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乡当知青那几年,每次从农村回家,一进入沈阳,远远看到的就是位于铁西的3根高耸入云的大烟囱。这时,我就有一种游子归家的感觉,仿佛那大烟囱正高扬着手臂迎接我的归来。
那时沈阳还没有高层建筑,从任何地方朝铁西工业区望去,都会看到这3根大烟囱直插云天,这就是沈阳冶炼厂的大烟囱。
这3根大烟囱的高度分别为122米、120米、80余米,其中122米高的大烟囱曾是沈阳市最高的烟囱,号称“亚洲第一烟囱”。这3根烟囱和老铁西森林般的烟囱林汇成了气势恢宏的风景线。在我心中,这3根大烟囱是沈阳工业雄风的标志。
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原名“奉天制炼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为掠夺我国东北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而建的工厂。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奉天制炼所由国民政府接管,定名为“沈阳冶炼厂”。那期间,工厂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工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整顿和恢复,沈阳冶炼厂于1949年1月14日正式开工,为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大量制造炮弹的有色金属产品,为军工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里,沈阳冶炼厂为国家提供了400多万吨有色金属产品,每年生产12吨黄金。由于黄金是铜冶炼过程中的副产品,基本没有生产成本,每个月仅黄金一项,就可以给一万多名职工发放月工资,正因如此,当时冶炼厂被称作“不可能亏损的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三分之一的黄金、四分之一的白银、五分之一的电铅、六分之一的电铜,都出自这家工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国家所做的巨大贡献中,沈阳冶炼厂功勋卓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沈阳冶炼厂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逐渐成为一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综合性有色冶炼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享有一定信誉。
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不可能亏损的企业”最终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而破产的导火索,则是在辉煌年代几乎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污染。
我所在的沈阳重型机器厂与冶炼厂仅一条铁路专用线之隔。我坐在厂机关大楼里,每天都会闻到大烟囱散发出的难闻气味。若是赶上气压低或刮西南风,无论天气怎样闷热我都不敢开窗户,那呛人的硫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
冶炼厂北面的光明街,是受大烟囱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这里很难见到朗朗晴空,总是雾霾遮天。冶炼厂多次泄漏氯气,让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深受其害,想穿上一件洁白的确良衬衫,那只是一种奢望。大烟囱常年排放出的二氧化硫,污染了大半个沈阳。
其实,污染早就存在,工人们也早就知道有味,只是天长日久也就默认了污染的存在。冶炼厂的日益辉煌,使得污染问题随着增产而愈加严重。工人们虽然有口罩等简单的防护措施,同时可以领取每月七八元钱的污染补贴,或者有固定周期的疗养机会,但严重的污染仍给工人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健康伤害,肺气肿、肺癌等成为冶炼厂职工的常见病。
大烟囱对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影响,受到了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厂里虽然也投入巨资进行治理,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手段,污染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冶炼厂的大烟囱同北二路上的其他工厂的烟囱一样,也开始烟灭殆尽,企业效益严重亏损。
2000年,沈阳市政府向国务院打报告,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批复沈阳冶炼厂关停,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了沈阳冶炼厂破产倒闭。从此,这一有着“有色冶炼之都”称号的工厂,结束了长达64年的历史。
相比铁西其他大型工厂的命运,沈阳冶炼厂的下滑路来得更陡一些,如同一位正激情演唱的男高音歌唱家突然跌倒在舞台上,让人格外震惊。
2004年3月23日,这是一个在铁西档案上记下重要一笔的日子。清晨,伴随着轰隆隆的沉闷巨响,3根大烟囱如同站在铁西工业舞台上的3名演员,在表演了让人难以忘怀的节目后,在众人送别的目光中,朝着3个不同方向,经过15秒钟的鞠躬谢幕,化作一团尘埃,恋恋不舍地缓缓散去。
此刻,人们似乎忘记了它们排出的废气造成的污染危害,也好像从未对它们有过抱怨和指责。许多人很早就赶到爆破现场,自发地为它们送行。
4年后的2008年,铁西区获得了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在大烟囱倒下的地方,一个新铁西,一个新的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正在热情地迎接着新时代的朝阳。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渐行渐远,有关大烟囱的笔迹也越来越淡,但我们没有理由允许一切付出与承受都被轻描淡写,成为过眼云烟,毕竟那是一段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那是铁西几代产业工人无法抹去的印记。
永别了,大烟囱,从你倒下的那一刻起,你已永远在我的心中矗立。
(本文节选自张瑞著《铁西那些路》,沈阳出版社2024年2月第一版。)
出版信息
作者:张瑞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2月
定价:58.00元
版次:1
页数:272页
字数:296千字
印刷时间:2024年2月
开本:16开
纸张:内文70克纯质纸
封面:275克特种纸
印次:1
装帧:平装
国际标准书号:
ISBN978-7-5716-3465-0
内容简介
《铁西那些路》由36篇系列作品组成。作者在铁西生活了40多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铁西的发展和变化。作者以多年的生活积累,长期深入生活并体验,用心灵和脚步踏入铁西纵横交错的街巷,穿越近百年的历史时空,探寻近百个工厂和地标性建筑的沉浮和变迁。书中采用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手法,以反映沈阳地域工业文化为着眼点,通过挖掘铁西一些老街路的起源、发展、变迁,再现“共和国工业长子”创造的工业神话、奇迹与辉煌;反映了沈阳工业卓越的历史贡献和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化,彰显雄性铁西的自信和骄傲。作者以气韵沉雄、灵动柔美的叙述向度和笔力,直抵铁西人的灵魂和情感疆域,深情讴歌铁西这块热土上那些热血激昂、豪迈壮烈的工人群像。
编辑推荐
《铁西那些路》是第十一届辽宁文学奖获得者张瑞继《圣地工人村》之后,一部视野更开阔、笔触更深沉、意蕴更丰厚的沈阳工业画卷,堪称《圣地工人村》的拓展篇。本书不仅是叙事散文的文学创作,也是铁西近百年发展轨迹的寻迹之旅;是一首讴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抒情诗,是向新中国建设者致敬的荣耀礼赞。
作者简介
张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河区作家协会主席,曾担任《当代诗歌》《绿野》等刊物编辑,《沈重报》主编。1996年出版诗集《真诚的回眸》;2021年出版散文集《圣地工人村》,该书2023年荣获第十一届辽宁文学奖。
新书上架
张瑞 著
沈阳出版社 2024年2月出版
ISBN:978-7-5716-3465-0
定价:58.00元
扫码一键购买
限时六五折优惠
定价:58.00元
折后价37.70元
图文提供:沈晓辉
图文编辑:汪 茜
图文审校:田 强
图文审核:赵长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