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校长想把女儿嫁给周恩来,遭拒后做了件事,总理晚年还感激
文| 落叶
编辑| 昭明
1959年,周总理视察南开大学时,深情说道:“严老先生是封建社会的好人。”他还指示学生们要研究严老的教育思想。
周总理所说的严老,正是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严修。
值得一提的是,严修曾将想将女儿嫁给周恩来。周婉拒后,他并不记恨,反而做了一件事,让总理晚年感激不尽。
一、欲将女儿嫁给周恩来
1919年的一天,周恩来在南开大学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主讲人正是年仅15岁的邓颖超。
演讲过后,周恩来特意找到邓颖超,夸赞她演讲水平很高。正是这次见面,让两人开始了相识、相知、相爱。
不过,他们的爱情是含蓄的,是充满革命友谊的。直到1923年远在欧洲留学的周恩来鸿雁传书,在信中含蓄表达了对邓颖超的爱意,两人这才确立恋爱关系,并约定共同为中国革命奋斗。
次年,周恩来从欧洲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但因工作繁忙,始终来不及和爱人见面。
直到1925年8月,邓颖超这才孤身一人来到广州,可她并没有等到周恩来,只能独自前往其住所。
原来,周恩来工作太过忙碌,根本抽不开身。以革命为信仰的邓颖超并没有大吵大闹,反而理解与支持,两人很快就举办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开始了半个世纪的互爱、互助、互信,共同经历了披荆斩棘的人生。
其实,在遇到邓颖超之前,周恩来一直是“独身主义者”,甚至拒绝了南开大学创始人、教育名流严修的结亲,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周恩来的同班好友张鸿浩回忆,1916年夏的一天,他和周恩来吃完饭后来到南郊散步,期间周向他诉说了一件事,校长严修想要将16岁的女儿严智安许配给他。
只是,周恩来思考一番后,婉拒了这门婚事,他更希望以学业为重。
一年后,严修长子严智崇也劝周恩来能够嫁给“六妹”严智安,但周还是拒绝了这一提议。
当时严修在全国教育界的威望极高,在天津的社会地位更是无人能及,能成为严家女婿,必然会为自己的学业、事业和前途铺上一条捷路。
但其他人求而不得的美事,为何周总理会拒绝呢?
原来,当时的周总理已将婚姻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在南开学习的四年里发生了很多大事,如袁世凯复辟,黎、段“府院之争”,沙俄策划外蒙“独立”等,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周恩来有着强烈的救国救民之心愿。
他认为,自己现今还只是穷学生,如果和严家结亲,那自己的前途就会被严家所左右,很难再有报国之负。
早在学生时代,周恩来就在文章中强调,人应有远大志向,不被金钱高官所诱惑,应以拯救神州为己任。
很多人好奇,以严修这样的教育大家,要什么样的女婿没有?为何偏偏选中了周恩来?
二、严老:30年后定是宰相
1916年5月,南开中学举办了作文比赛,每班选出5名代表参比。
作文选题是由严修亲自拟定的,他想看看同学们对中国时局有什么看法。为保证作文比赛的公正性,文章写完立即放入档案袋中密封,再由他本人亲自参选。
然而,严修逐一翻阅文章时,总找不到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作品,很多文章文笔优美,却十分空泛。但当翻到《诚能动物论》时,深深被其吸引住了。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论据严谨、笔力雄劲,将中国社会现状和危机烘托出来。
严修实在是想不到,中学里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当他揭开档案姓名后,发现此人正是“周恩来”。
对于这个来自淮安的穷小子,严修并不陌生,毕竟他是全校唯一的免费生。
1913年,周恩来随伯父来到天津生活,此时他才不过15岁。伯父为了让他继续读书,鼓励他报考师资雄厚、校风开放自由的南开学校。
南开学校由严修等人于1904年创办,为了办好这所新式学校,他先后考察欧美多所学校,吸纳了先进教学理念,创立当时国内最好的私立中学。
周恩来对南开中学向往已久,很快就以出色成绩通过了入学考试。不过因伯父收入微薄,根本无力支付生活费,他只能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
但就算如此,周总理还是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杰出学子。在不久后的作文比赛中,荣获第二名,之后的算数比赛中再次名列前茅。
除了成绩出色,周恩来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同学创办了“敬业乐群会”,担任副社长、社长。为了壮大社团影响力,周恩来还积极主编《敬业》杂志,很快就吸纳了280余名会员。
周恩来的优秀,让严修十分欣慰,他意识到这名少年德才兼备,但家庭贫寒,需要占用大量课外时间打零工,破格免除其一切学杂费。
众人不解,为何社会地位崇高的严修对这位穷学生如此关照,严修却表示:“他将来是百官之首,我只是学部侍郎,焉能不敬。”
可见,当时的严修就已预测周恩来必然是未来社会的领袖人物。
这一次,看到周恩来的《诚能动物论》,严修更是赞叹:“30年后,宰相之位非其莫属。”从某种角度来看,严修这番判断十分正确。
也正因此,严修希望能将最出色的六女儿许配给他,自己日后也能沾沾光。
三、遭拒后做了一件事
周总理早在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之情,他于1898年3月出生于江苏淮安的“师爷”之家,好景不长的是,在他年少时家境中落,陈母早逝,只能跟着伯父四处漂泊读书。
1910年,周恩来跟着伯父来到奉天读书,期间他就读了大量书籍,了解了天文地理历史社会等知识。
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为何而读书?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答案,无非就是发财、做官。可年幼的周恩来,却掷地有声道:“为中华之崛起!”
可见,此时的恩来就已知晓祖国饱受列强压迫和欺凌,因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每次考试都能名列第一,让老师不得不感慨:“从未见过如此聪慧之学生。”
1917年,周恩来自南开中学毕业后,决定前往日本留学。但在这2年里,他见识到了日本人民遭受的阶级压迫之苦痛,对日本军国救国道路开始怀疑,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
期间,严修前往外国考察,计划开创南开大学,在日本停留时,特意拜访了得意学生恩来,两人畅谈至深夜。
临走前,严修向恩来发了一张邀请函,希望他重回南开就读大学,周恩来欣然答应下来,但不久后的一件事彻底改变恩来的命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积极奔走,反对北洋政府,反对列强欺压。
但天津当局却将其视为眼中钉,将周恩来抓捕入狱。虽然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几个月后将其释放出狱。
可北洋政府却要求学校开除恩来,校长张伯苓无奈只能照做。
出狱后的周恩来,一夜之间成了社会青年,不知前路在何方。但严修早已为爱徒选择了新的道路,那就是将恩来送往欧洲留学深造。
为了解决恩来的资金问题,他还拿出了7000大洋给予资助,并嘱咐驻英公使顾维钧帮忙照顾。
就这样,在严修的资助下,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坐上了前往欧洲的轮船,开始了改变命运的旅欧生涯。
在留学期间,周恩来不需要担心钱财问题,得以有更多精力寻找救国之路,并认准了共产主义事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结识了小平同志等优秀党员。
当恩来加入共产党消息传回国内后,有人劝严修停止为其资助。可严修却以“人各有志”为由,尊重恩来选择,继续为其汇款资助,直到其留学归来才停止。
四、总理晚年感激不尽
自从加入共产党后,周恩来就一直坚定革命信念,走上了一条无比艰辛却又无比正确的革命道路,紧跟党和毛主席的脚步,为工农红军、抗日斗争、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而又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后更是为国家建设倾尽全部精力,成为人人敬佩和怀念的伟人。
不过,周总理自开展革命活动开始,以至于晚年,对恩师严修一直很是感恩。
1928年底,周恩来因公曾路过天津,特意拜访老友,打听严老的情况。但就在下一年,他在上海主持隐蔽战线工作时,严修因病去世,享年69岁。
1936年6月,美国记者斯诺登前往延安访问,周恩来曾坦言南开大学创办人严修对其的重要帮助。
抗日时期,周恩来在重庆主持工作,他也多次向老校长张伯苓要严老相片,但因时局所限一直未果。
1950年,周恩来已位高权重,一天他特意在西花厅宴请张伯苓等人。宴会之上,张老带来了严修大师的照片,再次见到老恩师,周总理眼中泛起了泪花。
他动情说道:“眼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汤,清而有味。”
恩来还回忆道:“我在欧洲求学时……严老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官员,却能说出这番话来,我不仅仅感激,还很敬佩。”
其实,就在周总理投身革命之时,严老也在积极奔走,为废除封建陋习而努力。他还创作了《放足歌》,反对妇女缠足,激发女性自发放足的热潮。
严老虽家大业大,但他生活上十分简朴,从不攀比,也不为自己祝寿,反对大操大办风气,将所有钱财都投入教育之中,为国家培养太多优秀人才。
周总理和严老先生亦师亦友,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对周总理而言,严修不仅是他的恩师,正是开创中国新教育的功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