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处有不有,居无不无!故能“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分享至

接着上一篇文章继续聊《六祖坛经》“护法品·第九”后面的内容。

六祖慧能说:「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先来聊聊「住烦恼而不乱」,也就是遇事而心不乱,遇事心不动,即我们前面讲的“动中定”。

关于烦恼与菩提,上一篇文章已经讲的非常详细了,这里不再展开讲了。

只要知道,烦恼本来没有,只是因为我们遇事而着相了,遇事生出了妄念,从而有了烦恼。

所以,只要我们遇事不着相,不动心,就没有烦恼了,这就是「住烦恼而不乱」。



我们再借用儒家的智慧,更容易理解一些。《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就是“未发”,既然“未发”就不会有妄念和烦恼,此时是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即“无善无恶”。

‘和’就是“已发”,虽然已发,但有“未发之中”节之,所以是循理而发。按照佛家的话说,就是虽然已发,但没有着相。

我们在遇事时,真如自性必定会随感而应,从而发出一个念头,这就是“已发”,但这是六祖说的“真如自性起念”,也就是有“未发之中”节之,即“发而中节之‘和’”。

所以,真如自性所发的念头,是正念,是净念,是循理而发,那么必然不会动心,心就不会乱,这就是「住烦恼而不乱」,也就是住“喜怒哀乐”而不乱。

但凡夫会着相,会在真如自性发出的净念上,生出与之对立的第二个念头,这个就是妄念,就是着相了,是心动了,心乱了。



比如,当你看见一位老人过马路,来来往往的车很多,当你遇到此事时,本心自性自然随感而应,发出了一个去扶她过马路的念头。

这个就是“真如自性起念”,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真空生妙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