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强渡乌江的功臣,不满职务脱离红军,毛主席说情,给他条活路

分享至

1940年二月,一支20多人的小队,在两个人的带领下,悄悄离开了晋察冀军区的红军大部队。

这些人不但自己擅自离队,还将枪械一同带走,一路取道向河北省徐水县而去。

队伍中的两个领头人,其中一个不过20多岁的年纪,长相周正、意气风发,正策划着去徐水县的扩大部队干出些大事来。



另一个则一脸郁愤,心怀不满。

据说当时正在开会的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听闻此事后立即下令,要求当地的侦查团全力封锁,搜查这支小队,以防止他们投奔敌军。

这支小队是否遭到了严格的封锁搜查已不得而知,但这些天的逃亡生涯想必并不愉快。因为短短七天之后,这20多人就辗转回归大部队的怀抱。



要知道,军队的干部带领军人出逃,是原则性问题。更何况他们出逃的时候还携带了枪械。这样的行为在军队中等同背叛,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但在众人回归部队认错后,其中一个领头人杨上堃却被组织从宽处理,只给了他行政撤职、开除党籍的处罚。并且在受罚几个月后,就又将他派到抗大中学习深造。

据传说,这其中还有毛主席为他求情。



这位杨上堃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犯下这样大的错误?又为什么能够被组织从宽处理?

少年英雄

1914年的一个平凡的春日里,杨上堃降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贫困的家庭中。

对于中国贫苦的农民来说,20世纪初显然并不是一个好时代。腐朽的军阀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保持自身统治尚且自顾不暇,更不会空出手来管理农民的生活。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的军阀地主也对普通百姓横征暴敛。



杨上堃出生的时候,家里还有八个哥哥姐姐,贫苦的家庭负担一个孩子尚且困难,更何况足足八个。还好他的父亲勤劳肯干,尽管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耕种所得还要被地主剥削,但父亲还是靠着勤劳的双手,勉强拉扯大了八个孩子。

杨上堃小时候家里条件还尚能支撑,在父亲的殷切期盼下,他甚至还读了几年小学。可惜,在他九岁的时候,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病倒了。疾病是穷人的催命符,杨上堃的父亲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父亲的离去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杨上堃的学自然是上不成了,他开始给地主当牧童,哥哥姐姐们也各自落难,家里男丁还未成年就要给地主打工,女孩们更是去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



这种看着至亲离世、家庭破碎,家中的亲人一个个落入不幸命运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了杨上堃的心底,他意识到,这些地主军阀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平民的脊背上,将他们逼到生活难以为继。

但一开始的时候,他只能感受到这种痛苦,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直到1929年四月,他第一次接触到毛主席与朱德带领的红四军,第一次认识到共产主义,红军的革命理念深深的震撼了杨上堃。



红四军在兴国县城期间,杨上堃常常与红军一起活动,无论是贴标语、送信,还是打土豪、分田地,他都乐于参与。

1930年十月,年仅16岁的杨上堃就参加了兴国赤卫大队,次年正式加入红军。此时的他还只有17岁,已经参加过多场战斗,在团部担任通讯员兼青年干事。

有这样的成绩,可以称得上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了,但他真正堪称传奇的事迹还在后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