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年轻人选择把自己当女儿重新养一遍,这里的再养育不等同于自我放纵,而是回溯童年创伤的同时,重新给自己一个恰当回应。
更欣喜的是,小时候那批被打压教育的小孩成为爸妈了,他们决定不再让暴力代际延续。就让打压教育的痛苦,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吧。
伤痛,至这一代结束
这一代父母养孩子的方式,好像真的不一样了。
不久前,一段名为“小时候那批被打压式教育的人当爸妈了”的视频,被疯狂点赞转发。
片中几个情绪稳定、精神健康的家长,戳中了众多东亚小孩的泪点。
因为那些场景无比熟悉,而那些话语,却少有人听过。
比如,女孩初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
可当她忐忑回到家,得到的不是训斥,而是妈妈端出的一碟碟她爱吃的甜品。
图源:抖音@三个孩子的鑫妈
妈妈问她开不开心,她红着眼睛说“开心”,忍不住双手擦着眼泪。
图源:抖音@三个孩子的鑫妈
评论区都在说:这一代家长,很多都是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确实是这样。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走路都还不太稳,就要贴心地帮妈妈装饭盒。
图源:抖音@小方格妈妈
一不小心饭盒摔了,饭菜撒了一地。
妈妈过来看到,没有怒火,没有暴躁,只是把害怕又委屈的女儿搂在怀里问着:
“你是不小心的是吗?那你下次小心点好不好。”
图源:豆瓣
看到这个画面,想必很多幼时因打翻饭碗被父母责备过的人,都以为在看童话。
视频中还有一个无条件支持女儿的激动的爸爸。
他一遍遍对女儿说“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自己很重要,自己喜欢很重要,你永远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图源:抖音@凌(结果导向版)
在他眼中,只要是女儿自己喜欢的,以后就算去做服务员,一个月只能赚两三千块,他也全力支持。
所以,哪怕女儿现在成绩没那么优秀,他也只告诉她一件事:
一定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心最重要,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图源:抖音@凌(结果导向版)
有网友说,这个爸爸给人一种“流浪猫看家猫的感觉”。
可能正是因为自己曾吃过苦,所以才坚定要给女儿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前几天,还看到一个小男孩手滑打翻了妈妈辛苦准备了一下午的年夜饭。
图源:抖音@YC畅
只是,这一大家子人着急忙慌赶来,看到满地的饭菜,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看看哪个菜还能抢救一下。
到最后,这一桌还没动的年夜饭成了“敬天敬地老天爷先吃”的碎碎平安。
图源:抖音@YC畅
还有那个独自坐飞机,弄丢了ipad的5岁小女孩。
在她妈妈眼中,相比于丢失的ipad,她更心疼看不了动画片、一个人度过了三个多小时的女儿。
心疼之余,她还不忘夸女儿勇敢又冷静。
图源:小红书
有路人表示这“童话”看得难受。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弄丢了ipad是父母眼中的大罪,更别说会有什么勇敢的夸奖,心疼的话语。
图源:小红书
在“松弛感父母”流行的时候,我们已看到新一代父母画像的变化。
到了现在,我们还是会被这些新式的亲子关系中无条件的爱和不苛责的包容打动。
伤痛,好像在这一代结束了。
从前,我们如何长大
对新式的父母,我们是陌生的。
相比之下,大多数人成长中留存的深刻印记,更多的是关于打压式教育。
GQ之前采访过华裔脱口秀演员梁娇颖,她的身上,有很多东亚小孩共通的成长经验。
从小,她就被妈妈打压着长大。
在妈妈眼中,她是从来没漂亮过的“小黑妞”“小丑妞”,厚嘴唇也像“猪拱嘴”。
图源:微博@JiaoyingSummers
身体上天生的“缺点”,被妈妈放大。
她后天努力换来的优秀,也没逃过妈妈的打压。
梁娇颖考第一名,从来不会得到肯定,因为妈妈觉得她“是一块好铁,要让她成钢,必须不停地挤压,把那些杂质过滤掉”,不打压不行。
即便妈妈知道女儿恨过她,也坚持如此。
她总对女儿说那句很多父母说过的“为你好”的话: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图源:GQ报道
这残酷又令人窒息的爱,似乎是你我身边众多父母表达爱的模板。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却感受过同一种且痛且浓烈又摆脱不得的亲情。
她姐看到过一个在饭桌上打翻了西瓜汁的小男孩。
红色西瓜汁洒了一桌的瞬间,小男孩先是抬头看看爸爸,爸爸忙着拿纸巾,没有怪他。
他又抬头看看妈妈,妈妈说“没事”。
那一刻,小男孩擦了擦眼睛对妈妈说,他好想哭。
图源:抖音@安慕希在长大
而妈妈知道,饭桌上的说教有多窒息。
她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尝眼泪拌饭的滋味。
图源:抖音@安慕希在长大
眼泪拌饭,估计是不少人的童年套餐。
因为饭桌上总有父母突如其来的“关心”,问成绩、谈近况、立规矩......
一顿饭能笑着吃完,实属不易。
就像前面说的,一个不小心摔破的碗、打翻的水壶,都可以是童年阴影——
“这么一点小事都干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图源:微博
还有那些广为人知的吃苦教育。
孩子还没有苦难,也要经历人为制造的苦难,因为“现在这点苦都吃不了,以后到了社会上怎么办”。
图源:知乎
更常见的,还有考试分数不高就一无是处的“唯成绩论”。
到了后来,就是收入不高就“书都白念了”的“唯工资论”。
更别说,还有无处不在的针对女孩的规训——
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不淑女,不可以不招人喜欢......
那一代的所谓教育,似乎是打压、贬低、扫兴的近义词,以至于亲缘延续着苦难,关系爱恨交缠,挣脱与和解是近似轮回的亲子必修功课。
而现在,无论是“松弛感父母”,还是“打压式教育的人当爸妈”,都意味着斩断轮回的刀刃。
这苦,不必在下一代身上延续了。
重新养育自己
暴力从我结束
不可否定的是,很多朋友还在经历来自上一辈的暴力,过年回家或许又是一场历劫。
九九八十一难各有各的有口难言,比如被迫出席无数场“催婚催生居委会”,有的是“熟人社会出人头地大擂台”,还有“扫兴家长联欢会”“油腻酒桌文工团”“吃苦教育弟子规”“重男轻女女德经”......
我知道在有些落后地区依旧保留着女儿过年回娘家被驱赶的陋习。
图源:新浪微博
刷到一个出圈视频,原来还存在“女子回娘家跟丈夫住一间房克哥哥”的封建说法,父母辈还在维护这样的所谓习俗,还在持续伤害自己的子女。
图源:抖音
我们需要承认原生家庭创伤不是一个臆想出来的词语,而是真实存在于文化基因里的暴力。
德克萨斯大学传播学教授安妮塔·万杰厉斯蒂表示,相比朋友和恋人带来的伤害,原生家庭创伤会感觉更痛。
原因有三,一是我们的文化信仰认为家人会无条件支持我们,而对这种信仰的背叛足以击溃人心智;
二是与家人的边界往往更难确立,轻松的刺痛也可能变成持久伤人的利刃;
然后我们与家庭成员存在情感、金钱等方面相互依赖,这样的依赖瞬间折断的伤害,让我们更加痛苦。
当我们成长为大人,也许早已忘记了幼年的伤痛,但那些经历悄悄地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性格特质。
小男孩因为忘记带黄帽而大哭
让很多人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有的像超能力一样的性格,其实有可能正是源自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体验。
譬如情绪崩溃后突然抽离,可能从小被外界否定痛苦,于是习得了否定自我情绪的屏蔽机制;
还有敏锐的观察力、听力、高敏感体质,也许是幼年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养成的;
以及对痛苦情绪健忘、甚至失忆的技能,可能正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
图源:抖音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内在小孩(inner child)”的概念,指的是早年儿时经验存在于人们内心的一个心理实体,是一个人童年创伤的烙印集合,它发展出一些“让自己活下来”的超能力,必要的时刻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这些超能力都在证明,你是一个坚强的勇敢的小孩,在拼命保护自己活下去。
然而创伤不会凭空消失,总有一刻我们会意识到那个“内在小孩”依然存在在我们体内。
有一段生日祝福的治愈视频说得很好:
关于生日他们没告诉你的是,每当长大一岁,你依旧拥有以前的岁数,此时的你是过去所有的你的「结合」。
譬如你刚满28岁,但也仍然是27岁,26岁,23岁,19岁,11岁,7岁,1岁。
某天你可能会说一些愚蠢的话,这是体内19岁的自己;
有时候可能不相信自己,这是体内23岁的自己;
有时候会没有来由地像个婴儿一样哭泣,这是体内1岁的自己...
我们成长的过程像洋葱,新的一年包裹着旧的一年,而我们的生日是一场庆祝,庆祝我们经历过这么多年,并且迎接新的一年。
这其实是在说我们不用在成长的过程中抛弃过去的自己、否认不成熟的自己,甚至苛责自己,而是意识到生命过程是一个整体的存在,去接纳更复杂的自我。
《身体从未忘记》一书中,心理治疗师范德考克提出一个概念:“双重意识系统”。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自我有两种意识,它们负责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
一个意识系统负责讲述给公众听的叙事,它直接清晰、有条理,像一本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的自传;另一个意识系统是基于我们的生理感受发挥作用的,负责记录我们的真实体验,它更跳跃、更复杂,承担更多细节,指向更本能的情绪。
《身体从未忘记》
很多创伤性的体验、应激性的时刻、看似不理智的情绪瞬间,其实是身体本能的反应。要允许这样的自我存在,如果一味去否认它,无异于在虐待小时候的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学会疗愈我们的童年伤痛,就像《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中写的,被伤害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复原自己的却是自己一生的功课。
当然意识到伤痛、不再自我否认是第一步,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治愈方法是,将创伤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即“创伤暴露(traumatic disclosure)”。
《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这种表达可以是安全空间内的讲述,也可以是书写的形式;内容可以关乎客观事实,还有主观的私人的情绪表达,相比之下,对情绪的表达更有助于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获得治愈。
就像我们与“内在小孩”的故事还有下半段:要意识到现在我们长大了,曾经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超能力,现在已经没那么大的帮助了,是时候学会关闭它。
图源:网络
现在的年轻人不想过度纠结于找父母讨一个道歉,而是迫切想要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除了和解,我们还有更加主动积极的自救方式,那就是去年不断登上热搜的“重新养育自己”。
大餐款待小时候的自己、不再情感打击自己、选择不被各种焦虑裹挟,把自己当女儿再养一遍,“我的女儿只要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由度过每一天就好,她值得”。
李湘看自己女儿的眼神
这里的再养育不等同于自我放纵,而是回溯童年创伤的同时,重新给自己一个恰当回应。
还有更加积极的自我重塑,那便是世代创伤可以在我们这一代这里终止。
图源:网络
于是有了视频里的“当年打压教育下的人当父母了”,他们更加强大,更加温暖,正在学习非暴力沟通,共情自己当年的处境。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指出,孩子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父母“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
既然如此,我们选择不去虐待自己,让我们的下一辈、让我们的女儿在爱中长出血肉,长出自我。
这样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既可以与儿时的自己重逢,也能够踏上小时候自己不曾踏上的人生新征程,明天的无限可能,我们一起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