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攻宋之战始末:若非这3人,蒙军3个方向,任何一个都能灭宋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端平元年(1234)秋天,蒙古出动军队袭击了南宋的入洛之师以后,恶人先告状,遣宣抚使王檝南来,向南宋“兴师问罪”。



同时南宋得悉:

“鞑靼聚兵牧马决意南来;一渡河、洛以窥江淮;一由唐、邓以窥襄汉;一托秦、巩以窥四川。三道并入,众号百万。”

同时,又命山东的李璮出兵对南宋淮东地区作牵制性攻击。宋廷闻此十分恐慌,急忙于当年十二月派曾经参与联蒙灭金谈判的邹伸之等四人作为王檝的报谢使,出使蒙古,想以岁币换取蒙古的和好。

但此时的蒙古对南宋国力已经有了彻底了解,所以蒙古丞相耶律楚材明白告诉宋使说:“你们只恃大江,我朝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

表明蒙古所考虑的已不再是金帛的多少,而是决心加兵南宋,发动南侵。

端平二年(1235)春,窝阔台汗在派遣诸王拔都、长子贵由、皇侄蒙哥继续西征的同时,分兵三路侵宋:

次子阔端率西路蒙军从秦(甘肃天水)、巩(甘肃陇西)入侵四川;三子阔出(一译曲出)率中路蒙军进攻襄阳;皇侄口温不花率东路蒙军进攻江、淮地区。

1、蒙军一攻川陕

当年秋天,阔端一军自凤州(在陕西凤县东北)入侵,迅速攻下河池(甘肃徽县),距关外重镇沔州(陕西略阳)九十里。



另一路蒙军于十月进攻巩昌(甘肃陇西)。盘踞在巩昌的原金将汪世显部曾想投降南宋,但遭到南宋政府的拒绝,这次便投降了蒙古,窝阔台汗封他为征行大元帅,命他作为蒙古入侵蜀地的先锋,随同攻宋,从此汪世显部就成了帮助蒙古侵略四川的最凶恶敌人。

蒙军进逼沔州,有人向守臣高稼建议,暂时退保大安(陕西宁强大安镇),高稼向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求援,决意坚守,以防蒙军深入蜀地,但赵彦呐已将一半左右的四川军队调往蜀口,此时已无兵可派。

沔州无城,依山为阻,高稼刚调兵毕,蒙军大至。十二月,沔州失守,高稼殉难。

这时,从兴元(陕西汉中)移屯青野原(在甘肃徽县南)的赵彦呐也被蒙军包围,宋初大将曹彬裔孙、考取宝庆二年(1226)进士、号“满身胆”的权利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曹友闻与其弟曹万率兵前往救援,他们从小道直趋青野原,击退敌军。

蒙古军攻大安,曹友闻率诸军坚守鸡冠隘(在陕西宁强东北)、阳平关两个军事要塞,“蹀血十余里”,迫使蒙古军解围而去。阔端初次攻蜀受挫,暂时将主力撤出蜀边。

2、蒙军二攻川陕

端平三年(1236)秋,阔端率蒙古大军再次进攻四川。

在此之前,扼守仙人关(在陕西略阳北,甘肃徽县境内)的曹友闻得报,蒙古会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军五十万将来进攻,便对其弟曹万说:

“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众寡不敌,岂容浪战。惟当乘高据险,出奇匿伏以待之。”

蒙军先攻武休关(在陕西凤县东南),打败都统李显忠的军队,进据兴元(陕西汉中),并想乘机进攻大安军。



赵彦呐命曹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曹友闻以为沔州地势险要,只要以重兵防守,敌不可能越沔而入蜀;反之,若退守大安,那里地势平旷,无险可守,利敌骑兵而不利于我步兵。

赵彦呐不以为然,一天发七次红牌催促,曹友闻被迫自沔州撤往大安。

面对优势的敌人,曹友闻决定乘夜出奇兵夹击,遂命曹万、曹友谅率少量军队坚守鸡冠隘以诱敌,自己率精兵万入夜渡嘉陵江,秘密设伏于流溪。

九月二十二日,蒙军大至,曹友闻率伏兵出击,曹万也领兵出隘口支援,“内外两军皆殊死战,血流二十里”。

二十七日,蒙军攻下大安城,曹友闻得知后挥师南下,分三道攻入蒙古军营,转战至晚,直入阳平关(在陕西宁强西北)。蒙军猝不及防,被宋军杀死甚重。

二十八日清晨,蒙军大至,乃以铁骑四面围攻,宋军鏖战二日,无法突围,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全军覆灭,曹友闻与其弟曹万皆壮烈牺牲。

南宋失蜀口,三关、五州再次全部沦陷。

曹友闻是南宋由进士出身的又一员猛将,可惜受制于只会说大话却没有真才实学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

蒙军长驱入蜀,十月初七日攻占利州(四川广元),十六日入潼川府(四川三台),二十日破成都府,四川制置副使丁黼率兵巷战,不敌而死。

接着,蒙军向川东、川西抄掠,“一月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

蒙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所不为,特别是成都,蒙军虽于次月撤离,但城郭被焚毁一空,城内居民惨遭血洗,死者达数十万。

当年冬天,窝阔台汗率领的主力撤出四川,留下部分蒙军,继续攻打南宋在蜀边的据点,向东攻取金州(陕西安康)后,再南下攻取夔州(重庆市奉节),进抵长江北岸。因缺乏水军,受南岸宋军阻击,遂退兵,要想打开川东长江门户的企图未能实现。



四川地区经过蒙古军队的野蛮蹂躏,遭到了彻底破坏,“昔之通都大邑,今为瓦砾之场;昔之沃壤奥区,今为膏血之野。青烟弥路,白骨成丘,哀恫贯心,疮痍满目”,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成都府的失陷和严重破坏,使它丧失了防御指挥中心的地位,蒙军几次入侵川东,蜀地残破,使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口的重庆,战略地位显著提高。

嘉熙元年(1237)夏秋之交,曾经出使蒙古并对其侵略意图颇多了解的彭大雅出任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

他为了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以及整个四川地区抗御蒙军的重要基地,力排众议,不惜一切代价,于嘉熙四年全力修筑了重庆城,并派部将在合州(四川合川)的钓鱼山修筑山寨,作为重庆屏障。

此后,宋廷虽然仍建四川制置司于成都府,但在重庆府设置了分司,从此重庆成为川东重镇,“支持西蜀且四十年”。

3、襄阳失陷

端平二年(1235)秋,与阔端攻蜀的同时,中路蒙军在皇子阔出和宗王口温不花的率领下,自河南经唐(河南唐河)、邓(河南邓县)两州向京(西)湖(北)地区发动进攻,主要目标是重镇襄阳。

唐、邓两州原属金朝统治,金亡由南宋收回,但戍军仍以金降兵充任,被称为“北军”,以与南宋军队的“南军”相区别。

但是南、北两军存在着矛盾。

端平二年六月,唐州守臣杨先因与北军统制军马郭胜有隙甚深,遂密告郭“有异志”,镇守襄阳的京湖安抚制置使赵范下令对郭胜进行调查,郭胜获此消息,当即发动叛乱,杀死杨先,密遣人往北向蒙古求援。

郭胜叛宋的报告传到襄阳,赵范命知随州全子才、摄枣阳军刘子澄等率军前往唐州平叛。七月初,全子才、刘子澄在唐州与蒙军遭遇,立即弃兵逃遁。

赵范再调北军将领知德安王文策援全子才军,王文也半途而返,他们逃回襄阳后,“反俱以捷闻”。

九月,阔出等率领的蒙军进围枣阳(今属湖北),枣阳守将樊文彬告急,赵范却不发兵支援。枣阳数千守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城终于被攻破,樊文彬自杀,蒙军在枣阳展开大屠杀,均州、邓州、光化军相继降蒙古。

只有德安府(湖北安陆)坚决抗拒蒙军的进攻,城破后,“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



赵范虽为名将赵方次子,但此人善言辞而无实才。自到襄阳后,以王文、李伯渊等数人为腹心,不顾军情紧急,朝夕饮酒取乐,“民讼边备,一切废弛”。王文招纳驻扎黄州号称克敌军的叛军四千八百人,进入襄阳,由于其反复无常,引起襄人的疑惧。

当年十一月,蒙军骑兵进抵襄阳城下,赵范虽下令清野,仍不作认真防备。

宋廷得报,于端平三年二月遣镇江都统李虎率无敌军策应襄阳。南军的到来,使克敌军等北军“不能自安”,加上赵范对南、北两军“失于抚御”,三月,王文遂率克敌军发动叛乱,李伯渊也随之应附,叛军在城内大肆抢劫焚烧,“凡官民之居,一葵而空”;南军主将李虎不仅不平叛,反而趁火劫掠。

赵范、李虎等人于混乱中逃出西门,于是襄阳落入蒙军之手。

“城中官民尚四万七千有奇,钱粮在库者无虑三十万,弓矢器械二十有四库,皆为敌有”。

不久,随(湖北随县)、郢(湖北钟祥)等州皆沦陷,南宋京西南路一府八州军,除金州(陕西安康)外,全部丧失。蒙古以南宋叛将游显主持襄阳、樊城事。

4、南宋的战与和

襄阳自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从金人手中收复以来,历一百三十年,经多年经营,“生聚繁庶,不减昔日。城池高深,甲于西陲”,一旦失守,后果非常严重。

时人李宗勉以为:

“均、房、安、蕲、光、化等处兵祸甚烈,然江面可藉以无忧者,犹有襄州,今又告变矣。襄州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昔之所虑犹在秋,今之所虑者只在旦夕。”

南宋的中路防线有两道,一为荆襄防线,一为长江防线。而被宋人号称为“天下之脊,国之西门”的襄阳乃荆襄防线的支撑点,襄阳一失,这道防线就被突破,长江防线门户因此洞开,这对两浙尤其是都城临安的防御来说,就非常危险。



端平三年十月,阔出病死,中路蒙军在另一将领塔思率领下,继续南侵,围攻蕲州(在湖北蕲春南)。宋军坚守城池,知黄州孟珙遣兵救援,解蕲州围。

蒙军转攻江陵(今属湖北),江陵危急,孟珙再次奉命救援。他先派部将张顺渡江,自己以全师继进。这时蒙军兵分两路,一攻复州(湖北沔阳),一在枝江监利县(今属湖北)编造木筏,准备渡江。



孟珙改变部队旗帜服饰,循环往来,夜晚则列起无数火炬照江,绵延数十里,蒙军以为宋军力量强大,十分害怕。孟珙趁蒙军立足未稳,主动发起进攻,占领蒙军二十四寨,夺回被掳人民二万,从而挫败了蒙古对江陵的入侵,初次显示出孟珙出色的军事才能。

孟珙(1195一1246)为孟宗政之子,他从小随父在军中,以机智勇敢闻名。父死后,统其父所招“忠顺军”二万余人,以灭金、抗蒙为己任,屡立战功。嘉熙元年(1237)三月,孟珙以功升任忠州团练使、知江陵府、京湖北安抚副使,不久又进为京湖安抚制置副使,置司松滋县(今属湖北)。

蒙古南侵一时不能得逞,乃变换手法,企图以和议佐攻战,达到麻痹南宋,勒索银绢,甚至不战而使之投降的目的。

嘉熙二年二月,蒙古第四次派王檝来到临安,提出议和条件:南宋每年向蒙古缴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并要求划长江为界。

这时的南宋官员中,主战和主和的人都占少数,多数人在衡量宋、蒙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吸取了以往屈辱妥协的历史教训以后,纷纷上疏反对与蒙古议和,认为加强防守才是上策。

理宗基本上采纳了主守派的策略,决心加强战备,是年十月,理宗让孟珙代替史嵩之为京湖安抚制置使,兼知岳州,让他负担起全面主持京(西)湖(北)战场和收复荆襄地区的重任。

5、孟珙经略京湖

孟珙以为,“必得郢然后可以通馈饷,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

遂指授方略,令江陵节制司攻襄(湖北襄樊)、郢(湖北钟祥),部将张俊收复郢州,贺顺收复荆门军(湖北当阳)。三年春,孟珙再派军队与蒙古战,三战皆捷,曹文镛克信阳军,刘全克樊城,进而于六月收复襄阳。

刘全又遣部将收复光化军,“自是边境多以捷闻”。

十二月,驻守在鄂州的孟珙得到情报,蒙古将窜犯四川,从长江上游东下,孟珙估计侵略军有可能经施(湖北恩施)、黔(重庆市彭水)渗透入湖、湘,便在湖北与四川交界的战略要地积极囤积粮饷,部署兵力,设策备御。

嘉熙三年(1239)秋,蒙将塔海及秃雪果然率数十万军队大举攻入川东,侵略军渡过万州(重庆市万县)湖滩,沿江东下,“施、夔震动”。

孟珙与其兄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孟景作紧急谋划后,立即带兵西上迎战。在孟景及其弟孟璋所率领的两支军队的配合下,孟珙在归州(湖北秭归)、巴东(湖北巴东)一带大败了蒙军,迫使其向西退去。



蒙军连年入蜀,进而攻入川东,想从长江上游东下。孟珙了解敌人的意图,及时向朝廷提出上流藩篱三层防御策略:

在夔州设制置副司,调集关外都统制司一军驻防,负责涪州(重庆市涪陵)、万州以下的防御,作为第一层防线;
在鼎(湖南常德)、澧(湖南澧州)屯驻重兵,作为第二层防线;
在辰(湖南沅陵)、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县)、桂(广西桂林)屯驻重兵,作为第三层防线。

对于各地的屯兵人数,孟珙都作出了具体规定。

这个防御策略的重点是长江中、上游地区,但是已经估计到蒙古有可能迂回云南、广西,对荆湖南路作战略包围,这确实具有远见卓识。

孟珙治兵有方,多次挫败入侵蒙军,威名远震,原先降蒙的南宋士兵纷纷归降,这便引来朝廷对他的猜疑。

孟珙从嘉熙二年(1238)十月起到淳祐六年(1246)九月逝世止,前后八年间,收复襄阳,整顿四川军政,为加强京湖、夔州路的长江中、上游的防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南宋后期的众多将领中,孟珙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佼佼者。

7、蒙古入侵两淮

宋、蒙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战场是两淮。两淮地近京畿,对南宋的威胁为最大,宋廷为确保两淮安全,在这一带投入的兵力也最多。

但由于那里江河纵横,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而蒙军水军力量又极为薄弱,所以蒙古在南侵早期,对两准的军事行动反较其他两个战场要少一些。

端平三年(1236)十月,蒙军首次对两淮发动大规模进攻。



蒙古宗王口温不花与在京(西)湖(北)地区受挫的塔思一起,率领蒙军攻入淮西,十八日攻占固始县(今属河南),淮西宋将吕文信、杜林率溃兵数万投敌,于是六安(今属安徽)、霍丘(今属安徽)都被叛兵所占领。

十一月,口温不花遣部分蒙军自信阳东经安丰军(在安徽寿县西南)攻合肥,自己与塔思南下攻黄州(湖北黄冈)。

蒙军进围安丰军,被知军杜杲所率领的军民击退。南宋军队与进攻蕲、黄、江陵等地的蒙军激战一月余,双方伤亡都很大。嘉熙二年春,蒙古遣敢死之士突入黄州城内,但都跌入宋人所设陷阱之中。

宋军自月城上炮擂俱下,再次击退攻城蒙军。蒙军围攻黄州等地数月不下,被迫先后退去。

与口温不花入侵淮西的同时,另一支东路蒙军在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率领下,侵入淮东,破六合(今属江苏),围滁州(今属安徽),由于南宋池州都统赵邦永驰援,滁州不能下,蒙军转攻长江沿岸的真州(江苏仪征)。真州军民在知州丘岳的率领下,多次大败攻城蒙军,给敌人以严重杀伤。

孤军深入的蒙军,在淮东军民的沉重打击下,也只得退回北方。

嘉熙元年(1237)冬,口温不花、察罕再次率军南侵,包围光州,光州守臣出降,蒙军又分兵攻取信阳(今属河南)、随州(湖北随县)、复州(陕西勉县)、蕲州(在湖北蕲春南)、舒州(安徽安庆),守臣弃城逃走。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