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麾下三陈齐名,并称当世12年,为何建国前有一位突然掉队

分享至

1949年初,中原野战军上上下下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喜庆之一是淮海战役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江北形势大定。

喜庆之二是全军即将进行大整编,每个野战军都要实质性建立兵团级单位,部队越来越正规化了。

但刘伯承却陷入幸福的烦恼。

中央明确了编制,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十一个军、一个特纵。

只有三个兵团!谁来当兵团司令呢?三陈、杨勇、郭天民、王近山等都具备能力和资格,这其中陈赓的地位远较其他纵队司令高得多,他出任兵团司令没有任何争议。问题是其余几位怎么选?

刘伯承广泛征求了意见,结果征求了一圈,难题又回到刘伯承头上来了。

一、陈赓的定位

为啥大家都拿不定主意?一方面是刘帅在中原局的威望太高。当时中原局的构成,大家看看都有什么人?

1948年5月以后,中原局领导成员构成如下:

第一书记:邓政委

第二书记:陈毅

第三书记:邓子恢

常委:刘伯承、邓政委、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

委员:除了6位常委,还有李先念、宋任穷、粟裕、陈赓、谢富治、刘子久

粟裕当时是友情出席,并不参与中原局的领导。其他几位,都是长期在刘帅手下工作过,或在刘帅擎天巨手到达大别山后,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是谁我就不点名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从六个纵队司令级人物中选三个当兵团司令,这种大主意,必须由刘邓二位最后才能商定。

另一方面,六选三,当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排名,没有能力和资历的落差。四纵副司令郭天民虽说也是一员虎将,能力没得说,但他抗战八年一直在晋察冀,1946年才调到刘邓大军,当兵团司令不光凭能力,资历、威望、号召力,都是必需品。不用大家说,他自己是没有什么想法的。

王近山将军能征惯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挺进大别山时奋勇转战,立下汗马功劳,但多年来他进步速度一直略逊于三陈和杨勇,这是有目共睹,包括本人也承认的。

矛盾其实就聚焦在三陈和杨勇这四位身上。

我们逐个说一说这几位。

陈赓大将的名头、资历、威望,简单说说即可,一直是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独立兵团,从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时,就是独立行动。说陈谢兵团相当于野战军有些过誉,但陈谢兵团发挥的作用绝对是野战军级的,没有陈赓这一路,中野在大别山决难立得下脚。

陈赓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

辉煌的无人可比的早期经历,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指挥能力,智商情商一级棒。

这样的人,毛主席恨不得再来他十个八个,只要有大事,基本都让陈赓独挑大梁。

所以他来出任二野一位兵团司令,其实都有点屈才,当野战军副司令员一点问题没有。

刘帅更加犯难,陈锡联、陈再道、杨勇,三选二,淘汰谁呢?

1949年1月的一天,酝酿许久之后终于有了结果,这一天,二纵司令员陈再道接到野司通知,刘邓首长要找他谈话。

陈再道预感大事不妙,见到刘帅后,一开口,陈再道就傻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