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传递书信的?飞鸽传书只能是玩玩,还有用大黄狗传信的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一次偏远的大山,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叹一下,路太难走了,而且走了那么远才看到村落。

现在我们的时代,有自行车、电动车、汽车、铁路、高铁、飞机,但是在古代,人们所依仗的交通工具是马、驴、牛。几百公里的距离,对于现在来说就是一两天的事,但是在古代,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几百公里几乎是难以跨越的距离。



而古代人们要联系亲友,能依靠的只有传递书信。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书信是怎么传递的?传递一封书信又需要多长时间呢?

我国古代关于通信最早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商盘庚年代,戍边的士兵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中有“来鼓”二字。“来鼓”就是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说明当时军情已经在有通过书信传递的方式了。

我们都知道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烽火是当时传递军情的主要方式。但是殷墟中甲骨文的发掘,说明了那时候烽火和书信传军情是一起使用的。



传递书信最早是应用于军事,对传递书信的安全性和速度上,军事领域也要求极高,远超过民间通信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起兵谋反的消息,相隔三千里,仅用了六天便传递到唐玄宗手上,相当于每天就能跑五百公里。

但是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却写“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传闻中西王母身边报信的,可见即便到晚唐时期,军用的传信已经如此迅速,但民间传信还是很不方便,以至于当时人们要寄托于青鸟。



既然提到青鸟,就要说到飞鸽传书。电视剧中一般都是鸽子报信,在腿上绑一个小竹管,里边塞上很薄很小的纸条。

能用这种方式传信的,第一肯定不是汉朝那会儿的,那会儿还主要用竹简,而且也没那么轻薄的纸;第二这个人肯定有权有钱,养得起鸽子,请得起人训练,买得起笔墨,还得有文采才能言简意赅。

另外,鸽子传信这种方式不确定性太强了,古代打猎的那么多,难保有哪只就被打下来吃了。



所以,飞鸽传书这种也只能是古人有钱有闲的时候玩玩,真遇到正经事不能指望鸽子,平民百姓也用不起鸽子。

汉乐府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是鲤鱼传书,古人也有将盒子刻成鲤鱼形状,中间加上一张丝绢,用来传递书信。

另外,古代还有黄耳传书,黄耳指的是大黄狗。是不是没想到以前基本上家家户户养来看家的大黄狗,还能用来传书信?

西晋陆机养了条大黄狗,有一天开玩笑地说我好久没跟家里通信了,很想他们,结果这条大黄狗就从京师跑到陆机的家乡,把家里的书信带了回来。所以后世便用黄耳代称信使。



但是正统的传递书信,还得是邮局,古时候叫驿站。

周朝开始就在大道上每三十里设一驿站。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还专门制定了法律:如竹简怎样捆扎、怎样加封印泥盖印等,就连邮驿人员的住宿问题、马匹问题、待遇问题都有专门的规定。

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规定,《汉旧仪》记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



隋唐时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驿传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路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三十里设一驿站。

据《大唐六典》记载,当时全国有一千六百多个驿站,驿站相关人员有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当时的邮驿路线有具体规定,还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证明身份。

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邮驿又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这大大提高了传信的速度。“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这种东西极难保鲜,但是杨贵妃吃到的却是新鲜的荔枝,当时就是用军用邮驿来运送荔枝,据说荔枝送到时甚至还带着露水。



也是在唐朝,初步形成了民间通信组织。这是由经商的需要推动的,商人重利,相比于成本高昂的官方驿站以及时间成本,省下这些时间用来赚钱显然更划算。

一开始是各地出现了存钱服务,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商人们可以凭借各大钱庄的票号取钱,不用等银钱从家里邮过来。后来又出现了传递书信的“驿驴”,也是主要为商人服务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