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共和谈若成功,国民政府最高领导,将在新中国出任何职?

分享至

三大战役结束后,随着国民党精锐全军覆灭,特别是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惨重,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达到了358万人,而国民党的军队,则下降到204万。

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军队派系林立,桂系、川系、晋系以及察缓系等军阀,他们的部队,就连国民党总裁蒋介石都不可能调动。

再加上国民党的很多军队,都是通过强拉壮丁的方式,军队战斗力之差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支持蒋介石的美国人,产生了另找代理人的想法。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向白宫报告时,更是提出蒋介石“退休”的建议,推荐李宗仁任国民政府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深谙权谋之道的蒋介石,选择了“以退为进”,对外宣布“因故不能视事”,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他一度踌躇满志,欲通过国共两党和谈,来挽救国民政府的败局。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为了早日结束内战,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展示出了最大的诚意,做出了大的让步,但1949年国共谈判最终还是以破裂而告终。

那么,为何国共双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谈判还是无法达成共识?

如果当年的谈判成功的话,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李宗仁,新中国会给他安排什么样的职务呢?

这一切,要从李宗仁如何当上中华国民代总统说起……

费尽心机上位,实则只是提线木偶

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李宗仁,与“血战台儿庄”有着莫大的关系。

史书上对于台儿庄大捷,可谓是大书特书,标准说法是: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上的首次大胜。



如果对当时的战局稍有了解,就知道李宗仁这场胜利的来之不易。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李宗仁率领装备不齐的“杂牌军”,结果不负众望,“吊打”日本精锐的机械化师团。

因此毛主席在评价李宗仁的时候特别客气:“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

周恩来总理在谈到李宗仁时,认为他有两大功,首功就是台儿庄,其次就是晚年回归祖国。

凭借台儿庄战役,李宗仁足以位列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之列,但这并不是说,李宗仁的军事造诣就有多深。

他身上的标签,更多时候烙着的是“桂系”首领。当然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不仅担任第7军军长,而且曾任左翼军总指挥,为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好景不长,他先是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因利益争夺,与阎锡山、冯玉祥联手,对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

就这样,原本的“结拜兄弟”,发展到战场上兵戎相见。后来虽然两人长期在一起共事,但事实上一直是面和心不和。



特别是蒋介石以“校长”自居,把“黄浦系”抓在手上,各种武器装备都优先嫡系部队,对其它派系则是排挤打压,引起了李宗仁等国民党内军阀的诸多不满。

国共内战开打,蒋介石的五大王牌军,有4个在三大战役中损失殆尽,而此时李宗仁的桂军,在此时依然拥有40万的军队,几乎是毫发无伤。

此消彼长之下,隐忍日久的李宗仁,觉得看到了上位的绝佳机会。

李宗仁深知,想要上位,必须得到美国人的支持,为此他很早就与司徒雷登频繁走动,获得了美国大使的好感,得到了白宫的支持,并于1948年通过竞选担任副总统。

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三大战役的失败,李宗仁觉得蒋介石大势已去,便迫不及待地胁迫蒋介石,出任了中华民国代总统。

李宗仁当上代总统以后,这才发觉,他费尽心机上位,其实只不过是个“背锅侠”,反倒是保留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得以在幕后继续操纵,甩掉了政治包袱。

蒋介石早在下野之前,就向孙科面授机宜,要他出面组建内阁,陈立夫等CC系干将赫然在列。

有这些人在,李宗仁的“和谈”就根本没戏——这只不过是蒋介石用来和共产党拖延时间的惯用伎俩。



在孙科等人的操纵下,李宗仁成了孤立无援的“总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孙科为首的行政院悉数迁至广州。

蒋介石架空李宗仁,至少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其一,就是腾出手来,重新将手中的军队集结、整顿,以图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再战。比如,50万规模的新军,正在华南加紧操练。

其二,就是通过内阁来孤立李宗仁,让美国人看到,谁才是“不可或缺”,谁才值得支持。

其三,就是更方便在暗处落实蒋介石的战略布局。比如,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陈诚,就奉蒋介石之命出任台湾省主席,负责把国民党搜刮的民脂民膏偷运到台湾。

李宗仁命令陈诚将黄金运回,陈诚根本不理他,直接回怼,要他去找中央银行。

虽然李宗仁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代总统,但事实上,他只不过是位居前台的提线木偶而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