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力系统都在用中文?美国学者无奈:连电力标准都是中国定的

分享至

中国电力事业起步较晚

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还远未步入工业化,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

英国殖民者来到上海,兴奋地用电灯装点着这座东方都市的夜景,意在向仍处于蜡烛照明时代的中国人展示电力文明的奇迹,以凸显中国的落后的面貌。

看到外国人嘲笑自己的技术不如人,中国人感到无地自容。一种深刻的危机感驱使中国人意识到,要摆脱落后,就必须学习引进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



从此,中国开始努力仿效西方,建设自己的电力系统,然而由于起步较晚,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几十个小型火力发电厂,发电设备简陋,发电量低微,在当时的世界国家排名中位居第21位,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电力严重短缺的局面制约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如何快速发展电力事业,成为摆脱贫困、赶超发达国家的重大课题。

苏美攻克特高压难题无果

20世纪70年代,世界进入冷战时代。为更好发挥电力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社会主义阵营领袖苏联于1975年启动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发项目。

苏联科学家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这项重大国家任务中,他们憧憬着特高压输电线路纵横交织,像巨龙一样连接起广袤的国土。

然而,苏联的特高压技术研究充满艰辛,项目团队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尤其是絕缘和变压器方面的难题严重制约了进一步的突破。

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苏联科学家的创新热情也极高,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所限,终究未能研制出成熟可靠的特高压系统。80年代后期,这一项目不得不宣告陷入搁浅。



与此同时,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美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启动了自己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

美国能源部门寄希望于特高压电能像血液一样输送到幅员辽阔的国土各个角落,然而理论基础薄弱和技术积累不足,使美国的特高压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实验室阶段就遇到严重困难。

美国试图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加以突破,但终究无法解决特高压系统的关键科技难题。承受巨大压力的特高压线路所需要的材料至今未能研发成功。

中国不懈努力,实现突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