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都有哪些官职,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春秋时期,随着权力不断下移,

再加上不同的诸侯国也有各自的职官体系,使得这一时期的职官变得有些纷乱复杂。

不过,中原的诸侯国基本上还是承袭西周设置而有所取舍

至于南方的楚国,尽管官名多与中原各国不同,

但所掌管的事务还是大体一致的。

西陲的秦国,东南方的吴、越两国,大体上与中原诸侯国相同。

今天,我们就梳理一下春秋时期的职官都有哪些,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大体上,分为三类:行政官、宫廷官、地方官。


行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


春秋时期的行政官,主要分为四个部门:司徒、司马、司空、司寇。

,就是“掌管”的意思,

这“四司”在西周时期还不大显眼,到了春秋时期才被重视起来,

最初的“四司”官吏,也是由宫廷大臣转变的——这意味着这些官员不再只为周天子一人服务,而是为整个国家服务。

我们先说说司徒

司徒在西周时期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但到了春秋时期主要是管理民政

也就是围绕着百姓,“徒”就是徒役(劳役、军役),不过也包括人口问题

公元前548年,郑国打败了陈国,

陈哀公穿上丧服,抱着土地神的神主,并让他手下的男男女女分开排列、捆绑着站好,

郑国大臣子展拿着绳子进见、叩头、捧着酒杯向陈哀公献礼,

然后进去清点俘虏的人数再出去,

接着,郑国人向陈国的土地神祝告消灾去邪,

之后有这么一句记载:司徒致民,司马致节,司空致地,乃还。

这里的“司徒”就是管百姓人口,所以“致民”——归还百姓,司马归还兵符,司空归还土地。

司徒下辖的官职78人,有各级行政长官,也有各种经济部门长官,

其职责有多重要?

比如鲁国的司徒一官长期由三卿中的季孙氏(总领大政担任,

战国时期商鞅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对秦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而秦末刘邦攻入咸阳,诸将忙着抢钱财,唯有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再说说司马

古代的兵车都用马来牵引,所以掌管军队的职官被称为“司马”

有人说,秦国的先祖非子给周孝王养马,怎么就得到了一块封地了?

实际上,周王室为了抵御戎人的侵扰,大肆繁殖马匹,

当时养马的人既要懂得饲养,

又要懂得训练、繁殖,以及疾病防治等等,相当于如今的“高科技人才”了,

不过,春秋时期的“司马”,还负责军赋的征收

楚国苏掩为司马,令尹子木让他整治军赋、规划军备,

苏掩遂开始清查全国九种不同的田地,然后实行“量入修赋”,根据收入定出缴纳军赋的数额,

史称苏掩庀赋

然后,我们说说司空。


司空,“空”的字形就是“房屋”、“工”,即掌管土木工程和百工的官职,

不过,这一官职在《周礼》一书亡佚,是汉人依托《考工记》补上的。

“司空”在西周金文中叫“司工”,宋国改“司空”为“司城”——为避宋武公的名讳“司空”而改。

最后说说司寇和司士。

在西周时期,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天子五官,其中司士、司寇职责有些类似,

司士是管官员的,也就是负责纠察官员的;

司寇是管“寇”的,就是管犯人的,掌理刑法狱讼案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司士、司寇这两个职责就有些混乱了,

司寇负责管理社会治安,

可司寇在当时还有不同的名称,晋国称为士、理、大士,

周王室称为尉氏,

楚国称为司败等。

而司士,在晋国则被称为车右的属官,训练勇士之士,也有人认为是司马的属官。

在这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四大职位之上,还有一个上级总领大政,

有的诸侯国称为“相”,有的诸侯国称“执政”,有的诸侯国称“当国”,

楚国则取用了商代的官名,称“令尹”,

宋国是由右师或司城担任此职,

周王室初由卿士担任,后由太宰——不过西周时期太宰地位高,但到了春秋时期,太宰已经没有实权,甚至已经无法再统领四司了,

晋国是由中军“元帅”担任的,当时晋国设置三军,中军元帅级别最高,各军皆有司马、司空这类官职,所以司马、司空的地位比其他诸侯国低。


宫廷官:三公、宗伯、卜、史官、乐官、府人、仆大夫


所谓宫廷官,其实就是专为国君私人服务的。

主要有以下这些官吏:

负责教育太子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在太子继位前叫师、傅、保,即位后加了“太”字);

三公在西周时期地位很高,比如周公,大概就是清朝时期摄政王的角色,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负责太子起居的太保已经不见,而太师、太傅就是个“空名衔”,没什么实权,


宗伯——主管周王或诸侯国国君宗族事务的。

在注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西周,宗伯地位很高,可到了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

大宗小宗之间混乱不断,谁也不愿意多个人管闲事,所以除了注重周礼的鲁国还有这个职官名,其他诸侯国早就废弃了,

而是单纯地将宗伯职责中的“祭祀”列了出来,设立了“宗人”这一职官,也叫“祝宗”,专门负责祭祀祷告的,地位不高。

——就是占卜官员,有时称“卜人”,楚国则称为“卜尹”。

这一官职也有小分类,有专门搜集龟壳的,有专门在龟骨上钻孔的,还有专门在上面刻字的,亦有记录卜辞的“卜史”,整个一“占卜流水线”。

史官——春秋时期的史官,就是国君的小跟班,走哪跟哪记录言行,

而且与后来的朝代有些不同的是,这个时期的史官还起到监督国君言行,刚正不阿,国君做错事也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不会为他们遮掩,

像周定王接待晋国使臣后,为了讨好用了不合礼制的礼仪,

事后,周定王也觉得这事有些不妥,慌忙派人找史官,不要记录下来,史官不理会。

还有齐国的权臣崔杼杀死了齐庄公,被大史(左史)记录:崔杼弑其君。

崔杼害怕留下杀君的恶名,就将史官杀死,

史官的两个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事,一字不改地记下“崔杼弑其君”的事实,

崔杼又杀掉了他这两个弟弟,

又一个弟弟继续接替前三个哥哥的职事,照样一字没改.......崔杼只得让他写下,没有再杀。

所以,当时的史官秉笔直书,国君臣子们都怕留下恶名,不由地收敛着自己的行为。

史官在西周时有大史和内史之分,但从《左传》一书来看,“内史”只见于周王室,“左史”见于楚国,官名有些不同。

乐官——演奏乐器,多为盲人,古人认为盲人能更好地与“上天”沟通,

这也是个很古老的官职了,祭祀、朝会、宴飨都离不开音乐演奏,尤其在鬼神观念很重的商代,乐师的地位相当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