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当前的经济与未来的趋势

分享至

最近一两年,大家都普遍感觉日子不好过,感觉经济形势很困难,从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确实也是如此。

比如2023年我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大部分都是处于衰退区间,比如我们物价指数CPI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明显处于通缩区间。

经济形势不好,大家自然就想到要找原因,然后就有人跳出来拼命带节奏。

这段时间在很多微信群里,看到大量缅怀小平同志的文章。这些文章话里话外都是在隐射内涵,什么要解放思想,什么要实事求是,什么要韬光养晦,什么要不折腾等等。

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果小平同志还那啥,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形势就会好得多等等。

但事实真相真是如此吗?

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1过去经济发展的根因

过去四十年我们享受了一段非常难得的高速发展阶段,整整40年,平均增长速度差不多是9%左右,非常了不起。

但是过去40年我们的高速增长从根本上就是吃到了三个红利:

一个是城市化红利。

近8亿农民进城,这就是非常大的城市化红利。



农民在农村,以我们人均耕地不到2亩的现状,种植加养殖,每年创造的财富不过区区几千元。

但是农民进城,不管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就业,就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工资,对应创造的财富就是几十万以上。

这里城市化带来的财富增量效应是几十上百倍的,8亿农民进城,就能产生数百万亿的财富增量。

一个是加入世贸的红利。

加入世贸,外部需求打开,这不但极大刺激了我们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我们制造业的不断升级。

一个就是杠杆的红利。

农民进城就要买房,城市市民改善需求也要买房,两者叠加就汇聚成巨大的买房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是自带杠杆属性的,30%的首付款就能撬动70%的按揭,相当于老百姓购买力被放大3倍。

这种放大的购买力通过房地产这个管道传导到关联的一百多个行业,带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



除了房地产贷款,过去四十年我们商业银行还发放了大量汽车贷款、消费贷款(包括信用卡)。

在这些杠杆放大效应影响下,我们消费市场一片繁荣。

以上就是过去四十年我们经济一直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也是过去四十年,特别是2000年之后,大家感觉赚钱贴别容易的根本原因。

比如买一块地皮,把售房部建起来,然后消费者就蜂拥而入;

其中有附近的居民,更多的还是区县的居民,他们挥舞着钞票,不管是3房2房还是1房都一抢而空。

不能搞房地产的就搞配套。

随便新建小区租几层商业挂一个幼儿园的牌子,然后就有家长排着队为小孩报名。

第一轮招完生,第二年又有更多孩子报名,小区里还有一茬茬婴儿出生,将幼儿园填得满满的,生生不息。

感觉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印钞机,源源不断的财富就这么无穷无尽吐出来。



不搞幼儿园就在小区租个门面搞五金搞建材,新房大量的装修需求,让小区这些五金建材店也赚得盆满钵满。

不搞五金建材就搞餐饮,或者包子馒头油条豆浆,或者快餐面条,或者炒菜汤锅,同样也是生意兴隆。

除了这些线下的传统生意之外,2000之后线上的生意同样好做。

2000之后的淘宝天猫,2014年之后的微商都是线上的风口,只要去干就没有不发财的。

为啥过去线下线上都能一片繁荣?

说白一点就是城市人口在急剧膨胀,经济在增长,老百姓收入在增加,叠加杠杆放大效应,市场需求感觉就是无穷无尽的。

2当前经济现状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能永远持续吗?

不能!

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出现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城市化。

2023年,我国城市户籍化率已经超过65%,加上流动人口实际城市化率超过75%。

农村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城市化率已经到顶,城市人口除了少数地方已经不再膨胀。

城市化红利没有了。

海外市场中国已经是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国,海外市场也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

虽然我们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来深耕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即使发展中国家市场起来,也不过能填补欧美国家与中国经济脱钩的缺口而已。

海外市场是没有多大的增长潜力的,这就意味着加入世贸的红利也没有了。

我们再来看看房地产。

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6平,在发达国家中也能排到第10,自有房率超过90%。

全世界数一数二,房地产发展已经非常超前,房地产需求也已经到顶。

人口老年龄,居民负债率超过62%,地方政府负债更高。

简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是居民还是地方政府杠杆是加不动了。

这就意味着杠杆红利也没有了。

简而言之一句话,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就是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城市化红利、外贸红利、杠杆红利全部消失。

如果我们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台汽车,驱动这台汽车过去高速行驶的动能已经在逐渐熄火。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状。

想舒舒服服还能躺在过去的经济模式里享受高速发展的红利是不可能的。

这是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当领导都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怎么办?

就只能去推动经济转型,用新动能替代驱动过去经济增长的旧动能。

但是一个人口14亿,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20万亿的超大型经济体要转型,要找到新动能,谈何容易!

3如何实现经济转型?

从历史规律来看,所有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高速发展期结束之后,在人口老龄化以及杠杆加不动之后,都有一个经济降速,或者资产泡沫破裂引发经济危机。

比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本质就是强行给底层人群上杠杆),或者资产泡沫破裂叠加经济停滞—比如90年代的日本。

我们呢?

还好,只是经济降速,房地产国家托着,资产泡沫还没有破裂。

但是,我们也要有心理准备,这个转型期也就是经济降速期肯定会很漫长。

不要期望2-3年中国经济就能回到一个非常健康的高速增长状态。

当然,如同很多人宣扬的中国会如同日本一样也要失去20年,我也觉得不大可能。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日本政治不独立,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很低。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产业升级就触动了老美的利益,结果老美一巴掌打过去,日本也只能低头服软——

签订广场协议,推动日元升值削弱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接着就是日本芯片产业被肢解,汽车产业被压制。

产业升级停滞不前,日本才有了失去30年。



中国不但政治独立自主,而且还真能与老美掰手腕。

2018年美国同样是提出不准中国产业升级(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结果中国针尖对麦芒。

一方面硬怼老美的贸易战,另一方面反而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5年时间成效显著。

一个是现在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就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历史机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国是没有这个机遇的)。

前面我说过,我们现在必须实现经济转型,用新动能替代旧动能。

那么转型怎么转?

在人口红利没有,杠杆红利没有的情况下,转型的大方向就只能是想办法提高人均劳动效率。

提高人均劳动效率有两个路径。

一个是产业升级,把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抢过来;

一个就是利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给传统行业赋能,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让传统行业劳动效率大幅度提升。

这两条路我们都在努力,一个都不放弃。

我们搞芯片,搞造船,搞汽车,搞大飞机就是走产业升级的路子。

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专精特新战略,培育与发展上万家不同领域细分赛道的隐形龙头。

这同样是产业升级的路子。

我们提高质量发展,提新质生产力,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什么时候这两条路都跑通了——

以中国巨大的人口体量,跑通一条路子都不行——

那么中国经济就算是重新回到健康良性的增长轨道。

这个周期比较漫长,可能要5-8年时间。

把这个逻辑搞清楚了,国家的思路或者说宏观调控的思路就能一目了然。

站在国家的立场,对于经济转型期宏观调控的思路其实是很清晰的。

一个是对传统经济要托住。

不能让经济失速,不能让失业率太高,不能让房地产资产泡沫破裂。

所以一旦出现经济可能失速,房地产继续下行等迹象,管理层都会出手托一托,但也仅限于托一托而已。

为什么?

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转型,如果在旧有的传统经济投入太多的资源(特别是房地产领域占用太多的资源),这对于转型的大方向是不利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