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现在这个世界里,名气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滚滚红利。
反派又怎么样,遗臭万年又如何,魏公公从一个屌丝,成长为了士大夫们都要竞相为期建生祠的九千九百岁。对于现在看着网文中无法无天毫无道德感的主角装逼,慢慢长大的少年们来说,魏公公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网文主角,屌丝逆袭的典范。自然地少年们就被魏公公圈粉了,作为粉丝当然就得为自己的偶像洗地。
不过,实际上魏公公真正牛十三是在打倒东林党之后,所以他也就牛了四年时间,由于时间太短,因此魏公公干成的事情真不多。
前面码字的已经跟大家介绍了,魏公公最大的历史功绩——重修三大殿的具体情况,这件事实际上魏公公就是收了个尾而已,万历、泰昌两帝,浙党、东林党两党,在之前都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和建设工作,没有道理功绩就算他魏公公一个人的。
因此将重修三大殿的功绩都算在魏公公头上就是贪天之功。
翻翻史料,码字的发现魏公公并没有那么重要,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一下码字的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魏公公被网上吹嘘最多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吊打后金。
码字的前面已经说明了,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和天启七年挡住后金的辽西防线,款是东林党人拨的,城是东林党人修的,兵是东林党人练的,仗是东林党人指挥打的,只有功是魏公公揽的。
魏公公确实是派人给山海关的驻军发了10万两赏银,并同时送去了一些武器装备,还趁机在山海关等地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做监军太监。另外魏公公对辽西防线起到的正面作用就几乎为零了,他就是一个摘桃子的。
辽西防线的创建者孙承宗,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因为柳河小败而辞职,正是魏公公发动党徒围攻造成的结果。
接替孙承宗的蓟辽经略高第,一上任就将东林党人花几百万两银子,历时四年修建的辽西防线拆了个七七八八。高第这么做明显是得到了阉党高层的授意,目的应该是减少国防开支为重修三大殿挤出军费来。
不过高第放弃辽西防线这件事的记载非常诡异,按理说这件事没有作为阉党盟主魏公公的点头是不可能进行的。
但是奇怪的是,《明史》中个人传记里都没有提及,此事与魏公公乃至于阉党的哪个高层有关系,似乎只是高第的个人行为一般。这种不合理的记载,从侧面透露出了一个信息——魏公公对于重大国策实际上并没有决断权。
其实这也很正常,魏公公大字都不认识几个,谁会指望他来乾纲独断这些重大国事呢?
魏公公哄好皇帝,保证这些政策能得到落实就行了。
袁崇焕获得了宁锦之战的胜利后,魏公公便把袁崇焕逼得辞职走人。而阉党接替袁崇焕的王之臣在辽地搞得乌烟瘴气,更是在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把锦州等地都给丢弃了,活脱脱的高第2.0版。
魏公公派去守辽地的自己人不断把辽地重金修筑的城池丢弃,魏公公就是这么吊打后金的吗?
第二件事,魏公公会捞钱,他让明朝财政大为好转。
这张表告诉我们,这话就是放屁!
魏公公执政的天启五年和天启六年两年间,魏公公以重修三大殿的名义,挪用了不下七百万两的国库收入。而同时魏公公还拖欠了大量的军费,即便是天启六年皇帝朱由校用内库存银为魏公公补了部分欠饷,即便如此欠饷依旧高达4646641两!
这占到了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六年(1610年—1626年)的十七年间,明廷总共欠边军饷银9685571两的近五成!
这些欠饷中,辽地军队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而且以辽地军费之巨,肯定是欠饷第一大户。因此相比起魏公公的欠饷来,他在山海关劳军撒的那点赏钱九牛一毛。
魏公公以重修三大殿的名义,挪用了国家税银和军饷总计超过1100万两之巨!然而重修三大殿的账面费用仅仅为纹银6887525两,而实际支付的更是只有560万两左右!
所以魏公公确实很会捞钱,但是是把国库里的钱,搬到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的个人小金库里去了!
也因此魏公公主持重修的三大殿,仅仅只有嘉靖朝重修面积的一半不到。
在那个明朝内忧外患不断的时期,魏公公一伙人把国库直接搬自个家里去了,难道这种行为能改善大明朝的财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