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筠 编辑:厘米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看到一位素人网友的帖子,倾吐内心的烦恼——
想要经营自己的自媒体,担心不漂亮不精致,没人点赞;
复习准备考证,脑子里却不断回响“要考不过,真丢人”;
和同事交流的时候,总是皱皱缩缩,害怕说错什么冒犯了人家。
不论做什么事,耳边都会浮现乱七八糟的声响,或是拆台,或是恐吓。
杂音不断。
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时期:
总是自我怀疑,很容易被外界干扰,一切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内心的震动。
整个人呈现出一股常态化的焦虑,模糊了事情的重心,也削弱了行动力。
常有以上感觉的人,建议你疯狂培养这一种能力——屏蔽力。
01
被扰动
其实是焦虑作祟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是:“一个人最根本的能力是什么?”
一条高赞回答认为:
最了不起的能力,是学会屏蔽。
屏蔽力+钝感力=人生无敌。
有的人在盲目攀比中失去乐趣,在闲言碎语中坐卧不宁。
而有的人,却能在声色名利中守得本心,在世俗的目光中信步前行。
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屏蔽杂音的能力。
屏蔽力,是指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摒弃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
比如:
想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就需要屏蔽工作中的关系纷争。
想要谈一场不内耗的恋爱,就需要适当屏蔽周围人的意见,听从内心。
想要和某人建立真实的链接,就得抹去对对方先入为主的看法。
然而,我们可以选择不听、不看,却很难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不在意。
身边有位朋友,一直很讨厌看朋友圈,一度关闭了入口。
我们都很好奇原因,问他,他回答:
有什么可看的呢,奢靡的酒店西餐,令人眼红的国外风景?
不得不承认,就是很怕看到别人比自己好。
会自我怀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没什么值得展示的。
虽然戒掉了看朋友圈的习惯,却很难戒掉他内心的焦虑。
同龄人事业蒸蒸日上,他会焦躁不安;
隔壁邻居喜提新车,也会泛起一阵心酸。
外在价值标准对他影响很大,即使刻意避免影响,依然逃无可逃。
归根结底,他讨厌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值得炫耀、不被接纳的人生。
比起“我是谁”,他更倾向于关注“别人希望我是谁”。
外界的声音盖过了内在的声音,焦虑在所难免。
而屏蔽力,不是被动回避外界评判,将自己变成套中人。
而需要你清楚地认识到,比起外界,自己才是是更了解自己的那个人。
有位很喜欢的作者曾说:
“我从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我,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是没有把握的,就很容易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比起小心翼翼堵住耳朵,也许埋头专注自身,潜心提升自我价值感,会更管用。
02
哪类人
屏蔽力较弱?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被外界干扰,屏蔽力较弱呢?
不排除一些人天生的高敏感特质,镜像神经元活跃,更容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但很多人的屏蔽力,是在成长过程中被消磨掉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带着孩子去精神科问诊,医生询问:
“怎么啦,哪里感到不舒服呢?”
孩子脑袋耷拉着,妈妈用胳膊肘捅捅他:
“你说话呀,医生问你你得说话。”
孩子支支吾吾:
”我......我头疼,我感觉很难受......“
孩子说话有些慢,却明显有说下去的意愿,可妈妈并不给他这个机会,充当起了孩子的嘴替:
“医生,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不爱上学,说什么都不听。“
转过头去又对孩子说:
“你难受,你难受什么难受,谁不是从这个年纪苦过来的。”
医生打断了她,提议让孩子继续把话说完,孩子此时表现出了明显的退缩: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了......我不想说......”
父母看似尽职尽责,会带孩子来看医生,也很期待自己的孩子恢复活力。
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爱孩子的表现。
打岔式的输出,切断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使他们的自我得不到发展;
过于急切的态度,又仿佛在告诉孩子:
我只喜欢健康的你,现在的你,是多么惹人讨厌!
如此一来,孩子变得羞耻感爆棚,没有主见,很容易被外在的声音扰动。
这种现象,可以泛化到生活中任意一个场景。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打算在饭后主动洗碗,刚把泡沫抹上碗边,耳边就传来父母的声音:
“热水放了没有,不要搞那么多洗涤精,啊呀教过很多次总是不会!”
“这孩子,还是一样笨手笨脚的。“
以此类推,类似的打岔-责怪式话语不断出现。
一次两次还好,如果充斥着生活的罅隙,便会烙印在脑海中,成为孩子内心的心理图式——
之后就算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也会担心自己一做事,就会被批评。
久而久之,变得对负面声音特别敏感,做任何事情都要犹豫纠结好久,考虑外界怎么想、别人怎么看、做不好怎么办。
如此看来,没有屏蔽力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外界的基本善意,总担心被挑剔、被评判。
身处怎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屏蔽力才能得到良好发展呢?
心理学作者李雪曾说:
屏蔽力不是培养来的,是爱和自由浇灌下的自然生发,是每个人本性中潜藏的能力。
浸润在被挑剔的担忧中时,屏蔽力是没法被训练出来的。
一个人能坚定地听从内心的声音的人,需要足够的自爱作为滋养,浇灌坚实的底气。
03
屏蔽力,
从做这件事开始
想摆脱他人的眼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始终是社会性动物,无法为自己构建一个绝对真空的环境。
改变不了外在环境,但可以重塑内在的接收系统。
比如,可以为自己装上一枚“心灵滤网”,屏蔽一些激发你杂念的人和事。
张沛超老师在他的《我的内在无穷大》中,将充满杂念的头脑,比作一块磨砂玻璃、局部的马赛克。
带着这样的思维生活,顺境时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一旦卡壳,就会成为困住你的陷阱。
比如,平时日常生活觉得自己挺好的,和朋友同事都能和谐相处。
但遇到某个特定特质的人,就会被激发起消极的一面。
可能是不苟言笑的长辈领导,也可能是控制欲强的另一半。
此时,屏蔽力强一些的人,可能会觉得:
”哦,有点难相处,那我换个方式好了。“
而被杂念干扰的人,则会很容易困在他人的态度中:
“Ta是不是对我有意见,Ta是不是觉得我不行,难道我真的有什么毛病?“
注意力不自觉发生偏移,不再能专注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被各种情绪声音缠绕。
对此,我们需要有所觉察,去特意关注一下,生活中的哪些事情,会激发我们更多的内耗。
在面对这类事情时,内心的杂音有是哪些呢?
可能是:
“你不行。”
“糟了,灾难又来了。”
“果然我还是比不上其他人。”
“生活总是很糟。”
觉察到这些想法后,可以回响一下这些声音的来源,他们是不是似曾相识?
可能是严厉的前辈师长,也可能是求好心切,却不得法门的父母。
很多时候,焦虑和恐惧不源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其的信念与态度。
这些使你不舒服的声音,如果是源自于别人的,请大胆过滤掉,然后为自己植入新的声音。
可以是:
“又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机会。”
“失败无所谓的,尽力了就已经不错啦~”
“我在XX方面,还是做得很棒的。”
经过转念,那些退缩恐惧的信念,变化为积极因素。
你不再专注于怀疑,而是选择相信自己。
此外,你需要有“断联”的勇气,对扰乱你生活的人说不,切断他人指手画脚的路径。
因为真正为你好的人不会百般挑剔,只会带着尊重和鼓励,适当做出指引。
过度的“关心”是焦虑的转嫁,你并不需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在做好情绪切割后,你会发现,世界变得清爽起来。
即使外界声音再大,你也能够稳住心中的锚,在风浪中扎稳脚跟。
当你真正关爱并信任自己,外界的一切声音,都只是你前进的bgm。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屏蔽力”,也可以 来试试壹点灵的心理“心理倾听师学习营”。
通过学习“倾听”这项科学的咨询技巧,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会处理冗杂的人际关系,找到“自我”、“他人”和“外界”的平衡点。
只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花费1.9元来体验一下3天的试听课程。
试听结束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要不要参加后续的完整课程。
在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后,还可以在工作之余为你提供一份额外的收入,增强抗风险能力。
扫码了解课程详情
与其花时间和精力去内耗,去在乎外界的声音,不如静下心来,给自己一段时间,专注地、毫无杂念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投资自己,是永远不会出错的❤️
为了让更多人体验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并且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 壹点灵针对新用户不定期推出心理咨询计划。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同时可以详细了解心理咨询师报考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