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64年《江姐》创作遇瓶颈,刘亚楼使出特殊“手段”,成就一代经典

0
分享至

“好好好,这部戏一定要精雕细琢,一炮打响!”刘亚楼合上剧本,高兴地对阎肃说道。

1961年阎肃结婚后不久,他所创作的歌剧《刘四姐》发表,因此得到了200元的稿费。在出发回家探亲前,阎肃请参与创作的人员吃了一顿饭,席间有人向阎肃提出,不能吃完这顿就没了,以后还得接着吃。

旁边立刻有人响应,要求阎肃再写个别的。没想到阎肃哈哈大笑,说自己早就想好了,除了刘四姐,自己还有一个姐要写。众人忙问还有哪个姐,阎肃略带神秘地一笑,说就是红岩里的江姐,把她写成歌剧肯定错不了。

的确,阎肃早已经计划要创作一部关于重庆地下党英雄的大型歌剧,再加上当时小说《红岩》在社会上的巨大反响,阎肃决定以江姐为主人公进行创作。

在到了妻子工作的地方之后,白天妻子照常上班,阎肃就在他们居住的小屋里创作。整整18天的时间,阎肃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等回到北京的时候,《江姐》的剧本也已经初具雏形。

空政的领导看过剧本之后,立刻召开创作会议,与会者听阎肃念完剧本后都很兴奋,下决心要搞好这部戏,作为空军文艺工作者对祖国的献礼。

为了让这部戏更加贴近真实,阎肃和几位作曲家一起去体验生活,走访了当年很多健在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还专程跑到当年关押江姐的牢房中,戴着手铐坐了一周的监狱。

有一次,阎肃一行为了寻找合适的音乐素材,专门跑到浙西南的衢县,晚上看演出,白天就在水库周围转悠。没过多久就被人盯上带到了县委。原来,县里的同志警惕性高,怀疑他们是特务,以为他们要给国民党寻找空袭水库的投弹地点。

1963年9月,《江姐》进入排练阶段,刘亚楼特地拉上罗瑞卿一同观看,并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一段叛徒甫志高的劝降江姐的戏,刘亚楼看过之后,觉得唱词过于直白,便让阎肃作出修改。

后来刘少奇、刘志坚看过之后,也对这一段提出了意见。但当时阎肃苦思冥想了许久,迟迟想不出能够替代的词句。刘亚楼见阎肃毫无动静,干脆将阎肃交到了自己家里:

“我们三个姓刘的提出意见,你怎么还不改?今天我要关你禁闭,你就在我家里改,改出来再走!”

阎肃知道刘亚楼为人刚毅,在空军说一不二,有的时候一些高级将领受到刘亚楼的批判,都站得笔直不敢出声,如今自己被关在刘亚楼的家里,看来不作出满意的改动,自己定是走不出刘亚楼的家门。

也许是人在情急之下才能急中生智,阎肃没过多长时间就拿出了一稿,刘亚楼听阎肃吟诵完后,又提出了一些小的改动建议,才点头认可,放阎肃离开。

像这样的事情,在《江姐》的创作过程中,并不只发生过这一次。在阎肃创作《江姐》主题歌的时候,由于歌词迟迟不被刘亚楼满意,阎肃又被刘亚楼关了“禁闭”。

情急之下,阎肃掏出一页稿纸,说这是别人托自己写的关于梅花的歌词,离《江姐》恐怕远了点,问刘亚楼能不能当作主题歌。刘亚楼示意阎肃念来听听,阎肃一阵抑扬顿挫的吟诵过后,刘亚楼当场一拍桌子:

“这个好啊,就这个,定了!”

这首主题歌,就是后来人们耳熟能详的《红梅赞》。经过8次谱曲,20多次修改,《红梅赞》才最终定稿。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反复修改,《江姐》最终成形。空军领导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这部戏要么不演,要演就必须在全国打响。在公演前的内部演出中,叶剑英成为最先看到《江姐》的中央领导。

紧接着,贺龙、杨成武、彭绍辉等都观看了《江姐》,萧华更是不知看了多少次。内部演出的成功,让演员们迫不及待地向上级领导请愿,要求批准《江姐》推出公演,歌剧团政委甚至立下军令状,如果《江姐》不能一炮打响,就撤了自己的职。

1964年9月初,《江姐》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首次公演。由于前一天演出消息在报纸上刊发,公演第一天就座无虚席。随着演员们丝丝入扣的表演,台下观众哭声一片,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

公演第三天,周总理夫妇乘车来到剧场,他们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也没有带随行人员,自己买了两张票就进了剧院。门厅的工作人员一见是周总理,立刻跑到后台高呼周总理来了的消息,文工团的领导又惊又喜,手忙脚乱地跑出来迎接。

由于事发突然,第二天也没有报纸刊发周总理观看《江姐》的消息,但这一消息却通过口口相传,传遍了首都的文艺界,这时文艺界才知道,空军搞出了一台大歌剧。

10月中旬,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江姐》。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唯一看过的一部歌剧,期间毛主席看得十分入神,随着剧情发展时而面露怒色,时而捧腹大笑。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接见了演职人员,不但同他们合影留念,还对《江姐》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的歌剧打响了,可以走遍全国嘛!”

第二天,毛主席观看《江姐》的消息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久,《江姐》开始走出北京,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演,甚至在上海一度引发了江姐的发式和服装的流行热潮。

此时的刘亚楼已经被确诊患有肝癌,但他还是在《江姐》在上海的首场演出中,抱病观看了演出,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观看《江姐》。

在《江姐》辗转各地演出时,重病之中的刘亚楼仍时刻关心着演出情况,为此还特意留下了一名文工团的演员,想起什么就让她给文工团打电话。最后一次电话指示,是刘亚楼病逝前一个多月,许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刘亚楼指示文工团:

“我没有什么指示了。告诉同志们,我身体很好,病情有好转。”

此后不久,刘亚楼便经常陷入昏迷状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我有两支部队,一支是几十万的作战部队,另一支是500人的文工团。”刘亚楼生前曾自豪地说过这样一番话。

早在空政文工团建团之初,刘亚楼就十分重视这支特殊的部队,最初文工团还叫做“宣传队”的时候,刘亚楼就要求他们在空军成立的时候,为空军表演节目。尽管第一次的演出水平不高,但刘亚楼还是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宣传队合编成为文工团之后,刘亚楼亲自接见了文工团的同志,告诉他们“我已经把你们的棺材准备好了,你们就做好打算,在空军干一辈子吧!”

这句话后来成了刘亚楼每次接见文工团新同志必须要说的话。

1958年,中央要求各军区空军文工团全部撤销,刘亚楼不忍遣散这些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文艺人才,便将那些人才较多的文工团全部并入空政文工团。也正是有了刘亚楼的大力支持,空政文工团才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节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文艺人才。

刘亚楼病逝多年之后,阎肃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刘亚楼的敬意:“感激、怀念我们这位司令员,他是那样热情,那样鲜明、强烈、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支持文艺工作……”

参考文献:

[1]金中.刘亚楼与《江姐》[J].福建党史月刊,2010(07):13-15.

[2]耿耿.刘亚楼上将与空政文工团[J].党史博览,2002(10):9-17.

[3]赵英秀.刘亚楼一手“打造”空政文工团[J].党史纵横,2011(02):55-56.

[4]阎宇著. 一片丹心向阳开 艺坛老兵阎肃的故事. 北京:蓝天出版社, 2010.07.

[5]胡移山等著. 知情者说 第3辑 之三.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色风云
红色风云
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
1581文章数 64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