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历史上的他,比金庸笔下更伟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69年,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书中除了主人公韦小宝以外,他的师父、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让很多读者印象深刻。

陈近南侠肝义胆,救世济民,是江湖上各流人物都敬仰的大英雄,江湖上更是流传一句“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在书中,陈近南一生忠于台湾郑氏,立志于反清复明,最后却被郑克塽所杀,是一个悲情人物。



那么,历史上的陈近南到底是何许人呢?他是怎么去世的呢?他有小说中那么伟大吗?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来为大家分享历史上的陈近南。

一、清军入福建,永华奔郑氏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因天地会创立后,陈永华需要潜伏于清廷开展活动,因此化名陈近南。本文为了避免混淆,仍用陈永华来称呼他。

根据《陈参军传》记载:

陈参军永华,字复甫,泉郡同安人。父某科孝廉,以广文殉国难。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他生于明朝崇祯七年,其父名叫陈鼎,是崇祯十七年的进士。陈永华小时候在漳州龙溪县读书,也是在这里考上的秀才。



清朝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景山自缢,正统意义上的明朝已经灭亡,但南明政权仍在延续。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败亡,清朝开始向南拓展,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皆兵败折戟。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清军攻占了陈永华的老家同安。陈永华的父亲陈鼎选择为大明守义,自缢在了孔庙的大殿上。当时,陈永华只有15岁,本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再加上国仇家恨,他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只想着逃出城后找机会报复清军。

同安距离厦门不远,正好厦门的郑成功在招募反清义士,陈永华便投靠了郑成功。

其实,郑成功和陈永华是同病相怜。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是海商头目,后来归顺明朝,清军入关后,郑芝龙带领郑成功等人抗清,结果在洪承畴的引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反对,不仅投降了清廷,还攻打昔日的战友,郑成功之母因此自缢身亡。郑成功坚守大义,和父亲分道扬镳,他率领一些父亲的旧部到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



不过,陈永华当时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郎,郑成功已经是一方“诸侯”,因此二人刚开始还是有差距的。陈永华当时从同安逃到厦门,被南明的“兵部侍郎”王忠孝看中,后者把陈永华推荐给了郑成功。根据《陈参军传》记载:

其为人渊冲静穆,语讷讷如不能出诸口;遇事果断有识力,定计决疑,了如指掌,不为群议所动。

意思是,历史上的陈永华其实不善言谈,为人非常安静。但是,如果遇到大事,他不仅不随波逐流,还能一语中的。郑成功处于复杂的大环境中,陈永华正好能辅佐郑成功作出各种决断。再加上陈、郑二人经历相似,和清廷都有国仇家恨,因此很快走到了一起。郑成功曾对其子郑经(又称郑锦)说:“陈永华是我们的‘卧龙先生’!



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成功奉永历帝为正朔,永历帝则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开始以南明郡王的身份继续抗清,扩大了影响力。

此后,清军持续南下,永历帝朱由榔更是偏居岭南,郑成功在浙江、福建沿海辗转抗清,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实力大损。这时,陈永华和何斌等人建议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岛。

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带着陈永华等人,率百艘战船,经澎湖横渡海峡,经过鏖战,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至此,郑氏拥有了抗击清廷的最大根据地。



在台湾,郑成功授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郑成功和顺治帝在同一年去世)。其长子郑经袭承“延平王”。郑成功临终前,曾指着陈永华对郑经说:“吾遗以佐汝,汝其师事之!”

意思是,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死后,你要以老师之礼对待他,让他好好辅佐你。

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

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

郑成功让陈永华做儿子的老师,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实际上,陈永华只比郑经年长8岁,但郑经却对陈永华非常礼遇,每逢军国大事,必先咨询陈永华。



陈永华15岁跟随郑成功,在大陆陪伴郑成功13年,在南明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郑成功能始终扎根福建沿海,陈永华功不可没。遗憾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到一年便病逝了,陈永华也开启了他辅佐郑氏的第二段生涯。

二、运作天地会,呕心治台湾

说起陈永华,就离不开他运作的天地会。据《台湾通史》记载:

天地会者,相传为延平郡王(指郑成功)所立,以光复明室者也。

意思是,天地会其实是郑成功创立的,其主旨就是团结天下义士反清复明。不过,郑成功忙于军国大事,天地会的真正运作者,其实是陈永华。



因为陈永华需要到各地招揽义士,在清廷的地界,他必须隐匿“陈永华”这个名字,所以,他最初化名“陈近南”,用陈近南这个身份来奔走于大江南北。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记载,天地会成立于清朝顺治年间,本来叫“洪门”,“洪”乃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的首字。陈永华最初运作天地会时,以“反清复明”为主旨,以“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歃血证盟”为约定,因此“天地会”这个名字比“洪门”要响亮。

“洪门”,谐音“红门”,在民间,天地会和青帮、白莲教并称为“红花绿叶白莲藕”,是三大反清组织。其中,天地会排在首位,“江湖地位”比较高。而今,台湾洪门仍尊陈近南(陈永华)为始祖,承认陈近南就是天地会的创始人。



其实,对于郑氏来说,陈永华最大的功绩并不是运作天地会,而是治理台湾。郑成功占领台湾的时候,台湾仍属于“蛮荒之地”,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不仅粮食产量不足,而且教育也未开化,若想治理好这片土地,十分困难。郑成功去世后,陈永华“职兼将相”,开始帮助郑经治理台湾。他当时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兴文教。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经开始在台湾建立孔庙,设立学校,对台湾的孩子们进行儒学教育。然而,当地百姓绝大多数都没读过书,也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打算,陈永华要想推进这项工作非常困难。

但陈永华认为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他设立“国子监”,在台湾各州县设立府学、县学。同时规定,高山族的同胞们若把孩子送到学堂,可以免除他一部分税赋和徭役。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台湾当地逐渐出了很多读书人,并世代延续下去,这对台湾来说,实乃是千秋功业,台湾人为了纪念陈永华,建立永华宫,至今尚存。(下图是台湾永华宫)



第二,通商贸。这个是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 ,台湾孤悬海外,一直靠和沿海地区做贸易来换取必需的商品。康熙登基后,为了坚壁清野,限制台湾郑氏的发展,在沿海执行了非常严格的“沿海迁界”政策。郑氏为了获取粮食和其他商品,只能把目光投放到海外。于是,陈永华力排众议,建议和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通商,为郑氏台湾的贸易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第三,兴屯田。陈永华知道,靠贸易只能暂时解决粮食问题,若想台湾军民不饿肚子,还得自力更生。他制定了详细的屯田制度,让郑氏军队在农闲时操练,农忙时开垦种地。他还往返于两岸之间,从岭南引进一年三熟的粮食,并亲自教导当地高山族百姓如何耕种。

《汉书》有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经过三到五年的经营,郑氏台湾终于实现了“丰衣足食”。只有百姓吃饱了肚子,他们才认可“新来的”郑氏政权。陈永华此举,为郑氏政权固守台湾解决后顾之忧,奠定了基础。



《陈参军传》中记载了陈永华治理台湾的成果:

悉出平允,民皆悦服,相率感化,路不拾遗者数岁。

百姓心情愉悦,文教兴起,路不拾遗,这不正是百姓想要的生活吗?

笔者始终认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贡献时,不能只看政治层面,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提高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能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显然,陈永华之于郑氏台湾,不亚于孔子之于春秋。

三、英雄走末路,英年撤人寰

《陈参军传》中说:

公慨然以身任事,知无不言,谋无不尽。

陈永华治理台湾,可谓呕心沥血,辅佐郑氏,可谓鞠躬尽瘁。



清朝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乱爆发,陈永华嗅到了反清的机会。他劝郑经整理战船,操练水军,随时准备西进。第二年,靖南王耿精忠开始响应吴三桂,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经派人秘密联系耿精忠,打算会师伐清。

当年底,郑经留陈永华在台湾辅佐其长子郑克臧“监国”,他自己则带领舰队赶往福建。这是郑氏固守台湾以来,最好的反清时机。虽然郑经在福建有所建树,但很快被清军镇压,耿精忠投降。康熙十九年,郑经被清军驱赶,绝望而归。归来后的郑经一蹶不振,沉迷于醇酒妇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