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告老还乡,竟连回家路费都没有,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处以极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江山社稷,臣子君王,古来明君者,驾驭自如,非黑白可辨,为时局而变化,非常理对错,风云变幻,是为庙堂。”

古往今来,王侯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绝对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从一个放牛娃到九五帝位,可谓传奇之至,底层出身的他深谙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杀伐决断,恨之入骨,他喜欢的是那些一心为民的清官,可当年却有一人清廉到回家的银子都拿不出,朱元璋非但未曾重赏,却因此龙颜大怒将之处以极刑!这个人,就是曾秉正!



天下初定 脱颖而出

元末年间,时局动荡,贪腐盘根错节,内斗一日更甚一日,最终由内而外至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其中最不起眼的放牛娃朱重八荣登九五,开启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

当时的新王朝,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当时的中华胡化的问题,针对于此,朱元璋制定了许多新政,“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几字振聋发聩,恢复华夏衣冠,禁止中原胡语,新国初立,百废待兴,急需一批有才能的官员走马上任,而这其中,深受儒家文化教育的曾秉正便成功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



这位江西南昌出生的先生一封奏章直达上位,成功的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尤其是其奏章中部分内容言辞激烈,当时的中国汉人普遍出现胡化迹象,尤其以北方最为严重,衣着打扮尽做胡儿状,这也难免,当时天下为少数民族所统治,自上而下都是如此,百姓效仿之也不足为怪。

时至洪武年间重新立国过渡阶段,自是需要时间,不过不少较为激进之人自然会对此抵触与防范,曾秉正所上奏章大致的意思是,华人为尊,夷狄,即蒙古和色目等为下等,尊卑有序,华人打天下自然华人治天下,何况这天下本就是归属华人,对于这些人,要防范同化。



如此言辞激烈的奏章令朱元璋对此人刮目相看,自此曾秉正直接踏入了金陵城内,从此仕途之路青云直上。

为官清廉,未曾同流

曾秉正本平以为将平淡一生,却没想机遇忽至,从一个小小的海州教员到天子朝廷,一时风光无量,但是即使身居高位曾秉正依然保持清廉,为官勤勤恳恳,且关注百姓疾苦,如此,曾秉正的升迁之路继续前行,一跃成为六品刑部主事,再到三品大员的陕西参政,三品大员,足以光宗耀祖了。



但是官虽然是越做越大,他的性格却是一点都没改,正如他当时的那封奏章,说话向来直言不讳不分场合,与同僚不睦是常有之事,况且当时天下初定,官员俸禄普遍不高,养家糊口尚且不易,不少官员都会用其自身资源赚些许“外快”,但是曾秉正这个人人如其名,天生一副倔脾气,文人的酸性在他身上展露无遗,最后,他也因为这个害了自己。

卖女还乡,横遭清算

曾秉正从不做法外之事,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他那微薄的俸禄,为官确实可以称之为好官,但是此人更擅长的是文章论调,尤其是时局之论最是擅长,他以一篇独到的政论引起了皇帝的关注,从此便开启了漫长的“激进”之路,常常人让同僚甚至皇帝灰头土脸,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官场上的纵横圆滑他丝毫不懂,这是其一,其二是任职期间虽然无过,但是也难言有功,自然给朱元璋心里留了个只能动嘴的本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事情,在古代也是适用的。



不过不论曾秉正如何,历史自有定论,他是个清官这件事情是公认的,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清官,以至于连退休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最后干了一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卖掉了亲生女儿,本来此时的朱元璋就已经对曾秉正心存不满了,此刻曾秉正又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朱元璋其人本就生性多疑,一听闻此事不禁暴怒如雷,立刻将其召回并处以宫刑!

宫刑对一个男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自是不必多言,但是一代清官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官场是非深如海,从为官的角度来讲,曾秉正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他的政绩不够出色,但是他有一颗勤政爱民的心,从这点来讲,可以归之为好官,但是他的心性真的就一点问题没有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