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都说为人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现在看来,这话真是太对了!
自从儿子上初中后,原本乖巧懂事的他,突然变得“易燃易爆炸”。
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变得特别狂躁,跟我顶嘴,冲我大吼大叫。
我提醒他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他翻了个白眼:“别烦我!”
我问他作业写了吗?他却暴躁地说:“就知道问,能不能闭嘴让我清静一会儿!”
这样的日常相处,让我疲惫不堪。
那天晚上,儿子吃完饭一直在那玩手机。
我本来不想说他,一直在心里极力忍耐。
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马上就要七点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大吼:
“都几点了,还在看手机,你就不能自觉点吗?”
没想到,儿子愣了一下,满脸不耐烦地说:“不用你管我!我乐意!”
态度之恶劣,让我无法忍受,我顿时暴怒:
“怎么?翅膀硬了?说你两句还不行了是吗!”
说完上前就推搡儿子,想夺回他手里的手机。
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儿子的情绪瞬间爆发,把手机狠狠地摔到地上,指着我的鼻子吼道:
“别以为你是我妈就了不起!”
说完头也不回地回了房间,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我内心气血翻涌,我实在也想不通,从前那个对我言听计从、自律勤奋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
第二天,我找闺蜜诉苦:
“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如今变得这么叛逆暴躁,我真是太失败了!”
闺蜜听我讲完来龙去脉,不禁摇摇头:“要我说,你得先把你这个脾气收一收,不然啊,你儿子的问题无解!”
我很不服气,我脾气暴躁怎么了?还不都是被这个不成器的孩子气的!
闺蜜却反问我:“你听过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吗?”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丈夫早上洗漱时,将手表随手放在了洗漱台旁。
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丈夫心疼手表,照着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还骂了妻子一通,怒气冲冲地出门了。
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回家取却又忘了带钥匙,只好打电话喊妻子送钥匙回来。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不得不赔了一笔钱。
最后,丈夫因为迟到被上司一顿批评,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
儿子今天的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控制不住情绪,忍不住发脾气,很容易让原本生活中的小事情,产生了不可弥补的后果。
听完闺蜜一番话,我如醍醐灌顶。
记得有一次,儿子最拿手的数学只考了65分。
那天我本来就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情烦躁,看到这个分数,气不打一处来:
“你怎么才考了这么点分?到底有没有用心学习?”
儿子试图解释:”妈妈你听我说……”
我根本不听:“你都多大了?能不能好好学习,让我省点心?”
结果,儿子突然发飙,当场把桌子上的文具、作业摔了一地,愤怒地把我推出了他的卧室。
后来我才知道,那次数学考试很难,全班几乎就没有几个过80的。
可是我压根就不听他解释,只知道一味地批评责骂他。
好像就是从那次起,我们的关系愈发剑拔弩张。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说过: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矛盾情绪的过渡阶段,是风雷激荡的人生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经历巨变,缺乏自我控制,特别容易情绪化;
如果我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加到他身上,很容易把本来很小的一件事情激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看到董宇辉的一个视频,颇有感触。
他在新东方上第一堂课时,学生们的逆反情绪非常严重,他一进教室,学生们就制造出各种噪音“为难”他。
第一排的一个女生,在书桌上一直摔出各种噪音,手摔累了,换大声咳嗽。
董宇辉说,当时他知道,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对那个女孩说:“再摔滚出去。”
但是,他没有选择这么做。
“我有一万个理由去发怒,去用糟糕的态度批评,可我越有理由,越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不能站在一个强势的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一个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情绪的年轻人。”
于是,他帮女孩冲了杯药,说:“我只希望你身体健康一些。”
后来,那节课剩下的时间,变得安安静静。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哪怕一丁点的火苗都有可能变成熊熊大火,殃及旁人。
如果父母用情绪化的粗暴方式,去对待孩子表现出来的一点逆反,会让孩子们真正变得叛逆。
一位心理学老师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叛逆、情绪化。
有一天下午,她跟她的妈妈、妹妹一起下地收白菜花,不知道因为什么,她突然发了一股无名之火,急赤白脸地训了她妹一顿。
妹妹哭着跑去跟妈告状,她本来已经准备好要和她妈火拼一场的准备。
但她妈回过头,用一种很平常的样子,淡定而从容地看看她,笑笑说:“你姐这段日子也不知道怎么了,吃了呛药一样,你不要理她就好。”
然后妈妈就转身弯腰继续忙去了。
说来奇怪,她所有的躁动不安、愤怒忽然间就熄了火。
青春期对父母是一场考验,任何立竿见影或者粗暴的行为,都可能给孩子带来更深的伤害。
所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千万不能“针尖对麦芒”的硬碰硬,而是让自己的情绪和教育方式都“柔”下来。
明白自己的问题之后,我开始努力寻找解决方法。
最后,在我不懈地学习和实践之下,尝试进行了以下3个改变;
1,无论何时,保持情绪稳定
很多时候,情绪是会传染的。
特别是在家庭这个单元中,它总是由金字塔顶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
孩子,往往就是那个最底层的受害者。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暴躁,跟他们相处,父母一定要保持情绪平和。
现在想想,过去我跟儿子的争吵对抗,好像总是从我先沉不住气,情绪不稳开始的。
于是,我决定以后好好修炼自己的情绪,哪怕因为别的事情再生气,也绝不把气撒到儿子身上。
与此同时也要稳稳接住儿子的各种情绪。
有一次,我辛苦做好的饭菜,儿子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我吃饱了!”
要是以前,我肯定会拍案而起,大声斥责;
如今我却能微笑着说:“好的,晚上你要是饿了就喊我,我再给你做。”
儿子上学忘带作业,焦急地给我打电话,我还反过来安慰他:“别着急,马上给你送过去。”
现在,当儿子在一次次发起“冲锋”后,他发现,不管他做什么,我都会平静地面对,而不是比他还激烈。
在我平和稳定地应对下,慢慢地,儿子的愤怒和敌意,也在逐渐消失。
2,学会闭嘴,放弃唠叨和说教
电影《万箭穿心》中有一句台词,刺痛千万父母的心。
儿子在桌前质问母亲:“你除了问我作业做完了没,还会不会说点别的啊?”
这一问,让母亲顿时哑口无言。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急切地想要自己“说了算”。
哪怕明知道父母是出于好心,他们也会对父母时时刻刻的“叮嘱”感到排斥。
所以,我决定学会闭嘴,放弃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说教:
儿子晚饭后看手机,迟迟不写作业,我也不催,反正作业不交老师说的也不是我;
后来儿子看了一会后,就直接回屋写作业了,虽然完成得有点晚,不过还是完成了。
睡觉晚了我也不管,他自己的作息时间自己安排。
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反而心情愉悦地跟我打了个招呼。
其实,这更像是一场亲子之间的权力争夺战。
孩子长大了,他需要对自己的事情有“掌控感”,这才会让他有安全感。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肯定,就会少很多反抗和抵触情绪。
有时,“无声”比“有声”更有力量。
3,切忌批评与指责,学会以柔克刚
有句话说得好:
“铁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做事冲动、容易犯错,但他们自尊心又很强,一旦情绪受到刺激,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举动。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急着批评,而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有段时间,我发现儿子特别喜欢看漫画书,因此经常写不完作业。
有次,他看漫画时正好被我碰到了,就在他满脸尴尬地想要收起书时,我却笑着说:
“嘿,你妈我上学时也爱看漫画,你说巧不巧?这样,咱俩做一个约定,你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我就给你买这全套漫画怎么样?”
儿子轻轻“嗯”了一声,同意了我的约定。
果然在这之后,儿子基本不用说也会按时完成作业。
就这样,我经过了2个月的调整与改变,成果非常显著:
儿子开始愿意跟我主动聊天,情绪也明显平静了很多,再也不是那个一点就着的叛逆小子了。
学习方面也变得格外自觉,几乎不需要我操心了。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不妨多想想“费斯汀格法则”。
他会告诉你,你对孩子不经意的一次斥责,发的一次脾气,都有可能埋在孩子心中,在未来某个时刻爆发。
只有端正心态,不跟孩子较劲,才有机会融化孩子心里的冰与寒,成为那个“赢得”孩子的人。
当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回望过去,就会发现,你所有的付出和改变,都是值得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