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动车组重联,作为我国亮丽名片的高铁也有大家陌生的一面,对于动车组的车头被连在一块的场景,不少人对此都表示疑惑,为什么两个车头要这么碰到一起呢?
对于动车重联,很多人明白是为了增大客运量,优化了效率,一般来说,节假日看到这样的场景比较多,而见的多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正常。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提到我国高铁最引以为傲的速度和稳定性,我们要知道,速度越快的物体它本身承受的风阻就越大,要抵抗掉相反的力度,就要在正面施加相同的力道。
这也是我们采用双车头的原因,原先的情况是单独高铁运营,是因为客运量较少,而来到节假日后大家对高铁的使用率增加,再加上外来旅游人员也多了起来,所以必然要优化一番。
将两个动车组连接,正是高铁做出的改善方案,至于为什么要让车头连接,其实是为了转向问题,如果说以车头车尾连接,归根结底还是一辆高铁。
在无法兼顾转向问题的情况下,加长的高铁车厢会给转向带来更大的麻烦,浪费更多的时间,本来选择添加车厢是为了方便游客或者居民,这样一来,反而成了负向优化。
所以,高铁选择以车头连接的方式,实现转向速度增加的目的,并且这样一来,长度对转向的影响已经消失,所以在客流量再度增加时,还可以再加两节车厢。
形成双车头的基本结构后,在制动系统上也就有了更大的力度,能够满足双倍甚至是数倍客运量带来的阻力,在安全领域上提供了更令人安心的防护。
除此之外,车头相连让双方的驾驶室有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对于行程中的安全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当两辆动车的信息通信得以保障,就相当于有了保险。
就算发生突发情况,一方驾驶室突然无法通信,另一方也能及时报告情况,同时,一方上传的设备状态可能存在微小的误差,两者结合,就能让后台工作人员及时判断情况。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不断开展,高铁未来必然要更加向这方面靠拢,这时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就逐渐体现出来了,当智能设备能够识别高铁状态时,就能节约出一部分的人力资源。
再然后就是操作问题,两个车头,两个驾驶员,双方实现协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防止除了设备问题之外的人力问题,虽然这个概率很低,但总归是促进安全的手段。
而且对于操作的人员来说,控制双车头进行方向转变要比借用铁轨来转换方向方便很多,大不了可以更换到另一个车头进行控制,在操作层面上显得更加自由一些。
还有在艺术层面上的考虑,作为一个设计师,本身对于工艺美有着相应的追求,当我们进行机械设计时,除了强度、刚度、稳定性之外,考虑外观设计也是必要的。
两个车头的连接看起来不只对称,也正好将其本身的线条化展现的十分清楚,提升了人们观看的视觉效果,很多人觉得这个意义不大,可我们要明白,高铁是中国名片。
虽然说作为本职工作,高铁是起到运输作用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起到额外的作用,比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高铁设计的更加美观,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部分的吸引力不只是对国内,还有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中国的高铁是需要借鉴学习的项目,当他们来到中国时,更加美观便捷的动车重联也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感触。
最后就是对后台工作人员来说,双车头的作用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比如在列车调度的时候他们不需要下指令哪里安排换轨道等等,驾驶员自己就能通过车头更换掉头。
随着人口数量增加,高铁的使用人群数目也不断提高,这种通行压力针对的是高铁的全体员工,而不单纯是某个部分,这样一来,后台人员的辛苦也是显而易见的情况。
为了减轻负担,使用双车头结构,将原本的两辆动车转变成一辆,可以说瞬间就轻松不少,我们也相信随着技术发展,高铁行业会出现更多有趣且实用的设计,让民众的生活更加便利。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