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17名登山精英集体遇难,7年后发现登山日记:我们坚持不住了

分享至

1991年1月4日,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的17名队员在攀登卡瓦格博峰时突然失联,自此便消失在了茫茫雪山深处。

事故发生后,国家登山队及队员亲属曾多次前往山中搜寻,却始终没有发现他们的踪迹。



1998年7月18日,三位牧民意外在一片冰川中发现了登山队的遗骸与遗物。

时隔七年,这场事故的详细情况终于为人们所知晓。

当年,登山队究竟遭遇了什么?这场事故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挑战雪山、困难重重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变化快,梅里雪山的冰川运动十分剧烈,造就了无数危险的悬冰川、暗冰缝,其攀登难度甚至超过了珠穆朗玛峰。



早在1902年,一支英国探险队便涉足了梅里地区。

不过,他们很快便败下阵来,此后再也没有人打过梅里雪山的主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牵头成立了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

这支队伍由日本气象专家井上治郎和登山家宋志义带队,汇聚了中日两国的登山精英,还配备了炊事员、驾驶员、藏族协作员等工作人员,誓要将卡瓦格博峰一举拿下。



攀登卡瓦格博的难度,所有登山队员们都心知肚明。

因此,1990年初,登山队便派出一支先遣队对攀登路线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最终,登山队决定放弃以往的明永冰川路线和斯农冰川路线,改从主峰南侧的雨崩冰川路线向山顶进军。

做好万全准备后,中日两国的队员们齐聚在了德钦县。

然而,他们并没有想到,眼前还有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他们。

来到德钦县后,登山队员们一直借住在当地的牧民家中。



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现得十分热情,不仅主动让他们留宿,还拿出家里的青稞酒、烟熏肉招待他们。

然而,当发现登山队员的目标是卡瓦格博后,村民们的态度马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当地的藏族文化,村民们开始极力阻止他们登山。



在队员们准备物资期间,由当地藏民组成的运输队便多次罢工,拒绝为他们服务。

一边是当地村民的极力阻挠,一边是登顶卡瓦格博的任务,登山队员们一时间陷入了两难处境之中。



为了说服当地村民,登山队的中方联系官张俊多次在他们与登山队间斡旋,还亲自带着德钦县政府官员前往日本,缓和当地人与日方的关系。

在他的努力下,德钦县政府最终批准了这次登山计划。

得到许可后,登山队员们一阵雀跃。

他们个个都摩拳擦掌,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登山机会志在必得。



二、突发事故、全体遇难

1990年11月25日,中日联合登山队的29名队员携带先进的装备,从昆明赶往德钦县,准备向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发起挑战。

12月1日,登山总队在德钦县雨崩村附近建立了登山大本营,正式发起了对卡瓦格博的挑战。



在出发之前,队员们按照当地习俗去寺庙祈福。

在登山队员们看来,这次出发与之前的行动并无不同。

谁也没有想到,这座美丽的神山最终会成为17名登山队员的葬身之所。



12月8日,17人上山,剩下的队员则在大本营等待消息。

而后,登山队在海拔4600米处建立了1号营地。

并连续在海拔5330米、5100米处建立了2号营地和3号营地,进展可谓神速。

队长井上治郎将3号营地作为登山队的指挥部,所有重要设备也都被运到了这里。



12月26日,登山队翻越了登顶的最大障碍——一堵十米多高,几乎垂直的山壁。

随后,队员们在主峰右肩上海拔5900米处建立了4号营地。

此时,卡瓦格博的峰顶已经近在咫尺,队员们当即决定放弃建立5号营地,直接向峰顶进击。

胜利的曙光,让整个登山队都沉浸在了喜悦之中。

12月28日早晨8点,以副队长宋志义为首的五人突击小队从营地出发,向峰顶发起最后的冲击。



当天,营地所有的对讲机都打开了,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着他们传来的好消息。

上午11点36分,突击小队翻越一座陡峭的冰壁,到达了主峰西侧海拔6200米处。

一个多小时之后,他们顺利来到了海拔6470米处,距峰顶仅有一步之遥。

然而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情形发生了——转眼之间,晴朗的天空便被乌云笼罩,气温也骤然下降。

狂风暴雪狠狠地抽打在队员们的身上,让他们无法再前进一步。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突击队员们决定就地扎营,等待暴风雪过去。



可是,下午四点过后,暴风雪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无奈之下,井上治郎命令队员们停止行动,返回营地。

第一次冲顶行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登山队进一步摸清了峰顶的气候和地形,对接下来的行动也更有把握了。

随后,登山队决定建立5号营地作为突击营地,并于1991年1月4日再次发起冲顶行动。



12月29日,井上治郎拟好了一份登顶成功的电报,让中方联系官张俊带到山下,准备在登顶成功后立刻发出。

时隔多年,张俊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12月29号开始飘雪,我在那天离开3号营地。从3号营地到2号营地之间很平缓,下撤很轻松。后来走到1号营地走不动了,就在那里住了一夜。”

张俊下山送信后,又有一个日本队员上去了。



而这次送信,最终让张俊侥幸地逃过一劫,成为上山的登山队员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人。

自1991年元旦开始,连续的暴雪降临,登山队员们不得不待在3号营地内休整。1月3日晚,张俊与3号营地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队员李志云告诉他:“雪下得太大,积雪有1.2米高,帐篷都快被埋了,队员们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出去扫一次雪。”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