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未来没有信心?历史会告诉你答案

分享至

普遍感觉到年轻群体中,存在着一股浓浓的焦虑情绪。

有人觉得,现在失业率高,工作不好找,毕业就失业,庞大的失业人群迟早要出大乱子。

有人觉得,现在中国把西方国家得罪了个遍,面对西方国家的集体围堵,中国胜算寥寥。

有人觉得,哪怕不爆发战争,在失去国际市场之后,中国也会陷入经济倒退的死亡循环。

等等等等。总结起来就四个字:中国要完。

猫哥觉得吧,年轻粉丝群体这种忧国忧民的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至于结论,猫哥并不认可。

猫哥虽然年纪不算太大,但也算经历过一些事情,在猫哥看来,现在中国遇到的这些困难,和之前的困境比起来,根本不算个事。

猫哥今天不讲抗战,不讲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只谈谈猫哥记事起,中国闯过的那些大风大浪。

1 迷茫的80年代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80年代是一个岁月静好的年代。

人们淳朴善良,物质欲望不高,没有乱七八糟的媒体和资本,人们都过着清贫但幸福的生活。

但,真的是如此吗?

并不是,因为80年代的生活充满了忧虑和战战兢兢,社会治安更是一塌糊涂。

这一切,都要从80年代的物价改革说起。



中国建国后,长时间实行计划经济,虽然保证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但也有很多弊端。

比如,物价由国家定价,为了老百姓能买得起,这些定价很低,导致企业根本没有多少利润,也就造成了生产积极性不足,导致供需矛盾。

还记得当时买布要布票,买自行车要自行车票么?就是这种供需矛盾的结果。



为了激活市场,那么就必须对商品价格进行改革。

但问题在于,老百姓受不了啊,毕竟大家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你突然价格放开,谁受得了啊!

所以国家采取了一种徐徐渐进的办法,也就是国家定价机制不变,先放开一部分价格,在计划经济市场外再建一个市场,价格由市场决定,然后根据这个市场的运行情况,慢慢改变计划价格,最终实现价格的市场化。

我们做个假设,一包盐,国家定价2毛钱,市场定价1块钱,原来消费2毛钱盐的群体,继续能享受2毛钱的盐,保证基本生活,但想吃更多盐的群体,就要花1块钱买盐了。

这也就是价格双轨制。

这个想法出发点很好,可以使价格从计划向市场过渡,这样,一方面保证社会上基本物资供应量不会有太大变动,另一方面也能刺激厂家增产,增加产品供应,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但问题在于,这个计划低估了人性。

因为2毛钱的国家定价,和1块钱的市场定价,之间存在巨大差额,谁愿意买高价盐?

大家都想买国家定价的低价盐,但国家定价的盐是有限的,卖给谁不卖给谁呢?

于是倒爷诞生了。

倒爷就是利用种种手段,买来国家定价的盐,然后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往外卖,一出一进就能攫取巨大利润。



倒爷为什么能拿到国家定价的物资?

一是靠权,当时很多机关都办有“三产公司”,这些三产单位的领导又本身就是机关的人,所以对通过内部渠道拿到国家定价物资具有先天优势。

这种现象最猖獗的时候,全国有2万多家官方背景的公司,其中很多就是不做经营,专门做物资倒卖的皮包公司,这就是所谓的“官倒”。

到最后,官倒已经不倒实际物资了,开始倒“批文”(允许购买国家定价商品的批文),更省时省力。

所以当时民间传言,一等官倒搞批文,二等官倒搞材料(建筑材料和生产材料),三等官倒搞彩电,四等官倒才弄洗衣机等小家电。

《日本经济新闻》曾经报道,在南京,有一千吨钢材被倒卖了129次,价格上涨了近3倍,参与倒卖的有4个省的83个部门和个人。

在倒卖过程中,钢材还是那堆钢材,甚至一直堆在那里根本就没挪窝。

二是靠钱,对企业来说,国家定价商品就那么多,我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优先选择把低价商品卖给对自己有好处的人。

这时候,厂长就成了香饽饽,有人利用亲戚关系“批条子”去提货,有人直接上门“行贿”,更有甚者直接和厂长分成。

所以当时社会上都在打听,谁有路子能买到国家定价物资?

所以当时社会上也有了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本质上来说,这种倒爷就是在人民群众身上薅羊毛,特别是官倒更是影响极坏。

因为官倒倒的更多的不是消费品,而是生产资料,这就直接导致民企可以借助各种关系买物资生产挣大钱,而国企拿不到低价生产物资,同时还要保证一部分产品低价供应。

这就为90年代的国企大亏损、三角债、拖欠银行贷款、银行呆账死账,以及后来的大批国企职工下岗失业等等埋下了伏笔。

这样一直持续到1988年,双轨制除了让倒爷赚了大钱之外,群众不满意,国有企业也不满意,良性的自由市场更是没建立起来,国家就不得不重新考虑价格双轨制。

再加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受邀访问中国兜售他的自由经济理论,那个时候中国对“国际专家”是很迷信的,最终国家决定取消物价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

但是,物价闯关带来了整个中国的大通胀。

从1988年3月开始,一些地区调整了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涨价的幅度在20%-30%之间。

因为这些商品都是关系到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猪肉、鲜蛋、菜、食糖等等,老百姓面对涨价开始恐慌,生怕未来买不起食物。

于是开始疯狂抢购日常用品与各类食品,这种脱离了实际需求的抢购,又再次推高了物价。

物价上涨,带来了人们对手中的钱的贬值的担忧,为了避免损失,所有人都想快点把钱换成物资。

于是,价格闯关完全失控,一场席卷全国的物价风波开始了。

百货公司、各大小店铺被围堵,人们连班都不上了,不管是食盐还是卫生纸,别管是是手电筒还是电池,反正是有什么就买什么。

有盛夏抢毛衣毛裤的,有一个人抢购五百盒火柴的,有一个人抢购200公斤食盐的。

这个时候商品重量、用不用得上如何已经不在考虑范围内了,反正就是买买买,疯狂程度远超今天的双十一。

还记得1989年春晚上姜昆的相声《着急》吗?

姜昆说“那醋,我打了一洗澡盆;那酱油,两水缸;豆油,十五桶;味精,两抽屉;五香面儿,一大衣柜;黄酱,一被窝!”说的就是那个疯狂的年代。

不过事实上,这些抢购的食品、生活用品,绝大部分都被浪费掉了。

乍一看很好笑,但却藏着那个年代许多人的痛苦。

飞涨的物价让所有人都受不了了,很多人只能想别的办法贴补家用。

公务员下班后蹬三轮,大学老师在学校买馄饨,甚至连后来的歼10总师宋文骢,下班了都要去市场上卖酱鸭子......

当然,这些挣外快的路子还算正常,还有更多的人,选择了“捞偏门”。

八十年代,整个社会秩序与其说是开放,不如说是没有尺度。

那个时候,数千万知青回城后没有工作,只能整日在街上游荡,本来就满肚子怨气,猖獗的官倒和物价的飞涨让这些人生活更加困难。

或是出于报复社会的心理,或是出于挣大钱的心理,于是大批犯罪团伙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抢劫、杀人、强奸、放火、劫机、爆炸等等层出不穷,导致社会治安的急剧败坏。

如果我们看看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些大案,基本上都集中在80年代。

比如,1980年10月,王志刚在北京火车站制造爆炸案炸死10人;

1981年7月,高海平在阳泉电影院制造爆炸案,炸死32人;

1983年2月至9月,王宗坊和王宗玮兄弟流窜多省,打死打伤18人;

1983年6月,于洪杰等10人在红旗沟农场一天之内连杀27人,强奸3人;

1983年-1985年,陕西商洛龙治民夫妇杀害48人......

最夸张的是,连劫机这种恶性案件,在80年代都发生了好几次。

1982年第一次劫机导致客机坠海,26人全部丧生。最后一次因为机长和劫机犯的搏斗,导致3架飞机的连环相撞,最终造成128人死亡,3架客机损毁。

更不要说遍布全国的车匪路霸,跨市交通的大巴车,经常会窜上来一拨手持土枪和砍刀的匪徒,挨个人搜钱包,没人敢反抗。

有的村里,甚至集中抢劫运货的卡车,不但抢货抢车,还要杀人。

所以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什么自驾游,一辆车走在路上,就是一坨肉包子。

在相当长时间里,老百姓晚上根本不敢出门,毫无安全感可言。

你看,80年代虽然被很多人怀念,但绝不是一个岁月静好的年代,和现在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现在你想开个厂,合作意向一发布,都有无数原材料供应厂家直接上门找你对接。

你能想象80年代买点棉花、钢材、设备要求爷爷告奶奶,磕一圈头最后也买不到?

现在双十一的你,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层出不穷的促销手段,往往选择精挑细选,力争每一个优惠券都不错过。

你能想象80年代不管商品过不过期,不管价格贵不贵,都要疯狂往家搬?

现在的你,晚上可以随便出去撸串逛街喝酒,因为你知道遍布街巷的天网摄像头和巡逻的警察能保证你的安全。

你能想象80年代的人动不动就会被闯到家里抢劫?

你现在乘坐高铁、大巴又方便又快捷,甚至行李忘到车上也不用太担心。

你能想象80年代的火车动不动就会闯上来一伙劫匪,连你缝在内裤里的钱都要搜走?

现在一个唐山烧烤店打人案都震惊全国了,但在80年代,这还能算个事?

可是这么混乱的80年代,在现在看来如此无法忍受的80年代,中国不也熬过来了么?

2残酷的90年代

到了90年代,情况和80年代又有不同了。

80年代是物资紧缺,而90年代,则变成了经济过热。

经济过热的主要因素,在于火爆的房地产。

没错,那时候住房改革还没开始,但房地产已经开始发力了,特别是在海南。

苏联解体后,国际风云突变,国家居安思危,想搞新的经济模式尝试,其中最快的就是学香港搞房地产。

当时的海南刚刚设省,也没啥工业,比较适合做新经济的试验地。

可问题是,建设特区需要钱,钱哪来呢?

银行。

那个年代,中国的产业还没有那么发达,也没啥支柱经济活动,银行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南。

以四大银行为首的资金涌入海南房地产市场,结果,一伙有敏锐嗅觉的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具体的玩法是,先拿地,然后把地抵押给银行,拿到钱继续买地,然后拿着设计图纸卖楼花,等土地涨了,就连着土地带设计图纸直接转手给下家。

在最疯狂的时候,海南城市人口100多万,房地产公司就有2万多家,海口市的GDP的83%,三亚市GDP的74%都源于土地交易。

所以当时有句话叫“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

现在的很多房地产大亨比如潘总,就是在海南起家的。



很快,海南的造富神话蔓延到了全国,1993年的时候,中国房地产经营收入达到了1135亿元,个别地方的房价居然飙升到6000元!

这差不多是在2010年在一线城市才应该达到的数字。

但这样结果就是,一块土地在倒手十几次之后,楼还没盖起来。

与此同时,这种投资过热的危害越来越大。

比如,长期资金占用太多,短期债务风险暴露;通货膨胀快速飙升,居民生产、生活成本上升等等。

当然最严重的,是房地产把银行的资金都吸干了,银行只愿意投资这种快速回本的投机产业,影响了国家重点工程投资。

结果,国家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下令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银行不得给予房产公司贷款、提高银行利息紧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

直接导致海南房地产崩盘,一大批资金变成了烂尾楼矗立在海南。

这样一来,银行就更没钱了,当时最需要资金的国企彻底断奶。

实话实说,国企有国企的毛病,比如人员太多人浮于事负担太重,比如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比如私企、外企、进口商品的冲击,比如技术设备落后。

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内部监督机制、职业风险机制缺失,领导贪污腐败,地方政府盲目决策等原因,国企经营陷入困境,急需输血转型。

原本国有企业由财政拨款,1983年改为从银行贷款,但是90年代银行的钱都烂在房地产了,哪还有钱给那些本身就是窟窿的国企?

结果,国企资金链断裂,连发工资的钱就没有了。

为了避免国企全国性的崩盘这种最坏的结局发生,只能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把国企改制为民企。

改制后,职工买断工龄,黯然离开工作多年的单位,这就是90年代最大的痛——大下岗。



如果有技能、关系、门路,下岗后日子过得不一定差。

但问题在于,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职工下岗的时候已经四五十岁了,没学历,没一技之长,年纪大,干体力活也力不从心,这样就很难找到工作。

一个人到中年,突然丧失了经济来源,想象一下会是何等的窘境?

下岗回家后,看着父母重病在床,没钱医治。

小孩没钱交学费,天天被老师批。

自己出去转悠一个月,也找不到一个能挣钱的行当。

于是,那个年代,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历史悲剧,为了生存,任何尊严都已经不复存在。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曾写道:

当时铁西区很多工人家庭全家下岗,生活无着,妻子被迫去洗浴场卖淫。

傍晚时分,丈夫用破自行车驮她至场外,妻子入内,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吸闷烟,午夜下班,再用车默默驮回。

无独有偶,在云南一个工人村,有很多所谓的按摩房、洗头房,由一些下岗毛线女工经营。

以一次10到50元不等的价格出卖着身体。周围的居民们带着嘲讽,给她们取了个名字:“毛线鸡”。

还有的两口子都下岗,大年三十孩子闹着要吃肉,大人一时想不开,用最后的钱买了二两肉,包了一顿毒饺子,一家三口自杀。

为什么至今很多人还不愿意原谅歌手曲婉婷的母亲?

就是因为她在大下岗过程中,侵吞了无数人的救命钱,在悲剧的大时代又人为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悲剧,下岗工人永远不会原谅她。

其他领域也没好多少,因为穷,就不要指望有尊严。

有的20多岁的中国姑娘,为了出国,对六七十岁的外国人投怀送抱,甚至一个回来探亲的年逾古稀的国民党老兵,都能像“选妃”一样选年轻姑娘。

有人往欧洲偷渡,几十人被活活闷死在集装箱里。

还有人想坐船去台湾,但台湾军警把这些人装进闽平渔5540号的船舱里,并用铁钉将船舱钉死,导致25名人员被活活闷死。

还有台湾军舰以“打击偷渡”为由,肆意撞击“闽平渔5202号”渔船,导致渔船断裂,21人溺亡。

惨案发生后,大陆官方要求严惩肇事者,但被台湾方面拒绝。

显然,在台湾人眼睛里,大陆人根本就不算人。

社会内部悲剧丛生的同时,中国的外部也不消停。

很多看了佩洛西访台就受不了的人,也许意识不到90年代我们有多屈辱,中国“四大恨”,有三个都发生在90年代。

首先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

1993年7月7日,我国银河号货轮装载着文具、小五金、机械零件和染料等货物运送到中东地区,但突然被美国截停,理由是涉嫌向伊朗运输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要求强行登船进行检查。



为了营救银河号,中方反复向美方解释,银河号没有任何化学武器的原料,最后连国家领导人亲自保证:“我亲自过问了此事,我肯定船上没有你们指控的化学品。”

但是,美方依旧不为所动,继续蛮横无理地扣押银河号,最终眼看着淡水即将耗尽,中国只能妥协,同意美方登船检查。

但美国翻箱倒柜将银河号查了一个底朝天,根本就没有找到任何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

不过,搞错了的美国人全程没一句道歉,以至于全程参与整个事件的时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沙祖康在十多年后再次回忆起往事时,连着说了十七次窝囊。

第二件是1996年的台海危机。

1996年台海危机,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中国在台海进行军演威慑,但美军为了给台湾撑腰,直接出动两艘航母进入台湾海峡,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威慑。

在美军的优势兵力之下,我军基本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装备存在代差,当时最先进的苏27只有20多架,还不够一艘美国航母舰载机的三分之一,哪怕解放军拼尽全力,也只能被毫无悬念的单方面碾压。

所以虽然当时中国提出要“千军万马渡海峡”,但最终还是因为担心巨大伤亡还无法达到战略目的而作罢,导致台海问题遗毒至今。

第三件是1999年的炸馆事件。

1999年5月8日,北约向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悍然投下了五枚导弹,造成3名记者当场牺牲,并导致20多人受伤,我大使馆也在袭击中毁坏。

这件事的伤亡虽然不大,但对大使馆的攻击,却是一种赤裸裸的打脸,把中国的尊严按到地板上践踏。

对此美国方面辩称是“不小心的误炸”,对于人员伤亡表示“遗憾。”

更令人气愤的是美国方面还专门强调“军事行动都是存在风险的”,将“失误”的原因归结为“地图太久。”

消息传来,让中国人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整个国内的舆论可以说是群情激愤,但当时的中国政府,仍然保持了克制。

在那段难熬的岁月里,中国尊严尽丧,然而面对敌人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却又只能选择隐忍。

抗议,谴责;抗议,谴责。

用一个外交官的话来说就是,咬碎了牙,也要往肚子里咽!

你看,90年代虽然经济有了起色,但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仍然面临着危机,其严重程度,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现在的失业率虽然有所升高,但与此同时社会保障能力不再是90年代大下岗时期那么能比了。

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价格临时补贴等常规保失业人员生活待遇,还要将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至最低工资标准的90%。

除此之外,蓬勃发展的平台经济衍生出来的滴滴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工作岗位,为社会就业实现了兜底。



所以现在失业后生活困难的事情的确有,但在失业保障和兜底职业的体系下,90年代那种绝望的悲剧还有没有?

至于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层面,同样今非昔比。

中国女孩为了出国嫁老外的事情越来越少,相反有很多外国姑娘开始青睐中国男人。

曾经高人一等的台湾人,在大陆人眼中成了“落后”的“井底之蛙”。

同时,从2010年开始,中国开启了造舰狂潮,短短时间内,下水了美国海军吨位一半的军舰,而且不乏世界领先的舰只。

空军的歼15、歼16、歼20等主力机型对抗美军F15、F16、F22、F35等机型已经不落下风。

当前,中美军力已经不存在代差,美国来“自由航行”,那中国就找一艘吨位更大的军舰去“横切”你的航线,反而让美国吓得不行,跑出来指责中国空军“不专业”了。

如今再有台海危机,大陆能直接把演习区域划到台湾港口的边上,让台湾人从岸上就能看到大陆军舰的英姿。

以往骄横无比的台湾军队,如今像一个怨妇一样整天只会哭诉了。

你看,如此绝望和屈辱的90年代,中国不也熬过来了么?

3忍辱负重的零零年代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中国连大使馆都被炸了,也不进行军事报复?

因为,中国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WTO。

90年代为什么大家普遍比较穷?因为拉动经济三驾马车没一个能行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