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炮击金门领悟毛泽东的思维艺术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炮击金门,在战争史上被视为形式独特、绝无仅有的奇观。炮击始于1958年8月23日,一直到1979年1月台海两岸的炮声才成绝响,前后跨越20余年,打打停停,看似即兴随机、毫无章法,实则精心运筹、匠心独具。炮击金门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在一点上发力,撼动和影响全局。它既是毛泽东纯熟运用战略思维的经典范例,也是他思考和指导战略问题方法论的完美展示。

全局思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毛泽东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着眼全局、谋划全局,并将思考范围划分若干层次,层层剥开、环环相扣,坚持遵循局部服从和服务于全部这个根本要求。

首先是站在国际形势这个大的全局谋划。毛泽东当时作出过明确判断,即“东风压倒西风”,“革命与战争”依然在笼罩全球。所以,当中东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就作出炮击金门决策,一是要以实际行动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二是要彰显我国独立自主的态度;三是以“战争边缘政策”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战争边缘政策”。

其次是站在中美关系这个全局谋划。当时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国的态度,后来又以朝鲜战争为借口驻军台湾,妄图制造“两个中国”。毛泽东鲜明讲道:“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同时,他也清醒地判断:美国人怕打仗,我们也怕打仗,但是美国人怕我们多一点。为此,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看似打蒋,意在击美,就是要“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从后来战役发展来看,不但打出了会谈,更牵制住了美军,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局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