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许多人会把“他人即地狱”挂在嘴边,用来表达对人心险恶的警惕,事实上这是对这句话的误解。“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一句名言,出自他的一个剧本《禁闭》。
“他人即地狱”可以简化地理解为放弃自我的主体性,为他人而生活,它的重点在于自我而非他人。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他人即地狱”和每个人的生活切身相关。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人大哲学系刘玮教授的新作《我们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课》,以他与得到合作的“存在主义哲学20讲”课程讲稿为底本,其中收录的课程精选留言,也为我们呈现了那些“假装在生活”的细节以及他们克服自欺的努力。
关注他人即地狱,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我身边就有很多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一点点失误就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这样活太累了。所以我认为,不是不能在乎别人看自己的印象,但要有个度。没有这个度,就成他人即地狱了。
我觉得想破除自欺可能要先不设定目标生活,先经历自欺过程,然后达到一定程度开始思考,反思自欺,给自己设定目标,最后才是超越自欺,对自欺反思,这个阶段再不抱有强预期地做事情,才能达到真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所以我觉得自欺虽然常见但不那么贬义,人生的每段时间经历都有它独特意义。
自欺,不是脑子里浮现的自欺欺人的那种“骗”,而是一种“认”。我爹妈生我下来就这样,我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就这样,我认了,悲观点就是命中注定,乐观点就是随遇而安。更是一种“演”,我只有这么养娃才像个爹妈的样子,我只有这么学习才像个孩子的样子,我只有这么工作才像个职场人的样子,我演着,悲观点就是日子不过是场戏,开戏了,不得不演,乐观点就是日子就是一场戏,开戏了,激情演出。
01
从理解萨特开始:
“恶心”的存在体验
要理解“他人即地狱”,首先要从让-保罗·萨特本人说起。他把对于现象学的理解和自己的生存体验完美地融合到第一部长篇小说《恶心》之中。
《恶心》这个标题听起来就非常刺激。不过萨特一开始构思的标题更像哲学专著,叫《论偶然性》,他后来还想过《忧郁》和《关于心灵孤独的论文》。
最后,是他的出版商想到了《恶心》这个响亮的名字。“恶心”也成了萨特第一个为人所知的哲学和文学标签。
《恶心》(Nausea)
《恶心》以主人公罗冈丹的日记形式讲述,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不过是他每天平凡生活的记录,读了什么书,见到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罗冈丹在世界各地游历多年,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于是来到叫布维尔的海滨小城,准备研究18世纪的冒险家罗尔邦侯爵传奇的一生,想通过研究别人的精彩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意义。
但是有一天,他在海边拿起一块石头,却产生了想要呕吐的那种“恶心”。这种情绪最开始只是偶然闪过,但是逐渐弥漫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待在家里、图书馆还是咖啡厅,不管是走在街上、看书还是思考,恶心的感觉都如影随形。
表面看来,恶心来自生活缺乏意义。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只是进进出出,日子一天接一天,平淡无奇,不过是一种没有止境的、单调乏味的加码。
有一天,罗冈丹在公园里坐着,看着对面一棵栗子树的树根,那些黑黢黢的、丑陋的、相互缠绕的树根让他突然明白了“恶心”更深的根源:让他感到恶心的就是“存在本身”。这些丑陋的、屹立在自己之外的东西,就是充满偶然性甚至荒谬性的存在本身。自己之外的世界是一个危险、变幻莫测、无法预料的地方。
世界上充满了偶然性,一张彩票、一场事故、一次偶遇,都是偶然的。但是萨特说的这种偶然性比我们通常说的要深刻得多,这种偶然性植根在人类意识的基本结构
认识到自己恶心的根源后,罗冈丹也认识到,他之前执着的那个想要获得意义的“自我”其实是完全空洞的,他感到自己变得苍白,逐渐消失……
在后来的回顾中,萨特说“我就是罗冈丹”。这种与无意义的偶然性相伴的感觉,是萨特从小就敏锐地感觉到的,比如父亲的缺席、与继父关系的紧张、在学校里被人欺负等等。他自己经历过的孤独、焦虑、无意义,都转化到了罗冈丹那种恶心的感受中。
萨特生于法国巴黎的富裕阶层家庭。一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四岁时由于疾病导致一只眼睛“斜眼”。
萨特甚至说,恶心是一个人面对存在时必然产生的感觉,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也是萨特整个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人的生存处境是充满偶然性的、没有意义的。
不过萨特在小说最后,还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稍微光明的结尾。当罗冈丹在咖啡馆听他最喜欢的一首爵士歌曲时,那种恶心感觉就会暂时消失。每个音符好像都是必然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被替代。罗冈丹感到艺术似乎可以对抗生命中的偶然性,于是决定离开布维尔,去巴黎追求艺术……
这个结尾也是萨特自己的写照,面对恶心的存在体验,萨特也走上了一条用文学和哲学创作对抗偶然性的道路。
《恶心》里有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段话。罗冈丹说:
“事件朝着某个方向产生,而我们从反方向来讲述……叙述是逆向进行的,瞬间不再是随意地相互堆砌,而是被故事结尾啄住,每个瞬间又引来了前一个瞬间。”
我们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是陷入各种充满偶然性的细节中的,那些细节是缺乏意义的;只有当你把事情做完了,把它当作故事讲出来的时候,那些经过筛选的细节才有了严丝合缝的意义。
02
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
1938年出版的《恶心》让萨特成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新星。不过萨特还没来得及享受“名人”带来的各种好处,二战就爆发了,萨特被征召入伍,立刻成了“众人”中的一个。
因为一只眼睛从小失明,萨特没有被派上前线,而是被安排在法国和德国边境的一个气象站工作。不过好景不长,萨特在气象站一枪未发就当了俘虏,更悲催的是,被俘的那天,正好是他的三十五岁生日。
萨特在战俘营里被关了九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萨特开始构思一部可以和海德格尔比肩的哲学著作。萨特又一次得益于眼睛不好,拿到了就医通行证,一离开战俘营,他就直接逃回了巴黎。
有了之前在气象站和战俘营的阅读和思考,萨特奋笔疾书,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将近700页的大作《存在与虚无》,这也成了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
《存在与虚无》是在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致敬,同时也是对海德格尔发出挑战。海德格尔要从时间性出发去理解存在;而萨特认为,想要理解存在,就要先理解虚无。
我们常说“说有易,说无难”。“虚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怎么讨论呢?在《存在与虚无》里,萨特把所有的存在区分成了两大类,一类叫作“自在的存在”,指意识之外的对象;另一类叫作“自为的存在”,指有意识的人。这种自为的存在从根本上讲就是虚无。
理解了人的虚无本质,我们也就明白了萨特的一句名言“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他把这句话称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在萨特看来,只有自在的存在,才是“本质先于存在”,一棵树、一张桌子,在它们存在之前,本质就已经确定了,一棵柳树苗就会长成柳树,一张桌子就是供人写字、吃饭的家具。
但是对于人这种“自为的存在”来讲,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人从根本上讲就是虚无,而虚无就是没有任何本质。一个婴儿在出生时得以存在,但是他这个存在是没有本质的,我们不能说他是好是坏,是工程师还是公务员,甚至不能说他是不是理性的。
因为在拥有存在时,他没有任何确定性,他的一生充满了开放性,有无穷多的可能性,只有通过他日后有意识的选择,才能获得某种稳定的性质,拥有某种类似“本质”的东西。
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并有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但评委会还是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其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图为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声明。
03
虚无与自欺:
“他人即地狱”的真谛
认识到人的生存中这种根本性的虚无,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一种反应,就是在“沉沦”中寻求自我安慰,这就是萨特说的“自欺”。
“自欺”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把自己的过去当作带有决定性的,让现在和未来成为这个过去必然的延伸,好像自己的本质已经被决定了一样。
这样,一个人就不需要在面对不确定的选择时那么惶恐不安,我可以安慰自己说,是我的出身、教育、职业决定了我一定会成为什么样人,一定会做什么样的事。在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就把本质放到了存在之前。
自欺的第二种类型是“为他人存在”,也就是为了他人生活,按照他人的要求生活,成为他人希望我成为的样子。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父母牺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服务孩子;也有些孩子的一切选择都由父母做出,努力活成父母想要他们活成的样子。这些都是萨特说的“为他人存在”。
从这第二种“为他人存在”的自欺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萨特的另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这是萨特在1944年创作的戏剧《禁闭》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
《禁闭》(1954)海报
《禁闭》的场景是地狱,不过这里没有各种各样令人恐怖的惩罚,反倒是一副旅馆的样子,有很多房间。
在这部戏里,三个人先后被带到一个房间,房间里没有出口、没有镜子、没有窗户,三个人只能在彼此的眼睛和言语中寻找自己的形象。其中一个人叫加尔森,他是个和平主义者,拒绝上战场,结果因为当逃兵被枪毙了。
下了地狱之后,他总是想着别人在指责他是懦夫,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他感到莫大不公,只是因为这一件事,他的一生就被所有人定了性。然而,因为他已经死了,也就没有机会再去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他感到绝望,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你们的印象中,地狱里该有硫黄,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他人就是地狱。”
加尔森绝望的呼喊,让我们看到,如果太依赖他人的判断生活,我们就像生活在地狱里。从这个角度看,有多少人虽然活着,却好像已经下了地狱呢?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一个还活着的人来说,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有多么重要。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总还有机会,活出自己的人生和希望实现的本质。如果不做出努力,我们就是自愿生活在地狱之中了。
《存在与虚无》中关于自欺有这样一句话:“自欺是为了逃避人们不能逃避的东西,为了逃避人们所是的东西。”
其实,我们想要逃避又不能逃避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存在本身,也就是虚无本身。
谈谈你所理解的“他人即地狱”
分享你在日常生活中克服自欺的努力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我们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课
刘玮 著
-End-
观点资料来源:《我们共同的存在主义哲学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你不必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