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为何秘密建储?既然是秘密,为何又告诉2个人?看完才知高明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内阁大学士张廷玉在自撰年谱里,流露出对雍正病入膏肓的不解和惊骇。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二日晚二更时分,劳累了一天的张廷玉刚刚躺下,就接到急诏命见圣驾。他赶紧穿上衣服,一路小跑来到圆明园西南门。



三四位内侍已经等候多时,将他领入寝宫。张廷玉顿感“惊骇欲绝”:雍正已处弥留之际。

1、2天之内雍正何以猝死?

这位最受宠信的汉大臣不可能不吃惊。

雍正时年只有五十八岁,虽然说日已偏西,但也可勉强称得上春秋鼎盛。当月中旬,雍正身体健康,办公如常。十八日,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议处理苗患事务;二十日,接见宁古塔一些中层将领。

张廷玉记载说:

“八月二十日,圣躬偶尔违和,犹听政如常,廷玉每日进见,未尝有间。”

也就是说,二十二日白天张廷玉还见过皇帝,当时雍正的病情并不严重,没想到福祸无常,晚上就严重恶化。

随从侍驾的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大学士额尔泰、公丰盛额、纳亲、户部侍郎海望先后赶到。众人给雍正问了安后,退到寝宫外石阶下等候。

此时已是初秋。

繁星流淌着晶莹的眼神,阵阵凉风带着花香入怀,清爽的圆明园注定今夜无眠。秋虫单调的叫声原本是散淡的催眠曲,如今却让臣子的心里增添了莫名的烦躁。

皇帝骤然病危的消息击断了江山的脊梁,把偌大一个帝国拖入惶恐的深潭,毫无思想准备的臣子们,一下子没有了主心骨。二十三日,子时,这位因权力交接饱受诟病的皇帝,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离开了经历千辛万苦才争来的宝座。



从正史的记载看,雍正从身体染疾到驾崩,不过短短的两天时间。

然而究竟身患何病突然暴亡,不但张廷玉在自订年谱没有透露,修订于乾隆朝的《清世宗实录》也没有说明。

一个帝王之死居然成为一个谜,笼罩在历史的天空上。

这种反常的背后,说明了一个问题,要不是雍正死于非命,就是疾病见不得人。

雍正的离奇死亡,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雍正死亡的谜底

关于雍正的死因,野史流传甚多。

最流行的说法是,吕留良案发后,其女吕四娘逃出,为替家人报仇,入深山习武,进宫刺杀了雍正。

还有一种说法,湖南卢某因谋逆被处死,其妻恰好工于技击,为替夫报仇,入畅春园杀雍正,然后自刎而亡。

这种类型的传说,很像今天的武侠小说,可能是因为雍正执政手段过于暴戾,民间无以出气,所以借助于以扶弱锄强的江湖梦,聊以精神自慰。这种精神胜利法,向来是国人的强项。

雍正年轻时好道家,对炼丹尤感兴趣,曾写了一首《烧丹》的诗,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的炼丹冶药工作,充满向往和迷恋。

而且,他本人喜欢食用丹药弥补元气,甚至将其作为礼品,赐给亲信大臣。雍正曾密令宠臣,给他推荐“修炼养生之人”。

死前,官里还养着一大帮子道士,替他编织万寿无疆的美梦。所以,有人据此说雍正死于丹药中毒。



近来还有学者认为,雍正是死于中风,只可惜这种说法也缺乏真凭实据。

无论哪种解释,都只是一种推测,没有过硬的材料给予支持。也许有朝一日打开雍正地宫,采用现代的科学手段进行检验,才可能揭开这段疑案。

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不到60岁的人突然暴亡,而且正史却不予解释,肯定是有着难与外人道的内幕。

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绝大多数帝国臣子来讲,只不过是死了一个老皇帝,他们更关心谁会成为新的主人,自己这张旧船票,是否能够登上新的客船。

谁会成为新的天子呢?在一片哭号声中,只有两个人知道确切的答案。

3、藏了十三年的“秘密”

弘历和弘昼心如乱麻,号啕与泪水掩盖不住内心的躁乱与渴望。斯人已逝,余温尚存。

当务之急并不是哭鼻子,在这个不眠之夜,谁成为大清帝国新一代当家人,才是最大的政治。然而帝国以孝御道,心里就算被猫爪子挠碎了,也不能流露出欲望的眼神。

他们只能借助于啼哭和眼泪,排解和遮掩内心的忐忑不安。

在驾崩前,雍正并没有谈及接班人问题。因为十三年前,他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他看来,一切将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办理,隐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将掀开大清帝国新的一页。

张廷玉擦了擦眼泪,对王公大臣说:

“(皇上)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另为鄂尔泰),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于官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张氏所说的密旨传位,是本朝新创立的交接班制度。十三年前,雍正将接班人的名字写在传位诏书上,偷偷藏在了乾清官里,借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秘密立储的帝王。



在选择继承人时,雍正采取偷鸡摸狗的方式,纯属不得已而为之。

4、雍正秘密建储的高明之处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巳时(上午9一11点),朝廷在乾清宫西暖阁召开御前会议,主要议题是设立储君。

当时,除了夭亡的弘晖、弘盼、弘昀外,雍正尚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二十岁的弘时,十三岁的弘历、弘昼,以及三岁的弘慧。

雍正说: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既然不可举行,为什么又要立储呢?

雍正解释说:

“然圣祖既将大事托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先皇父给了我大好河山,作为一家之主,我不能将它败在手里,必须考虑怎么传下去啊。

雍正的说辞,只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官方语言。

他初登大宝就急于设立太子,并不是一时仓促冒失之举,而是一种深谋远虑的政治考量。雍正都四十五岁了,已经过了少年轻狂的年龄。而且多年韬光养晦,练就了“三思而后行”的脾性。雍正即位时,周围强敌环伺,允禩、允禵、允禟、允䄉都急欲取而代之。

雍正虽然使用分压打拉的政策,将这些政敌暂时安抚住,但他心里非常清楚,一不留神就会鸡飞蛋打。为了让这些政敌死了争权夺利的心,同时表明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当家人,他必须及早选出太子,让大清的江山社稷,在自己这一脉继承下去。

然而,帝国时局未稳,雍正自身安危都难以保证,终其一朝,他不敢轻易踏出京城半步,就是担心背后打黑枪。

如果公开设立太子,不但会重演前朝血腥争斗的惨剧,而且还会成为政敌攻击的目标。而一旦太子的安危出了问题,到手的江山无异于拱手他人。



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雍正决定采用秘密立储的办法,既让政敌们找不到攻击目标,也让皇子和大臣们摸不着头脑,避免朋党争利,于不经意间,实现皇位的正常交接。

雍正在御前会议上表示,他已将接班人的名字密封于匣内,藏于“正大光明”匾后面,以备不虞。秘密立储奉行的是猫腻哲学,在雍正的设想当中,只要不公开太子的名字,会让每个皇子都认为有希望,那么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紧跟在领导屁股后面,好好地表现自己。

而且即使随时根据个人表现更改名单,也不会如同康熙朝一样,引起朝野的震动,动摇国之根本。

雍正朝十三年的历史证明,雍正秘密立储心机没有白费,确实有效避免了因觊觎储位而相互戕害的惨剧。

5、张廷玉和鄂尔泰为何会知道雍正储君人选?

太子名单是国家最高机密,只掌握在雍正一个人手里,张廷玉和鄂尔泰怎么会知道?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1672)生,出身官宦世家,父张英曾为大学士。张廷玉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入仕,康熙末年,任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雍正继位后很受重用,是允祥殒没后最受倚赖之人。

一个汉人能在官场食物链中,爬到坐享鱼熊的肱骨之臣的位置,肯定有其可以捉摸的地方。张廷玉的发迹,首先得益于文字水平高,这是个典型的秘书型人才。

中国是一个政治早熟的国家,律法规制复杂而完善,然而由于奉行人治之王政,而非法治之宪政,所以国家的运转更多地依赖于长官意志,其突出特征就是文件治国。在政治生活中,往往不是依靠成文的律法制度,而是文件、长官批示,维系社会治理和国家运转。上面的意见大于法,领导的指示高过律,这是文件治国的实质所在。

文件治国的核心是文字的整合和运用,中国的文字之所以博大精深,完全是因为其载道功能的发达。而文件治国的关键,则是有赖于大批职业化士人的培养与选拔。张廷玉就是职业化士人中的佼佼者。

一个秘书型人才,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嘴巴严、腿脚勤、沟通能力强、文字水平高。一个人具备这些能力,如果再碰到好的机会,想不出头都难。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职务众多,公务繁忙。然而他兢兢业业,从无怨言。雍正有时一天传他好几次,总是随叫随到。

白天汇报请示工作的属吏多达百余人,晚上回到家里,不辞辛苦:

“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批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

可以说是燃尽了自己,照亮了雍正。



雍正面谕朝臣时,往往随口发布旨意,皇帝一句顶一万句,记录人往往记不下来,即使记下来也都口语化,根本无法对外发布。雍正接见地方官员时,经常让他们给路过省份或本省的官员传话,这些地方官不是没听清,就是没记全,词不达意者甚多。

唯独张廷玉草拟的上谕,摸透了雍正的性格和爱好,特别对他的胃口。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