余海燕在小小年纪就已对种茶制茶有了独到心得。父亲做出好茶叶,但销路是心头大患。她采取的第一步是寻找销售渠道,将茶叶从大山里推销出去,让家庭和更多村民走出最现实的窘境。于是,余海燕只身挑着两大袋茶叶到县城里沿街挨户去推销。这种盲目而古老的销售方式让余海燕处处碰壁,茶叶无人问津,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了。尽管父亲曾对她说,家里的茶山是金山银山,边边角角伺候好了都是钱,“可是,怎样才能把好好的茶推销出去?我下决心要先靠自己把家里的茶叶做好,并销出去”。

靠茶吃茶,敢问路在何方?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执着的海燕并没有因此挫败而打消念头,那年春节过后,她重振旗鼓,再度向县城进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无路可退的余海燕在亲朋和县城茶叶铺老板的指点下,终于对接上了专业客户,她用低廉的价格打开了茶叶销路,口口相传,渐渐有了固定的客源。她的创业,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学以致用,反哺桑梓

初步打开茶叶销售局面,迈开艰难的第一步,余海燕意识到提高品质的重要性,她有意识地四处学习,将先进的工艺技术带回家。


余海燕(左一)展示培育成果

2008年,一位由客户介绍的茶商来到程际村,当他见到余海燕家生产的茶青之后,开出每公斤240元的“天价”,买下了她家全部的茶青,并要长期合作。为什么说是天价?要知道,在一年之前,他们的茶叶每公斤24元都卖不出去。

余海燕家卖出“天价”茶青的消息在村里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找上门来,找她学习技术,余海燕也不藏私,对所有乡亲一视同仁。很快,整个鹤塘镇都知道了程际村有一个能带他们种茶致富的女强人。

她认定了,穷则思变,要有不安贫、勇于改变现状的念头、决心,要想方设法地去寻找创业的机会。在她看来,要立足本地创业,与本地特色、资源相结合,降低成本,做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

2012年8月,经过了四年的积累,余海燕主持的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多年来,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陈旧,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十分粗放,土地利用不充分、产出率低;土地规划不到位,产业发展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生产效益不明显,甚至很多山地是荒芜的,白白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这些情况,余海燕认为有必要动员群众将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很快,合作社由40亩的规模很快达到了500多亩,如今扩大至2000余亩,这几乎是余海燕10年前承包的茶园的数百倍;吸纳村民社员由原来的26户增至现在的208户,其中女社员有160余人。她相信,有了村民的支持,沉积在自己心里多年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就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

合作社吸收村民入股,每年带给各位股东村民好几万元的收入。在福建省茶科所、古田县农业局牵头下,余海燕还为83个50岁以下村民提供优质培训,传授他们茶叶栽培和制作技术,共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仅“天价茶青”每年就带给村民几百万元的增收。她在外结识的茶商,也都热心地介绍给村民,总想帮衬着大家能多点收入。

近年,余海燕推出了新品种“有机荒野老茶”。茶园一批树龄超60年的老茶树,陪伴养育了余家祖孙三代人。经过几年精心养护,曾经老弱低产的老茶树长出了风味独特的茶叶。余海燕还推出更亲民的品种古田红茶,大众认可度高的金骏眉和正山小种,以及保健系列灵芝红茶和茶叶枕。

余海燕曾连续多年参与县、镇计生协会的“幸福工程贫困母亲扶助”行动,每年主动与贫困母亲结对子,保证她们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6000元以上、年底再分红650元。合作社农忙时节雇用同村女工超过160名,每人每天能挣到150元,让农妇实现在家门口的就业。如果有入股,那收入更为可观。“前些年在创业打拼的时候,我获得很多人的关心、指导,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想着应该要为村民做点什么。”她为患癌症的困难家属提供捐助、常年务工,给予弱势群体残疾人提供平台帮扶,她为本村9个留守儿童义务担任老师。

让余海燕欣慰的是,“闽之艳”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优质茶”、第十二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五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一等奖、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红绿茶斗茶大赛红茶类茶王奖、第十三届中国西安茶业国际博览会特别金奖。“闽之艳”茶叶,在一次次高手如林的角逐中不断胜出,品牌名气越来越大。

2001年8月担任村干部时,余海燕就目睹了农民们因为条件的限制,对未来毫无规划与目标,思想落后僵化,走不出贫困的窘境。“当时,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农村发展的领头雁,带领大家走上致富的道路,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回想父亲生病住院时村民们倾囊相助,余海燕心怀感恩,立志带领更多人过上富足的日子。她为合作社的农工、帮扶的贫困母亲和孤寡老人购买保额400万的大病医疗保险,让这些农村家庭避免因病返贫。

学以致用的余海燕不忘家乡人民的厚爱,2018年,她成立了明艳农民田间学校,针对所在地产业特色和农户的需求,主动参与活动,还邀请农科院专家来基地现场指导、培训,免费提供技术资料,帮助村民掌握茶、菌科学管理技术,提高村民科技素质。

逐“绿”远翔,展望新图景

2018年11月10日,成都村政学院第六届村政论坛开幕。余海燕带着茶叶和食用菌来到村政论坛的现场,其中,茶叶以“闽之艳”红茶为主打。这款凝聚了她10多年心血的茶叶,近年连续在国内茶业博览会上多次夺得金奖;她所带的食用菌则更加值得一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突破了土地的瓶颈,成都村政学院的学员们被余海燕的“茶栽食用菌”技术所吸引。


余海燕(右)开展田间农业进城进社区活动,让市民体验无穷乐趣

5年前,也就是2013年春,余海燕一早来到茶园查看茶树长势。那一天,茶园里的蚂蚁格外多,这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循着蚂蚁的轨迹,发现不久前修剪掉还未处理的茶枝周围遍布蚁群。

废弃茶枝容易吸引蚂蚁,如何废物利用?盯着蚁群看了很久的余海燕联想到食用菌。这个联想并非完全偶然,古田县是重要的茶叶产地,也是著名的菌菇之乡,食用菌的生产堪称历史悠久,她的第一次“创业”失败就是栽在了小小的菌菇身上。不服输的余海燕决定再试一次,她利用茶枝制作了500个菌棒,在高温灭菌时,菌袋近乎全部破口,首次试验以失败告终。此时,合作社的同事们纷纷劝她,不要在不可能的试验上浪费精力。

余海燕的想法与大家不同,她已经非常清楚,合作社如果仅仅停留在茶叶上,未来很有可能会因为产能触碰到天花板而引发矛盾,想要有万里之行,一定要有多种交通工具。

食用菌是最好的选择。顶着压力,余海燕联合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继续开展试验,他们改进了高温灭菌技术,共制作了6000个菌棒,成功率达到67%,这让余海燕雀跃不已。后来,菌棒感染率越来越低,让余海燕有了信心,2015年再将菇菌种植规模扩大至1.3万筒。她成了茶菌融合第一人。

传统种植方式通常将食用菌菌棒废弃,但余海燕却视若珍宝。她把菌棒粉碎,堆肥后施在茶园做有机肥。菌菇渣滓还田,不但省去肥料成本,也能控制杂草。余海燕率先走通了“茶—菌—肥—茶”经济又环保的生态创新之路。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余海燕和团队一起试验了多达48种菌种培养基配方,最终筛选出茶栽香菇、黑木耳、灵芝的最佳配方,可促进食用菌增产提质、降本增效20%以上,降低耗材30%以上,减少茶园化肥用量10%。

用茶枝、茶渣、茶末栽培的食用菌,比普通食用菌的氨基酸含量高,口感也更胜一筹。目前,茶栽食用菌价格虽然高于市场价一倍以上,但市场反响却很好,供不应求。采用茶菌融合技术,茶园生产更平稳,有效降低土污染和病虫害,自然生长的茶叶更耐泡,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村民说:“没有海燕,种茶致富这件事可不敢想!”茶叶春天采收,菌菇一年持续产出,菌菇和茶叶成了相互依存的两大经济支柱,帮余海燕一家摆脱贫困,也让更多茶农、菇农受益。

余海燕的字典里永远没有“终点”二字,所有的进步都是起点。她进一步把技术拓展到了“茶—黑木耳—草莓”循环利用研究与应用项目,将茶树修剪物粉碎后栽培黑木耳,再将黑木耳收获后的菌渣用于草莓新品种种植,培育出风味独特的黑木耳和绿色生态种植的草莓。目前,这种方式已培育出了优质草莓苗200万株,产值高达200万元,相关科研成果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权。让余海燕高兴的是,这项技术走出家乡,通过闽宁协作平台落地宁夏隆德。

茶菌“联姻”,闯出新路

“茶—黑木耳—草莓”模式取得成功后,余海燕又推广了“茶豆菌融合”技术。茶豆菌融合是多种作物之间的一个循环生产。种完的大豆秸秆可以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一个非常好的基质,比一般的大田作物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茶山茶园修剪下来的茶枝作为食用菌栽培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基质材料。食用菌栽培之后的菌渣如果处理不好,对环境也不好,但把这些菌渣回填到茶园,又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正起到绿色大循环、大融合的作用。目前,她已经建立了茶、菌企业标准及线上线下一体运作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形成了茶叶、茶栽(茶有机副产物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香菇、灵芝等)、茶菌豆等优质高效生产、加工、研发及销售为一体的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为进一步推广“茶豆菌融合”技术,余海燕经常与有关专家组织经验分享座谈会,就各自的技术成果、经验做法进行交流分享,为相关行业创业者提供详细的建议与帮助。她一直践行绿色发展,对环境友好良性循环生产付出自己的努力,茶豆菌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成为众多青年创业者争相学习的对象。余海燕经常向青年创业者倾情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用实际经验和亲身体会号召大家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加强绿色发展意识,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使绿水青山成为创业的沃壤。

茶菌“联姻”,闯出新路。在科技加持及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古田县鹤塘明艳茶叶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由单一茶叶生产经营转变为茶豆菌等多元融合、并举发展,拥有核心技术的良好格局,构建了较完备的生产厂房、加工设备和生产设施,通过了茶叶初制厂SC认证,“闽之艳”茶、菌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持续提升。

层层茶树环抱着几个菌菇大棚,一排排菌筒两端露出香菇、灵芝、榆黄蘑灵动的造型。菌菇生长离不开水,余海燕带领科研团队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再引入大棚作为10万筒菌菇的灌溉用水,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同时净化了乡村环境。


余海燕(二排中)的“茶—菌—肥—茶”技术斩获中国(福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战组第一名

多年来,追梦路上的余海燕越飞越高。她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被评为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她还当选为全国青联常委。

白天开会,晚上作分享,基地、门店两头跑,余海燕习惯了白天的奔波,也适应了晚上的忙碌,“空中飞人”成了常态,似乎是她搏击长空的姿态。不甘平凡的她,守护初心,带着梦想、努力、勤奋、善良,以自己的方式报效桑梓,反哺乡邻,领大家走上幸福共富路。深山里的草根终于长成了大家依靠的一棵树,雏燕在饱经风霜中终成致富新路的“领头雁”。她说:“作为一名在农村的创业青年,我立志继续扎根农村,勤奋工作,带领更多的村民群众从实际出发,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创出一番新天地,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一份贡献,努力谱写新时代闽东乡村振兴新篇章。”

春雨催新芽,又到春茶飘香时。居高放眼,层峦叠嶂中,茶园一天比一天碧绿起来,绿得像翡翠,像碧波,令人眼醉,心也醉。不论是茶园内,还是茶园外,到处都有茶农忙碌的身影,也有欢歌笑语大家都忙得井然有序,忙得干劲十足,忙得热火朝天。辛苦劳作之余,余海燕也时常久久站在高高的茶山上,放眼的不只是郁郁葱葱的茶叶,还有自己带领致富的乡亲,还有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富民之路。柔肩担重担的她不断开阔视野,努力让乡亲过上好日子,带领着村民创业致富。

作者:《中华儿女》记者 余玮

编辑:华南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4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华儿女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6559文章数 24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