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首次北伐:决策果断、保障有力,却为何要让岳飞领衔?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建炎朝廷是最没骨气的朝廷,其全部生存之道就是求和。只要女真答应议和,那什么卑躬屈膝的条件,她都毫不在乎。



但最没骨气的建炎朝廷却是整个南宋的武力巅峰。

一个佐证是北伐。相比南宋其他北伐,建炎朝廷在绍兴年间的北伐,不仅威力十足、火力全开,而且非常接近成功。以后的南宋北伐,不要说威力和结果,就是组织能力都从没达到过建炎朝廷的水准。

一个佐证是金军。大金朝开局即巅峰,然后越来越不行,后来干脆直接跳水。但在南宋建炎绍兴年间,金军战斗力仍在巅峰区间。但恰是在这个巅峰区间,金军被宋军揍得最惨。



建炎朝廷的宋军堪称南宋武力天花板。以前从没这么强,以后都比绍兴弱。而朝廷怂、军队强,这种奇怪局面,完全拜女真大金所赐。

南宋千方百计想求和,金朝矢志不渝捉赵构。于是,金军一次两次三次地死缠烂打,必置南宋于死地而后快。

南宋朝廷和南宋宋军,开始都是拼尽全力各种跑;实在跑不动,那就勉为其难地搞防御、打阻击。

结果肯定打不过。

正规军打不过,那就义军、匪军、流民军全派上去打。其实也不用派。宋金战争打得太残酷,江淮地区到处都是自组织的流民武装。长江以南,他们过不去;淮河以北,他们不想去,就只能留在江淮拼死刀。



所以,南宋才能搞出四批近三十名镇抚使。

一个镇抚使,就是一拨“梁山军”。这伙人素质很差、装备更差,战斗力远不及南宋官军。但匪气十足,斗争精神特别强,个个都是李云龙的独立团,而且还越打越强。

镇抚使是南宋收编的流民武装。除此之外,还有太多没被收编的流民武装,比如洞庭湖的杨么。凭借地理优势,这家伙的战斗力甚至超过南宋正规军。

当时的江淮地区就是一个人间炼狱,要么自己被屠戮,要么自己屠戮别人。宋军、金军、匪军,以及各色武装,杀成一团、乱成一团。

镇抚使的军队,以及各类流民武装,不讲规矩、不讲政治,还特别没有大局观,从来不会配合建炎朝廷的求和大局。

绍兴二年年底,正当赵构跪地求和而求和不得的时候,自家的两个镇抚使竟突然发动北伐。

一个是权河南镇抚使翟琮,带着一众“好汉”直冲潼关,又杀到西京洛阳,还抓了伪齐西京留守孟邦雄。

一个是襄阳镇抚使李横,趁伪齐一个没留神,攻破颍顺军,逼降伪齐知军事、拱卫大夫、明州观察使兰和。

这两个镇抚使越打越疯,竟然扫荡河南。到绍兴三年的时候,甚至攻到开封外围,大有解放故都的架势。



这次北伐可谓空前绝后。包括岳飞在内,南宋的所有北伐都没能打到这么远。

镇抚使的军队这么强,那南宋的正规军作何感想?

他们直接收编镇抚使的军队。

先把“宋江”弄死、弄废或养废,再去收编“宋江”手下的“好汉”。之后,镇抚使的军队就成了自己的军队、朝廷的军队。南宋中兴四将,他们的军队几乎全是这么壮大起来的。

重文轻武是两宋的最高政治原则。为啥这时候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这不是对抗最高政治原则吗?因为中兴四将的军队,大部分不是朝廷给的,而是自己搞的。

绍兴四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建炎朝廷实在没法继续苟下去了。

求和使团派了一拨又一拨,求和书信发了一封又一封,但结果呢?金军还在持之以恒地猛揍自己,这就是亡我之心不死。同时,女真人还搞出一个伪齐王朝,不仅自己亲自动手打,而且还豢养小弟动手打。



建炎朝廷就是再怂再苟,也得露一下獠牙。打一杖,让金军知道厉害,然后才能坐在谈判桌上。

于是,南宋第一次北伐正式启动。

第一次的象征意义很强,说明建炎朝廷终于开始雄起。但最重要的,是政治意义。在被动挨打局面下,南宋竟能组织起一场战略反击,足以说明建炎朝廷的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已经今非昔比,甚至已在北宋之上。

所以,说军事之前,必须先说政治。政治决定军事,绝不是空空议论,而是实实在在。

首先,政治决定共识,具体说就是打或不打。面对女真这个对手,两宋的一贯调性是犹豫。打还是不打,永远是个问题。但此次北伐,南宋非常果决。皇帝、宰相、朝廷百官,以及领衔担当的岳飞,全都主张打。在两宋之交,这绝对是大宋庙堂的一番奇景。这就是共识。在这个关键局部,大宋王朝不会变来变去,而是肯定要打。

其次,政治决定目标,具体说就是打的目的。目标是收复襄阳六镇。岳飞只能打到这儿,替南宋露出獠牙就行。不能继续往北打,建炎朝廷不想与金军全面开战。所以,此次北伐的最高目的是求和,求和之外、绝不贪求。“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必加尔罚”。襄阳六郡,是李横丢掉的地盘。此次北伐,仅是收复这块失地。



第三,政治决定资源,具体说就是凭啥去打。建炎朝廷下了血本,军饷六十万贯、军粮六万石,同时鄂、岳等地监守帅司,也要拿出真金白银供应岳飞大军后勤。相比南宋三千多万的财政收入,六十万贯不算多。但就在绍兴四年,南宋财政赤字高达五十余万贯。这相当于赵构当了裤子支持此次北伐。而且,这仅是朝廷给岳飞的钱,不包括地方,当然也不包括直接划给岳飞的军队。

第四,政治决定战略,具体说就是怎么去打。两年前的李横、翟琮北伐,打得那么好,为啥还是败了?宋军不仅退了回来,而且恰恰丢了此次北伐要收复的荆襄之地。战略不支持。朝廷主力在江南、吴玠主力在汉中,南宋即便想支援也没法支援。但这次不一样。为配合岳飞北伐,韩世忠屯兵泗上、刘光世出兵陈蔡,当时的两大顶流将军都给岳飞打辅助。甚至,四川的吴玠所部也要发动攻势,牵制伪齐。没有政治上的支持,这么大的战略布局不可能实现。

但问题是:为什么派岳飞领衔北伐?

还要回到岳飞的职官信息:

公元1132年,绍兴二年,剿灭曹成之后,岳飞拜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中卫大夫,武官第九阶,从五品;武安军承宣使,正四品,有官名有待遇。这个组合相当于副局级官员、享受副部级待遇。



公元1133年,绍兴三年,岳飞又去剿匪,整个夏天都在剿匪。当时的南宋头号猛将一直就是这种状态,要么在剿匪,要么在剿匪的路上。

剿匪获胜后,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神武副军都统制岳飞落阶官,拜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这里尤其需要关注“落阶官”,说全了是“落武官阶”,再全一点儿是“凡未落阶官者为遥郡,除落阶官者为正任”。

也就是说岳飞不再走武官升迁这条路,而要改走文官升迁这条路。走得好好的,为啥要改?这不就是军队干部要“转业”吗?继续走武官升迁这条路不好吗?

继续走武官这条路,只能走到正五品,即武官第二阶通侍大夫。正五品的通侍大夫,再往上是武官第一阶太尉,正二品。从通侍大夫到太尉,全是空白。然后,你武官还怎么升?大宋组织部门还要升你,大宋朝廷还要用你,那怎么办?只能先“转业”,也就是落掉武职,改为文官。



这时候,新任的这个镇南军承宣使,就不是享受副部级待遇,而就是副部级,级别待遇全有。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以及之前神武副军都统制,是具体的“差遣”,简单说就是岳飞领导皇帝的神武副军,后来改成神武后军,驻防并保卫南宋的江南西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