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阎锡山客死异乡,30年后儿子回老宅,售票员喊:同志请买票

分享至

1960年5月22日下午1时30分,阎锡山在台大医院去世。

昔日意气风发,位高权重的山西王孤苦伶仃,客死他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遥望着永远也归不去的山西老家,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阎锡山去世之后,台湾的国民党将领都前来吊唁,就连蒋介石也冰释前嫌,用一块儿“怆怀老勋”的匾额以表哀悼。

可看似“怆怀”,实则暗喜,他和阎锡山一向不和,多年来争斗颇多,到达台湾之后更是对阎锡山处处提防,暗中架空已经失地丢兵的“山西王”,如今他离世,也算解了自己的心结。



阎锡山溃逃台湾之后,就被蒋介石架空,晚年一直独来独往,与世隔绝,所以虽然追悼会来了不少人,但实际入葬之时除了亲友和少数亲信,再无其他人出席。

他的陪葬品也只有一支钢笔和一把剪刀,如此落寞之景也算应了他遗嘱中所说的葬礼“一切从简”。

死后阎锡山葬于阳明山,墓园中三块碑道尽了他的一生。

第一块碑上刻的“同盟会员中国国民党党员阎锡山”是他前半生参加革命的写照。

第二块碑上所刻“中”字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也就是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在政治上也就体现为他的摇摆不定,左右逢源。

第三块碑上的“种能”是他的哲学思考,也是他所信奉的宇宙观。



山西王起起落落的一生

回望阎锡山的一生,可算是曲折激荡,起起落落,巅峰时期称霸一方,溃败时身居山野,孤立无援。

而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他扶持袁世凯称帝,协助蒋介石。

但是统治山西期间又发展经济、教育、民生,让山西人民在乱世中得以生存,也算是美事一桩。

总之他有功有过,也算是个传奇人物。

阎锡山原名闫万喜,1883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

当时正处于清政府统治的末年,可谓是外患不停,内忧不止,清政府的统治也岌岌可危,走向末日。



可此时,腐朽的统治者又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乱世之中,阎锡山的父亲经商为生,也算积累下了一定的财富。

阎锡山大些之后,进入私塾学习《论语》《四书五经》等,但他对这些圣贤书兴趣不大,却对家中的生意颇感兴趣。

于是阎锡山14岁辍学来到家中商铺,随父亲学习经商之道。

他在经商方面颇有天赋,也对商界上的人情来往逐渐熟练。

在各色人物之间周旋的本事,也成为了他之后治兵和从政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保持中立,保证自己的实力和利益不受损害。



但之后阎锡山因为投资失败,负债累累,转而走上从军之路,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并来到日本留学。

在此期间,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朝统治已是日暮西山,新兴的改革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兴起。

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阎锡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开始革命。

这个选择是他从政的开始,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和正面的时期。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选择并不是源自内心对革命的渴望,而是形势所迫,综合各种条件,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一条路,之后从阎锡山之后与袁世凯谈和就可见一斑。

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打响革命第一枪之后,南方革命军势如破竹,两个月期间,解放中国大片土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即将垮台。



无奈之下,清政府派出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势力进行和谈,但在这关键时期,袁世凯却违背了和谈条件,向山西进军。

当时值守山西的阎锡山,一方面想要与袁世凯作战立功,但一方面又忌惮于清政府的实力,所以在听取梅京九的建议之后,开始与袁世凯谈条件,表明袁世凯如果愿意颠覆帝制,推行共和,就会扶持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听罢惊喜万分,最终,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袁世凯在阎锡山的大力支持之下,以及当时革命党人革命决心不彻底的情况下,在北京当上了大总统。

他表面上推行共和制度,宣传民主自由,但实际上篡夺革命果实,实行帝制。

对于阎锡山的表现,袁世凯颇为赏识,对他封官加爵,这之后,袁世凯露出真面目,遭到了革命党人的讨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