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板桥集激战,滕海清率部创造奇迹,用机枪打掉日军飞机

分享至

1940年11月17日,板桥集战役爆发,激战两日,日军狼狈撤退。

在累累战果之中,滕海清部创造了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特务团一营的战士们,用机枪打下了一架日军飞机。

这给华中敌后战区影响巨大,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也不得不承认八路军的战绩,并致信问候。



滕海清将军骁勇善战,善打胜仗、硬仗,这在军队之中是出了名的。

在张震将军的回忆中,他评价说:“我游击队进皖北后,打了一个没有命令的第一个漂亮仗。”

那么,那时板桥集激战是个什么情况,为什么说滕将军率部打下飞机,是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战前情况

1940年6月27日,按中央指示,新四军第6支队与八路军2纵队合编为八路军四纵。

彭雪枫将军任司令,黄克诚大将担任政委,张震上将担任参谋长,萧望东中将担任政治部主任,可谓是群英荟萃。

一个月后,八路军4纵再次作了整编,形成了8个主力团,1.7万人,彭雪枫将军担任司令兼政委,执行新的任务,即“向西防御”。



八路军四纵的成立,让国民党顽固派异常恐慌,他们急调兵力逼近根据地,出动3个师,对当地形成了三面包围。

抗战之下,虽然处在统一战线,但国共双方摩擦不断,暗流涌动。

顽固派来这么一出,皖北的军事摩擦已绷紧了弦,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这样下去始终不是个办法,为了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圈,四纵内部商讨了许多策略。

最后他们拿定,利用国民党一战区和五战区之间的矛盾,同友军谈判,搞统战。

当然,他们还有第二手自卫准备,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局势逐渐松缓,避免了摩擦。

内部问题解决了,但外部问题仍旧严峻,但自四纵成立后,根据地有了一定的发展。



淮上地区开辟后,豫皖苏边区发展迅速,将周围几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直接威胁了陇海、津浦等公路沿线的日伪军。

更重要的是,根据地之间的部队可及时照应,直逼华中日军的军事据点蚌埠。

因此,日伪军将四纵视为心腹大患,一直想找机会欲除之而后快。

与此同时,四纵在安徽当地活动积极,在众多地方中,板桥集是蒙城县东北部的重要集镇。

那里交通便利,商业活跃,而且还是部队从淮上去往萧县、宿县等地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所以,1940年7月份四纵刚建立不久,便早早进驻这一带附近活跃了,并且还在当地建立起了蒙北工委和板桥区抗日民主政府。

板桥集本身就有群众自发建立的寨墙,寨墙之外又有两丈宽的环形寨壕。



这些寨壕内放满了鹿砦等障碍物,另外南北东三面都设有炮楼。

按照四纵领导的安排,滕海清中将率部进驻板桥集,他到位后,立刻带着相关人员查看地形。

他还发动军民,加固工事,利用寨墙修筑火力点,在集镇周围挖建了四通八达的“抗日沟”。

与此同时,日伪军也对这些根据地虎视眈眈。

1940年11月14日,驻扎在徐州的日军集结蚌埠、宿县5000多人,发动汽车、坦克。

在飞机掩护下,日伪军向宿县、蒙城等地疯狂进攻,并侵占了宿县。

为了能够切实控制宿蒙公路,分割八路军的根据地,这年11月16日,日军再度集结1000多人,沿公路向板桥集扑来。

那时,为阻止日军进犯,宿蒙公路已被八路军破坏,通车困难,可见敌人真是来势汹汹。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第二天下午,集结1000多人,到南坪集、临涣集,作为后续部队进犯蒙城等地。

再来看八路军,那时进驻在板桥集的主力部队,只有五旅本旅,警卫营3个连,还有邵光手下的区队几十人马。

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但我军并不害怕,滕海清将军按彭雪枫司令的命令,继续战略部署。

全镇军民齐上阵,他们日夜加固防御工事,时刻准备着痛击来敌。

1940年11月17日早,北方的冷空气骤然南下,天气大变,那时全镇军民早已起床,整装待发。

板桥集战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