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开始大幅减少或推迟,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小麦采购订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此举直接引发了广泛关注,并对国际小麦市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报道指出,自上月起,芝加哥小麦期货的价格稳定在每蒲式耳5.5美元左右,尽管这一价格相比三月中旬的低点有所回升,但相较于年初已经下降了10%。
据路透社等外媒此前的报道,在上个月中旬,中国买家取消了大量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小麦采购合同。对美国小麦而言,撤销的订单量达到了51万吨左右,这一数字直接超过了去年美国对中国全年小麦出口总量的一半。此外,法国方面也收到了中国买家取消部分小麦采购计划的通知,但具体细节并未公开。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小麦的订单被取消或延迟的数量,大约为一百万吨。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去年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小麦进口来源国,共计进口了约694万吨。而澳大利亚作为全球第三大小麦出口国,约占全球小麦出口总量的13%。
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科学局预计,2023-24财年的小麦产量,将较前一年的创纪录产量下降36%,降至2600万吨。该机构还指出,由于澳大利亚国内东部地区的降雨量,导致部分谷物受损,小麦质量参差不齐。
有日本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取消订单可能是因为买家希望避免按照之前签约时较高的价格进行采购,而是选择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以更低的价格重新购买小麦。特别是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签订了大量小麦进口合同后,俄罗斯小麦的大丰收,为市场带来了更低价的出口选择,导致小麦市场价格整体下滑。因此,当交货期到来时,中国买家发现他们之前的合约价格远高于当前市场价。
此外,彭博社援引行业内分析人士的话指出,在主要出口国小麦报价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美国的小麦价格仍然相对较高,这使得中国买家有机会从其他价格更低的国家采购小麦。有相关农业专家表示,中国买家取消这些订单,“反映出他们已经找到了来自其他国家更加经济的小麦来源”。
《日经亚洲》报道引用分析师的观点提出,中国减少粮食进口的措施,可能不是短期内的应急行动,而是有可能在未来的中长期内持续下去。这一转变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面对粮食价格的上涨,以及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加剧,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更加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在去年年末,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该法律预计将于今年6月开始实施。
根据这项新的法律规定,中国计划扩大国内的粮食生产,并减少对外部进口的依赖,实现采购来源的多样化。这意味着,中国将特别强调对小麦和大米这类主食的“绝对安全保障”,相较于主要用于饲料的玉米等粮食,小麦和大米的进口压力预计将会增加。
据“人民法院报”报道,该法律旨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强调了国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同时也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它标志着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措施,旨在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应对全球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安全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