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斩杀5万胡人,由奴隶成公主驸马,死后不久被姐夫诛灭三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陕西省兴平市东北有一种茂陵,它是一代雄主汉武帝的陵墓。而在茂陵东北一公里处,有一座中最大且“起冢象庐山”的大墓。他的主人曾是一个卑贱的私生子,一个任人欺凌的奴隶,而这个人便是卫青。



一、

卫青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是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他的父亲名叫郑季,是一名小吏,曾长期在平阳侯曹寿府中做事。

在工作期间,郑季与曹家的女婢卫媪发生了婚外情,最终产下了一个儿子。在古代,“野合”而生的私生子是毫无地位的,更何况他的母亲还是一个没有自由、毫无尊严的女奴。卫媪还有三个女儿,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大汉皇后卫子夫,均不知是与何人所生。因此,卫青的三个姐姐都没有冠以父亲的姓氏,而都随母亲姓了卫。

卑贱的身份,不被祝福的出身,让卫青同样没有“资格”和父亲同姓。他稍稍长大之后,便被送到生父郑季的家里。对于这个便宜儿子,郑家没人看得起他。父亲郑季和他没有感情,对他不冷不热;郑季的嫡妻仇视他,毕竟他可是丈夫出轨的产物;卫青的异母兄弟姐妹们更是歧视他,竟将他看成奴隶一般对待。



因此卫青自小就得不到教育的机会,只能起早贪黑为家里放羊、做杂务。出门在外,小卫青免不了风吹雨打、忍饥挨饿。累了一天的卫青回到家中后,非但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反而被百般刁难,稍不如意,就非打即骂。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会有一生来治愈。冷漠的家庭、艰苦的生活、辛勤的劳动,非但没有让卫青养成尖刻、冷漠的性格,反而将他磨砺得愈发坚毅刚强,待人接物也变得愈加和气柔顺。

有一次,他跟随家里人出门办事,正好遇到了一名刑徒。这个刑徒会看相,他瞅了卫青一眼,然后惊讶地说:“你这面相不得了啊,一看就是贵人相,将来是要封侯的。”

卫青一听就笑了:“我现在给人为奴为婢,吃饭都是个问题,还提什么封侯呢?”



但历史往往是戏剧性的,卫青长大之后便离开自己的生父,选择到母亲的“单位”——平阳侯府工作。而在这里,曾为一介奴仆的卫青将遇到自己的贵人,也是他未来的妻子——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她原来的封号为阳信公主。当她与平阳侯曹寿结婚后,便改封号为平阳公主。然而曹寿不寿,很早就去世了。因此平阳公主寡居于平阳侯府,成为了真正的女主人。

在卫媪的介绍下,卫青成功地在平阳公主府找到了一份侍从的工作。卫青高大健壮,还精于骑术。因此年轻的卫青得到了平阳公主的喜爱,成为了他的骑奴,常伴她左右。在公主府,卫青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更多待人接物的道理。

不仅如此,卫青在母亲和三个姐姐身边,还得到了家庭的温暖。有吃有穿有家人,卫青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变得不再糟糕。

二、

一天,平阳公主府突然大摆宴席,原来平阳公主的弟弟汉武帝要来做客了。当时,汉武帝与皇后陈阿娇结婚已经很久了,但皇后却始终生不出儿子。眼看着汉武帝就要奔三,但帝国却始终没有个继承人。

没有太子,就定不下国本,江山就会动摇。地方的诸侯王都眼巴巴地盯着汉武帝,希望他早死,还给自己腾出位置。对这一切,汉武帝自然心知肚明,心里很不痛快。更让他不爽的是,皇后善妒,不准其他嫔妃靠近汉武帝,而这也使得帝国继承人变得更加难产。

平阳公主很有颜色,她看出了汉武帝的苦恼,于是她在府中蓄养了许多年轻美貌的女子,就等着汉武帝前来挑选。



皇帝驾临公主府后,平阳公主即命这些女子出来歌舞助兴。在众多美女之中,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显得特别出挑。按捺不住欲望的汉武帝,当即在更衣室与卫子夫发生了关系。其后,汉武帝又将卫子夫带回了宫中。卫子夫入宫后,卫青也鸡犬升天,被举荐到宫中当了侍卫。

汉武帝身边佳丽颇多,回到宫中后,很快就把卫子夫给忘了。一年后,汉武帝打算释放一批不中用的宫人,在挑选宫人的时候见到卫子夫,于是两人旧情复燃,再次发生了关系。这一次,卫子夫把握住了机会,她怀孕了。10个月后,卫子夫产下了汉武帝的长女。久未听到婴儿啼哭的汉宫,又一次热闹了起来。

母以子贵,卫子夫的地位扶摇直上,直逼皇后。而这一切,却引起了皇后陈阿娇以及她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的嫉恨。为了削除卫子夫的羽翼,保住自己的地位,刘嫖和陈阿娇竟合谋绑架了卫青,准备将其处死。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与卫青一同在禁卫军中当差的挚友公孙敖,纠集了几个壮士,冲破了看守,闯进了囚室,成功将卫青救走。这场飞来的横祸,由于朋友的舍身相救,使卫青转危为安,幸免一死。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对皇后的肆意妄为大为光火。为了补偿卫青,汉武帝将他封为建章监、侍中,一跃成为了天子近臣。经过几番接触,汉武帝惊讶地发现,他的这个出身低微的小舅子似乎非常有才能。于是在数日之内,汉武帝赏赐卫青数千斤黄金,使他一夜之间,成为了帝国的新贵。

三、



汉武帝一生喜欢文学,他最欣赏的一句话,莫过于大文豪司马相如的一句名言: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汉武帝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君主,一个与常人所异的皇帝。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确实多是“非常之人”,做的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让平庸的后人感到不可思议。在用人方面,汉武帝具有超越常人的眼光,以及如海一般宽阔的胸怀。

汉武帝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不管你出身如何,家境如何,只要有才学,即使三教九流也会任用。因此在汉武帝统治的50年里,华夏民族迎来了一个辉煌的人才盛世。

汉武帝刚继位时,占据中央政府的主要是外戚和世袭勋贵,这些人不学无术、尸位素餐,占着祖上的恩荫却百无一用。汉武帝一开始曾想进行改革,却被他的奶奶窦太皇太后所阻止。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若想改革、富国强兵,就必须拥有一支自己的人才队伍。

于是武帝按照前朝成例,下诏求贤。凡有一技之长者,几乎都能找到进身之阶,或由地方诸侯、官员举荐,或只身闯京城,拉关系,找门路,只要能想方设法让皇帝知道你是个人物,多少都能捞到一官半职。当时的热闹景象,用班固的话来说,那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在卫青,则是汉武帝最早发现的异人。



汉武帝登基之时,四海已经稳定,在文景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下,汉朝的国力已经趋于极盛。但盛世之下,仍有隐忧。

在内,诸侯王依然虎视眈眈,想重演当年七国之乱;在外,匈奴在北方横行无忌,每年都会对汉朝边境进行大规模入侵,每年都要杀掠吏民上万人。

汉初实行和亲政策,嫁出公主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局面。但是汉武帝认为这种以女人和金钱换和平的方式,实在太屈辱,太不像话。因此他自继位以来,就立志驱逐匈奴,保卫国家与人民。

为此,汉武帝决定培养一支全新的将领团队。汉朝初年,汉军主要以步兵和战车为主。面对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汉军只能采取守势,将匈奴人赶出边境即可。但汉武帝深知不可“千日防贼”,如果不能直接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胡人骑兵的侵染将无休无止。防守,永远是治标不治本的。

要对付匈奴骑兵,必须以骑制骑,以快制快。而要适应这种新的战法,就需要一批新的将领。这批将领要比以前的将领更知进取,更加年轻、更加勇猛敢为。

因此,汉武帝以卫青为核心,将上林苑的围猎场变成了士官学校,把狩猎当作战场,让青年军人们得到充分地锻炼。而这批羽林军,将成为未来反击匈奴时的汉军中坚。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认为汉军做好了一切战争准备。因此他听从王恢之计,将匈奴本部10万人马勾引进边境的马邑城。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等人则率30万人埋伏于四周。然而可惜的是,这次伏击走漏了风声,于是立即掉头撤兵。李广、公孙贺行动迟缓,失去了战机;王恢、李息得知匈奴单于兵多势众,也没敢按原计划截击。马邑伏击战以失败而告终。

李广、韩安国等人均为汉朝名将,曾在内外战场上威风八面。但是这次失败伏击战,却让汉武帝看到了李广等人的不足,那就是防守有余、进取不足。而这一点,也更让汉武帝加强了自己重用卫青的决心。卫青登场的机会终于来了。

四、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命令汉军兵分四路,大举出击匈奴。

汉军此次出击没有什么目标,卫青作为车骑将军,出上谷郡;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卫青好友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名将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各领一万骑兵。

万事开头难,汉军的第一次出击,不分主攻和次攻方向,人数均等。这种不符合用兵定律的作战,很显然是汉武帝的一种尝试。他就是要看看,在对匈战争中,到底是老牌将军更出色,还是自己培养的新派将领更优秀。

战斗结束后,老将李广全军覆没,自己也被胡人擒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脱;公孙敖这一路则损兵7000人,又是大败;而公孙贺则连敌人的一根毛都没找到,一万骑兵去,一万骑兵空手而回。

唯独只有卫青,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战之中,卫青找到了匈奴用来祭祀的龙城,斩首俘虏匈奴700余人。

这场胜利虽然战果不大,但却让汉武帝非常兴奋。他重用卫青,确实是对的!于是汉武帝将卫青封为关内侯。

卫青取得战功的同时,他的姐姐卫子夫也非常争气。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卫子夫产下了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欢喜之暇,时为中大夫的主父偃上书武帝,请立卫子夫为皇后。



而在当年秋天,车骑将军卫青带领汉军出雁门,再次获得大胜,斩首匈奴数千级。

第二年,汉武帝命令卫青向匈奴的河南地发动进攻。所谓河南地,指得是今天河套一带,并非河南省。此地水草丰美,一直是匈奴入侵中原的策源地。秦始皇时,曾派蒙恬占据此地,设置了朔方郡。秦亡后,匈奴复据此地,并对汉朝发动了数不清的进攻。

因此汉武帝决定收复河南地,拔掉这颗毒瘤,并将此地作为反攻匈奴的基地。在这场战斗中,卫青不负期望,汉军斩首数千人,缴获牛羊百万余匹,大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终于收复了河南地。而汉军几乎毫无损失,“全甲而还。”

汉武帝大喜过望,当即将卫青封为平陵侯。当年那位刑徒的预言,终于实现了。汉武帝迁徙十万百姓到河南地,重建了朔方郡。从此以后,朔方成为了汉军反击匈奴的基地,成为刺向匈奴软肋的一把利剑。

河南地之战后,汉武帝放心大胆地将所有的军队都统归卫青指挥。公元前124年,卫尉苏建,左内史李沮,太仆公孙贺,代相李蔡,皆带兵归属卫青,提兵三万,从朔方出发;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出右北平。

卫青的行动疾如闪电,匈奴右贤王麻痹大意,以为汉军不敢来。谁知卫青夜劫匈奴营,将右贤王团团围困。右贤王见势不妙,率领数百名精骑突围而去。此战中,汉军大胜,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

当卫青班师回朝之时,正好遇到了汉武帝的使节。使节当即宣布,将卫青封为大将军,增加6000户的食邑。而卫青三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也一同被封为侯爵。而他的部属们也一同享受了卫青的荣耀,均被封为侯爵。

卫青的军功,到达了顶峰。而就在这时,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将军横空出世,而这人正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五、



卫青和霍去病,并称为帝国双璧。但卫青与霍去病的打法却截然不同。

卫青的打法和他的性格一样,都比较老成持重。对匈奴作战时,卫青都是先求稳,再求击败敌人。

由于匈奴骑兵机动性极强,且占据地利,如果军队露出了空隙,很容易为敌所趁。因此在行军过程中,卫青首先要保证部队行军密不透风,卫青率中军居中,部队分为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以及右将军。数万大军,按照自己的位置大幅度铺开,相互策应。既能大范围索敌,也能尽量减少部队的空隙。

战斗打响后,卫青先用战车围成一圈,阻击匈奴骑兵的冲击;弩兵则在战车后与匈奴骑兵对射,削弱其实力;待敌骑疲敝,则率战车阵中的骑兵倾巢而出,打败敌人。

卫青是先保证不败,再击败敌人。这样的战法,适合攻击有固定目标的敌人,比如龙城的敌人,盘踞在河南地的敌人。但面对移动的敌人,卫青的战术是有限的,歼敌数量也是有限的。若匈奴摸清了卫青的战术,在卫青到来之前就远远遁去,汉军反而可能劳而无功。

而他的外甥霍去病则不同,霍去病打仗从来都是狂飙猛进,舍弃步兵、车兵甚至辎重,真正做到用纯骑兵对战纯骑兵,以快制快,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相比于卫青,霍去病才是汉武帝想象中最强的将领模板。

公元前124年秋,霍去病第一次跟随卫青出击。此战之中,已经摸清卫青战术的匈奴不再选择与汉军硬碰硬,而是诱敌深入,寻找汉军的破绽。果然,卫青的部将苏建、赵信脱离大部队太远,中了匈奴的埋伏,3000人马全军覆没,赵信投降,苏建仅以身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