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云南西部边陲小镇,位于滇缅公路咽喉,是中国、缅甸两国陆路交通要塞。
1950年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畹町桥头从此插上了五星红旗。1960年,中缅两国正式定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几十年来,两国边民在这里互市往来,和睦相处。然而,由于畹町特殊的位置,也给当地引来了不少偷渡者的目光:
1980年10月23日下午2点,畹町边防检查站来了衣着考究、气势不凡的三个神秘人物。检查站副站长王在善出面接待了三位来客。
操着普通话,一脸严肃的那位大个子,不慌不忙地拉开了棕色公文包,取出一本烫金的红色“特殊护照”递给王在善,并自我介绍道:“我叫国炳然,中央保密局秘书。喏,这是护照。”
王在善翻开护照,赫然一惊,只见上面写着:兹有国务院国家保密局国炳然同志执行特种任务,请沿途军警给予通行。下面,还有保密局代局长叶剑英的签名。
王在善手中掂量的这本“特殊护照”,无疑是烫手又沉重的。党中央的领导人之一,德高望重的叶帅亲笔签发的字迹,鲜红的国徵公章,在内页上耀眼逼人。
随后,那个叫国炳然的,开始郑重其事的介绍此行的任务:
“我们到畹町来,是受中央委派与缅甸政府磋商绝密事宜的。奈温要到北京访问,在北京一些具体事宜不好谈,所以叶剑英局长亲自派我们代表团到这里来。”
在当时的中国,能有几个知道国家保密局?又有几人能一睹叶帅大手笔亲自签发的“特殊护照”?即使担负出入境手续查验的边防武警,也极少接触到这类证件。
王在善初步查验了一遍护照,未发现疑点。但边防工作的经验,还是让他嗅出了几点异味:
这么重大的出境任务,上级为何没做指示?三人中为什么只有国炳然一人说话,另两人却像哑巴似地附和着点头或摇头?
他稍作思考,稳了下情绪,以公事公办的口吻询问代表团的几个细节问题。国炳然又取出一封介绍信,上面列着11名“北京要员”的姓名:国炳然、商志义、屈刚、叶萍、王云芝……
见王在善仔细阅读着代表团成员名单,国炳然以神秘的口吻接着说:“我们这次来,中央很重视,行动计划也高度保密。代表团11人全部都进行了化妆,沿途不做任何通知,不派专车接送,不住专门的招待所。”
“为慎重起见,代表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表面上给人造成一家人外出旅游探亲的假象。”
最后,国炳然指了指名单,神气地说:“我是代表团团长、叶萍是叶帅的女儿,我爱人。”见王在善很专心地在听他介绍,他似有所虑地问:“这里有部队医院吗?”
“这里地方小,没有部队医院,有什么事情嘛?”王在善关心地问。
“中央首长的一个孩子肚子疼,可能是阑尾炎。这里有机场吗?不行我打个电话派直升飞机来,把病人接回北京治疗。”
出口不凡,的确有派头。中央代表团?特殊护照?叶帅的女儿、女婿?中央首长的孩子……
一连串问号在王在善脑海中过滤着。他默想了一下,随即对面露焦虑的国炳然说:“阑尾炎,小手术,还是在畹町医院就地治疗吧!”
说罢,他马上叫来医务室医生,陪同“中央要员”接孩子一起去市人民医院。
临行时,王在善客气地说:“你们三位同志先放心地去照顾孩子,证件先放这里,我们马上研究布置保卫工作。”
于是,国炳然留下华侨旅社的地址,手一扬匆匆离去,嘴角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好不得意……
凭借着“特殊护照”这把“尚方宝剑”,国炳然他们一路绿灯,从福建直抵边陲重镇畹町,在这里验证最后一道关卡上的效力。
之前,在桂林某大饭店,国炳然把“特殊护照”一亮,代表团一行11人的饭桌上便摆满了美酒佳肴,甚至饭店负责人亲自上马,腰扎围裙,干上了跑堂伙计。
一道道名菜饱了肚皮,开了眼界,不仅一分钱没花,还使得规格并不算低的饭店领导,受宠若惊般的一场忙碌。
在贵阳火车站,旅客如潮,拥挤不堪,列车严重超员。然而“特殊护照”却让列车员目瞪口呆,连正常验票程序都免了,硬是从人墙中“杀”出一条路来把这一行“中央要员”引上了列车。
列车长一阵紧张后,又从贵宾车厢挤出专座来,小心翼翼地照料了代表团一番。
在昆明长途汽车站,公共汽车已经客满。车站某位负责同志,亲自安排座次,重新调配车辆,并郑重向全车旅客宣布:“本车有重要任务,沿途不准随意抽烟喧哗。”
过后还觉得不放心,又单独把驾驶员叫到一边,细细叮嘱:“一路开车要时刻小心,行车速度不能快,要尽量减少颠簸,保证将‘中央代表团’安全送达。”
不过,王在善却没有被“特殊护照”的光环所迷惑,而是细细甄别出了护照上的疑点:
照片上的印章应是钢印骑压,这是很普通的常识,而这里却是油印印章;护照内页字迹有经加工后替代之嫌。经初步证实,有明显的伪造痕迹。
20分钟的会议,迅速汇总了畹町边防、当地党委、政府、公安各路机构的意见。查询电波快速地传递到北京国家公安部。
国家公安部核实复电:中共中央并无此项计划,也没向中缅边界派出任何形式的代表团。叶剑英元帅也从没签署过此类证件,更无国炳然此女婿。
这是一起重大政治诈骗犯罪案件,应立即扣留全部人员,查清案情。
此时情况明了,天罗地网早已布下。
“代表团”11人所居旅社、医院以及通往缅甸的每一条道路,都被严密监视封锁起来。当国 炳然等人还在做着偷渡梦的时候,法网已悄悄包围了过来。
至此,“国家保密局要员”原形毕露,企图以自杀逃脱罪责,经过医务人员及时抢救,使脖颈受伤的国炳然免于一死,“代表团”11名男女老少全部落入了法网。
经查,国炳然真名陈权,47岁,福建人,曾经犯有“打、砸、抢”的严重罪行。1977年因政治诈骗和企图偷渡逃港被判刑20年。
国炳然极端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在保外就医期间,曾长期研究和实地考察了大陆边境地区的防卫情况。
最后,他选择了风平浪静的中缅边境,企图以此为跳板逃向“自由世界”,便纠集其妻等人组成团伙,经过模拟训练后,经五省市,闯六道关卡,从福建直达畹町,导演了这出集体偷渡的闹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