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效方,可治消化、循环、泌尿、呼吸、五官、神经、妇科疾病

分享至

中医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没有经过精准的辨证,往往会出现误治的情况。《伤寒杂病论》堪称是中医辨证施治第一书,其中就记载了很多误治而导致的新的疾病,以及新的疾病的理法方药。我们都知道,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的“王牌方药”之一,其中就有一个关于误下少阳而形成的新的疾病,《伤寒论》第149条记载了误下少阳而形成的柴胡汤证、陷胸汤证和泻心汤证。柴胡汤证是缘于邪陷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大结胸证是缘于水热互结,而半夏泻心汤证是缘于寒热错杂、升降失司、邪气壅滞,也就是说,这三种转归,其实最令医者“头痛”的还是半夏泻心汤证,因为这是一种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的疾病,搞不好就可能再次误治。

半夏泻心汤证的核心方药就是半夏泻心汤,而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颇为经典的良方,既在《伤寒论》中出现过,也在《金匮要略》中出现过,全方由“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三两(炙)”等7味中药组成。按照原方的煎服方法,是先将这七味中药用一斗水,煎取药汁六升,然后去掉药渣之后,再煎,煎取药汁三升,每日三次,温服。由于原方是汉代度量衡,古今换算尚未形成统一,因此,现代临床中,半夏泻心汤的常规剂量为,半夏(先煎)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大枣4枚,甘草9g,水煎服。



对于半夏泻心汤的君臣佐使配伍,历代存在争议,这主要有两个派别,第一个是以金元名医成无己为代表的伤寒学家,坚持认为半夏泻心汤以黄连为君药,比如《伤寒明理论》中说,“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第二个是以清代著名的伤寒学家柯韵伯为代表,坚持认为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药,比如《伤寒来苏集》中说,“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呢?目前来说,大多数的方剂学教材,都遵从成无己的说法,也就是以黄连为君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