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仇恨”,因为反犹而引发的一桩冤案

分享至

历史总是充满了“蝴蝶效应”。

一个小人物的某一个举动,往往可能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

19世纪末,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就是这种小事件影响了历史走向的典型。



电影《我控诉》剧照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落败。

战后,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

合约内容包括:法国要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同时法国还要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赔款,折合白银约13亿两。

这还没完,法国在赔款支付完毕之前,德军留驻法国,军费由法国承担。

妥妥地伤害极大,侮辱性极强。

普法战争之前,法国一直压着德意志民族,压制了400年。

现在风水轮流转,法国人接受不了这样的屈辱现状,因此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很多法国高层却甘于现状,无心洗掉耻辱。

这些高层不思报仇,依旧贪污腐败,纸醉金迷,爆出了许多丑闻。



彼时的法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传媒业已经很发达了。各种日报与周刊小报的每日印刷量,超过100万份。

所以高层的那点龌龊事,自然就瞒不过媒体人的眼睛。

而民众受媒体影响,对现状和法国高层自然也是相当失望。

高层的老爷们一看,糟了糟了,我怎么成靶子了?必须要找人背锅,转移火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法军内部爆出了“德雷福斯事件”。

1859年,德雷福斯出生于阿尔萨斯的一户犹太商人家庭。

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被并入德国。德雷福斯的父母不愿意加入德国国籍,便带着德雷福斯和家里的部分人,移居到了巴黎。

1878年,德雷福斯考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毕业后,他先在炮兵部队服役,后晋升上尉,被召入总参谋部,是当时法国总参谋部中少有的犹太裔军官。



1894年,法国情报部门安插在德国驻巴黎使馆的一名女“清洁工”在打扫卫生时,发现有人把法军炮兵的绝密信息泄露给了德国。

在飞机和导弹尚未出现的年代,火炮是陆军远程打击的核心利器,号称"战争之神”。

若是让德国掌握了法国炮兵的绝密信息,这还得了?

很快,法军展开了自查,并锁定了德雷福斯。

为什么偏偏是德雷福斯呢?

首先,德雷福斯有亲戚还住在阿尔萨斯,现在阿尔萨斯是德国领土。也就是说,德雷福斯在德国有亲戚。

第二,犹太人没有祖国的概念。因风顺势,龙胜帮龙,虎胜帮虎,这是当时大多数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普遍观感。

既然犹太人靠不住,德雷福斯又是总参谋部中少有的在炮兵部队待过的犹太人。

并且他在德国还有亲戚。

无论怎么看,这小子都像是“打入法兰西内部的奸细”,就他了。

于是,德雷福斯被叫到总参谋长办公室听写了几个词后,就被直接逮捕了。



德雷福斯被捕后,法国的反犹报纸开始煽风点火。

比如天主教会主办的《十字架》刊物就评论称:像德雷福斯这类犹太人,或许只不过是一些为犹太金融家效力的次要间谍,他们是犹太人巨大阴谋的推动者,这个民族决心毁灭法兰西民族。

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法国人原本就排斥犹太人。

现在被媒体这么一煽动,德雷福斯事件很快就成了铁案。

一个叫亨利的军官出庭作伪证,法国军事法庭随即以德雷福斯犯有叛国罪,开除其军籍,并判处终身流放到法属圭亚那的魔鬼岛。



电影中的魔鬼岛

在流放之前,为了平息民愤,法国军方还特意安排了一个仪式,当众把德雷福斯的上尉肩章撕下,折断他的佩剑,以示对他的人格侮辱。



但很快,法国新任情报处长皮卡尔在调查中发现,这个案子好像办错了。

总参的那个内鬼,似乎不是德雷福斯,而是另有其人。

因为德雷福斯的笔迹与德国大使馆流出那封泄密信对不上,而真正的泄密人,其实是总参谋部的埃斯特拉齐上校。

为此,皮卡尔要求总参谋部重新审这个案子。

可是上司却说,如果重审,只会让军方颜面扫地,便果断拒绝了。

皮卡尔其实也不待见犹太人。他曾经毫不掩饰地称德雷福斯是个“肮脏的犹太人”

但皮卡尔认为查内奸这种事,应该实事求是。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因为个人情绪,让老实人背锅,让真正的奸细逍遥法外,这对法国的利益也是一种损害。



皮卡尔揪着德雷福斯事件不放,这让高层很不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