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九华山仁义师太圆寂,弟子给她坐缸,3年后肉身菩萨诞生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

1995年的某天,安徽九华山通慧禅林寺里,84岁的仁义师太叫来弟子思尚师太,说:“思尚,我昨夜做了个梦,梦中佛祖封我为悦殊菩萨,让我圆寂后坐缸。”

思尚师太很意外,这是佛祖在托梦给师父吗?

仁义师太嘱咐道:“我时日已不多,你莫要惊慌!我坐缸满3年后,若是成佛的话,你给我镀箔金身;若是没成佛,就连缸一起埋了吧!”

“是,弟子谨遵师命。”思尚师太双手合十,虔诚地答应道。

所谓“坐缸”,是指“坐化”和“缸葬”的合称。

“坐化”是指一个修行有所成就的僧人,临终时能端然坐直而至命终,故又称为“坐亡”或“坐逝”。

“缸葬”是指将尸体放入一种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也叫“瓮棺葬”。

坐缸时,将盘坐的僧人尸体装殓于一口特制的陶缸之中,在遗体四周填充木炭、石灰和香料等,再密封缸口。

3年后开缸,如果缸内的尸体颜面如生,肉身不腐,就成了“肉身佛”,也就是活身舍利。“肉身佛”会被塑成金身,放在佛堂里,供信徒们膜拜。

现在,仁义师太发下宏愿——要坐缸,思尚师太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师父真的能成佛吗?因为在国内的佛教界,还没有一尊女身的“肉身菩萨”呢,难道师父要成为第一个了?

仁义师太交代完后,就开始天天打坐,不吃不喝,只是默默地诵经。

七天后,也就是11月28日,仁义师太端坐在蒲团上,念着《大悲咒》,念着念着,就没声音了。

子弟们很奇怪,抬头去看仁义师太,只见仁义师太双目紧闭,面容慈祥,呼吸却已停止了。

大家这才明白,师父这是圆寂了啊!

只有得道的高僧才能坐化,可见师父的修为已经达到高僧的境界了。现在既然师父已圆寂,那就要给她安排后事了。

思尚师太便向大家宣布,七天前师父嘱咐她的话,而且,她已经给师父安排好坐缸的准备了。

于是,大家分头行动,开始准备给仁义师太坐缸了。


仁义师太

2

通慧禅林寺的大殿里,要举行坐缸仪式了。仁义师太端坐在蒲团上,众弟子围着她,都双手合十,神情肃穆,口中诵着经文,为师父超度亡魂。

坐缸仪式由思尚师太主持,思尚师太沐浴斋戒后,命人抬来一口陶制大缸,然后在大缸里铺上木炭。

一般情况,木炭需要两百斤左右,但思尚师太只准备了一百斤木炭。也许是仁义师太的个头有点小,思尚师太觉得用一百斤就够了。

在缸里铺好木炭后,又撒上石灰和香料,再小心翼翼地将仁义师太的尸体抬到缸里,让她端坐在缸里,然后再撒上香料。

做完这一切后,思尚师太在诵经声中,盖上缸盖,再密封好。然后,弟子们把缸抬到后院,等待三年后开缸。

思尚师太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着,希望三年后开缸,师父能如愿为佛!

仁义师太于191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一户地主家庭,俗名姜素敏。

姜素敏7岁时,父母送她去读私塾,还让她学习琴棋书画等,想把她培养成一个大家闺秀,然后找一个好婆家。

那时,学堂旁边有一家寺庙,年幼的姜素敏经常去寺庙里玩。她对寺庙里的东西很好奇,会学着信徒们的样子烧香拜佛,还会听老和尚念经。

那时社会动荡,革命爆发,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寺庙里就会给穷人施粥,姜素敏便经常去帮忙施粥。

有时,姜素敏会从家里拿了粮食,去接济寺庙里,再和和尚们一起帮助穷苦的人。

姜素敏15岁时,第一次萌生了要剃度出家的念头。她跟父母说了后,父母大吃一惊,好好的大家闺秀,怎么能去当尼姑呢?

父母怕她真去当尼姑,就开始给她物色婆家了。为了让她远离寺庙,父母想给她寻一个离这里远一些的婆家,好让她去不了那家寺庙了。

后来,父母物色到了东北大学的一个教员。这教员受过高等教育,家在吉林通化,离沈阳挺远的。他家里条件很好,跟姜素敏家门当户对,所以双方父母和教员本人都很满意。


仁义师太年轻时

3

可19岁的姜素敏不愿意出嫁,她又想出家了,父母气得不得了。父亲跟她大吵一架,母亲哭着求她答应亲事,好好的大家闺秀,哪有出家的?

姜素敏没办法,最后只能妥协了。可在出嫁时,她竟然穿的是道姑袍,头上挽的是道姑髻。后来,这成了当地的一个大笑话。

婚后,姜素敏天天吃斋念佛,研习佛学。这让丈夫很郁闷,感觉自己像娶了一个尼姑一样,就劝她别吃斋念佛了。

可姜素敏不听,坚持吃斋念佛。丈夫劝了好几次都没用后,气得把她送回娘家去。

娘家的父母见嫁出去的女儿被“退”回来了,气打不一处来,母亲因此还病倒了。

后来,为了让姜素敏不再痴迷佛学,丈夫送她去学中医,主攻针灸。

到中医学校后,姜素敏终于想通了,不再天天吃斋念佛,而是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了。

后来,夫妻感情挺好的,只是夫妻俩结婚十年,一直没有孩子。

丈夫是个革命人士,胸怀国家大事,经常会参加一些革命活动。后来,在一次反抗专制的游行活动中,丈夫被军阀打死了。

失去丈夫后,孤身一人的姜素敏,在1940年,也就是她29岁时,去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落发为尼了,师父给她取法名为“仁义”。

老家的父母知道后,心里很难过,但也无可奈何,这个孩子终究是出家了。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到处兵荒马乱的,所以有很多逃难的人来到寺里。他们中有很多人病着,姜素敏就给他们治病,可她只学了两年中医,医术不精。

涌入寺里的人越来越多,日军也来了,所以寺里根本没法正常修行了,有些尼姑就还俗了。

姜素敏考虑再三后,也只能暂时还俗。她决定去进一步学医,她要救治那些生病的人,但她没有学费,就不得不回沈阳去求助父亲。

父亲一直是反对她出家的,现在听说她要还俗,想去学医生,父亲很高兴,马上给了她一笔钱。

姜素敏带着这笔钱,进了沈阳中医学院,潜心学习医学了。


坐缸

4

四年后,朝鲜战争爆发了。姜素敏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然后跟着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了。

在战场上,姜素敏是个背着药箱给伤员治病的军医。为了抢救伤员,她住地洞、卧雪地,冒着枪林弹雨,迈着“三寸金莲”,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有一次,她在抢救一名伤员时,敌人的子弹打穿了她的左手腕。她疼痛不已,就一边念着《大悲咒》,一边给自己包扎。她从《大悲咒》里吸取到精神力量,然后支撑着她继续投入战斗。

1953年,姜素敏从朝鲜战场回来,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工作。后来,又被派去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针灸科、环城卫生院等。

再后来,姜素敏成了到处行走的医生,专门给那些穷苦的百姓治病。她总是背着一个50斤的石磨盘,这是她给人治病时磨药用的,她说不带着,就不能马上给病人磨好中药。

1982年,71岁的姜素敏重返五台山,在塔院寺受具足大戒,重新做回仁义尼姑。

具足大戒是佛教中比丘(和尚)和比丘尼(尼姑)所受持的戒律,所以又被称为比丘戒、具戒、大戒,意译为“近圆”,是亲近涅槃之意。

只有受过具足戒的人,才能正式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才有资格成为佛教僧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