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家说的“般若”?般若智慧人人都有,如何证得?

分享至

前面六祖慧能讲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摩诃”,接着来聊聊什么是“般若”?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这是前面讲的“摩诃”,也就是‘大’,也就是‘空’,世人妙性本空,所以这是性体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这就是性用。前面是真空,这里是妙用,即“真空生妙有”,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佛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

一切即一」,就是“无不归还此法界”;「一即一切」,就“是无不从此法界流”。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就是不在心上着境,也就是“不住色生心”,不在“真空生妙有”的‘有’上,着相而生妄心。

一旦着相而生妄心,就会遮蔽佛性,就会有阻碍、停滞,也就不自由了。

常举的例子就是见花知花,这是“真空生妙有”,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如果在花上着相了,心里开始想着花的美,贪恋花的香味。

于是就住了花的相,当再看到山时,心里却还想着花,此时佛性就被隔断了,见山不知山了,就不自由了,心体有停滞了,这几是「去来自由,心体无滞」。



所以「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其实这就是「般若」。

因为「应用便知一切」,就显得非常的有智慧,所以「般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智慧”,所以常说「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所以“般若智慧”就是见性,因为只有明心见性,才能有此智慧

「般若智慧」不是世俗的聪明辩智,这种世俗的智慧反倒会障碍般若智慧

人人皆有佛性,故人人皆有「般若智慧」,也就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

而世俗的聪明辩智,是“学而知之者,次也”,已经落在了第二义。

所以孔子问道于老子时,老子说:掊击尔智。”这正是告诉孔子,要舍弃世智辩聪,才可以入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